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医务社工不足百人,2025年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编辑 陈思
2021-03-16 19:52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今天(3月16日)是世界社会工作日。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换届大会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圆桌论坛举办。记者了解到,北京现有医务社工不足百人,开展相关工作的医院仅19家。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的职业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认为,在医学模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当下,要求医院不仅关注“治病”,更要关注“医人”,这种新趋势迫切呼吁在医院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

 

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在会上介绍,一百年前,北京协和医院在1921年创建之初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医院社会服务部,开启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先河。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11211家,人均期望寿命82.43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居民健康素养居全国首位。发展医务社工,符合北京首善之区的定位。

 

不过,北京医务社工起步早、发展慢,现有专职和兼职人员不足100人,专业人才短缺,社会认知度不高,各医院发展不平衡,仅有19家三级医院开展医务社工工作,制度机制尚在完善,困难不小。

 

记者了解到,去年底,北京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根据计划,2020年至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

 

到2025年,北京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要。

 

如何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北京去年发布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应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医务社会工作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包括北京各级财政要将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开展的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医务社会工作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保障专业人才薪资待遇等。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校对 李世辉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我的孩子就要在痛苦中死去,能否让他最后安宁
新京号
一号文件“北京场景”丨村民有“医靠”,乡村卫生室医保全覆盖
乡村
同根同源 同向同行——各地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成效显著
新京号
研究丨中央社会工作部组建后,我国社会工作如何转型?
新京号
腾讯健康张渝:智慧医疗3.0时代,打造全栈AI技术场景能力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