3月18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
清华大学这项决定背后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取消学术论文发表这一前置条件之后,大学将通过哪些标准衡量学生的学术能力?此次改革是否会成为未来高校“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改革的风向标?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教育专家,探讨清华此次改革的影响。
一味要求硕士生发论文易催生低质量“纸面论文”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中存在的“唯论文”不良倾向一直饱受诟病。
“以数学专业为例,如果要硕士生发表论文,他们一年级基础课一结束,还没好好学专业课就得赶快写‘论文’。因为写完投稿后,从审稿到录用还需近一年多时间,要在毕业前拿到论文发表证明函,时间非常紧张。学生写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通常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在论文发表的压力下,个别不守规矩的学生甚至抄袭、违反学术规范。”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黄振友告诉记者。
在替一些期刊审稿时,黄振友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写的质量不高的文章,这让他很为难,“有的论文确实不成熟,一看就很糟糕,但要是直接毙稿,这个学生可能拿不到学位。”
在黄振友看来,在低级别期刊上发表低水平文章并没有多大的学术意义,“硕士研究生在二年级期间应好好学习专业课,如果学生为了发表论文而不能安心学习,非常不利于学术基础训练。”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康小明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一味地将论文发表作为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只是催生了一大批低水平的纸面论文。”
也有教育专家提出,对于论文发表不宜一刀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霓认为,可以不把论文发表作为前置条件,但应该鼓励发表论文,引导学生发展学术,“一味只看发表论文或者取消发表论文,都不可取。”
吴霓强调,培养研究生,除了提升研究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术表达。“没有写作训练,很难有良好的表达,论文写作是学术规范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形式,不能缺失。”
不“数论文”并非放松要求
“不要求发表论文了,是不是意味着毕业更容易、门槛低了?”清华大学的规定发布后,在一片赞同声中,也不乏疑问。
“不一定。”在黄振友看来,是否发表论文和学生的学术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对于清华大学此次“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答辩前置条件”的做法,黄振友表示赞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些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也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对于提高培养质量不仅不会有害,而且有好处。”
“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在3月初召开的清华大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这番话在社交网络刷屏。他透露,2020年,没有一个清华学生因为发表SCI论文数量不够,而无法申请学位。
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之后,如何考核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呢?对此,黄振友表示,可以在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论文等方面加强考核。康小明认为,硕士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更多反映在培养过程以及最终的学位论文水平上。
实际上,这已经体现在清华大学的相关规章制度中。202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加大分流力度。同时要求“在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期,所在院系应当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组织考核小组对其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方可继续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另外,2020年3月审议通过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中也强调,“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
清华大学在今年公布的《规定》中也再次明确,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符合要求“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所言:不“数论文”并非放松毕业要求,相反,对数量要求下降,意味着对论文质量要求的提升。
破除“唯论文”顽疾还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康小明评价称,清华的这一举措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破除“唯论文”导向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开展高校“五唯”清理,重点清理在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五唯”的做法。
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并要求各地各高校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
在近期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也在《工作方案》中明确,对于科研水平评价,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对于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评价,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等。
记者注意到,邱勇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曾表示,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不仅要改变习惯性做法,还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程序,保障学术质量和学位质量。
黄振友评价称,清华大学这项措施有利于破除“唯论文”顽疾,“首先,这个理念在价值层面是正向的,接下来再讨论技术路线。怎样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保证不降低培养水平、严把论文质量和毕业出口,还有较多研讨空间。没有发表论文的限制后,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去规范。”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