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青少年生命价值感缺失?代表委员建议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新京报 记者 马瑾倩 罗晓静 李玉坤 尹亚飞 浦峰 编辑 刘梦婕
2021-03-10 20:26
“生命教育是关于直面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教育,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活着’。”

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 罗晓静 李玉坤 实习生 王景曦)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新冠疫情的发生让青少年生命教育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建议,应在中小学课程中系统开展生命教育内容,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培训进行明确规定。


现状

生命教育课程定位不明,内容碎片化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全社会带来了一场大考,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生命教育课。疫情期间及复课以后,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提交的大会发言如是说。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心理学家赵国祥指出,当前情况来看,并非是突发的情绪障碍,而是弥散性的、长期存在的对“活着”的怀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一些青年人还经常感叹生活“无聊”“丧”。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生命教育。

 

“首先,我们当下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失的。”张震宇认为,由于缺乏相关教育和引导,儿童不善于保护自己,不懂得处理情绪、解决冲突,更谈不上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生命意义的思考。目前中小学校现有的心理工作者多为本校教师转岗或兼任,无统一任职标准,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缺乏定期、专业的心理督导。

 

其次,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以成功代替幸福、以成绩代替成长的错误导向依然严重。儿童在承担巨大学习压力的同时,他们的感受、爱好、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和烦恼被忽略和淡化。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表示,目前,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具体表现为:生命教育定位不明,课程量设置不足;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不能涵盖全部学段,无法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教育的资源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不够;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水平落后,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不足。


2016年4月25日,贵州毕节市纳雍县,居仁中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内,一名留守儿童正和心理老师聊天。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建议1

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去年就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关注生命教育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回应。

 

疫情防控中,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加强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在给家长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在此基础上,今年多位代表委员又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朱永新建议,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尽快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纲要)》。明确加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解决师资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其次,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地开展生命教育,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地方生命教育读本,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

 

张震宇也认为,学校应多渠道整合生命教育课程资源。丰富生命教育形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

 

建议2

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和教师通识培训

 

针对生命教育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朱永新认为,应当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纳入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识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试点开展生命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

 

同时,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场所(少年宫、医院、监狱、戒毒所、精神卫生机构、研学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馆(室),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推出生命教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客户端 APP、智能学习终端等。

 

张震宇也提出,建议扩大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队伍,并不断提升其专业服务水平。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纳入政府重点保障项目。出台专门政策,一方面汇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服务于全社会的独立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对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咨询和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定期督导评估考核机制。


北京市西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这里可以给高考考生咨询心理问题。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建议3

实施一体化多元评价体系,不唯分数做教育

 

“让教育回归其应有的样子,注重在教育中看见人、发现人、帮助人、成就人,不唯分数做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中‘人’的回归,这不仅需要决策者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与教育相关的每一个人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张震宇说。

 

张震宇特别指出,要保证基本学时,适度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倡导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或分层作业、弹性作业;注重家校共同体建设,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定期评选优秀父母,请其现身说法发挥示范作用。

 

倡导并实施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体化多元评价体系。各地政府部门坚决不以清华、北大上线人数作为衡量地方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让教育从服务少数优等生转向关注所有学生、服务所有学生,从关注成绩和排名转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学校要想方设法严格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运动、自主活动时间。在涉及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底线问题上,要加大宣传和投入,鼓励学校购买相关的社会化服务,邀请专业人士对有心理指导需求的重点学生实施特别关注和服务。

 

朱永新建议,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生命服务模式。政府要把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养育孩子;借力社会服务,发挥社区及相关专业社会机构的协同、支持作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 对话

生命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活着”


赵国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心理学家

尤立增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心理学家赵国祥。图/河南师范大学官网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如何看待生命教育的作用?

 

赵国祥:生命教育是关于直面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引导人们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和独立地发展,从而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简单来说,生命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活着”。

 

首先,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让人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和自己、他人、自然和谐相处。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就会更好地保护生命、尊重他人、敬畏自然。

 

其次,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生命、学会生活。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全过程的教育,涵盖了生老病死方方面面。管理生命首先需要学会生活,生命教育会引导人们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如何增加知识、学习技能、学会生存,如何战胜挫折、不断发展,可以说,生活需要什么,生命教育就提供什么。

 

第三,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珍爱生命,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要培育“生命自觉”,让每个人都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承担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追求幸福生活,激发生命活力,最终追寻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新京报: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你建议把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否收到回复?

 

尤立增:教育部给我回复了。我提了几点建议,第一个建议研发“生命教育”课程教材,并纳入课程体系。回复表示,现在中小学生的很多课程,像政治课、体育卫生健康课,其中已经有相关内容。

 

第二个建议加强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回复称,关于生命教育,现在主要是由心理老师承担,除此之外,生命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已经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了多次国培计划。第三个我提出,在中考、高考中考查“生命教育”内容。中高考除了选拔功能外,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回复称,会逐步把生命教育,包括卫生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考试内容当中。

 

新京报: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有何区别?

 

尤立增:生命教育涵盖范围显然比心理教育的范畴更宽一些,我个人观点是,生命教育涵盖心理教育的内容。心理问题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就是漠视生命的表现。

 

新京报:你觉得有没有必要在全社会推广生命教育?

 

尤立增:成年人其实也非常需要生命教育。我之所以提出在中小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人们对生命认知的形成大多数是在学生时期,这样会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意义,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增强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自我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实际上也就是对未来负责。


新京报:中国人历来讳谈生死,如何改变这种观念?

 

赵国祥:在很多文化中,谈论死亡都是很避讳的事情,这一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为明显。俗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背后可能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改变讳谈生死的观念,首先要改变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生命教育既包括有关“生”的教育,也应该包括有关“死”的教育。谈论死亡,“名为谈死,实为谈生”,引导人们认识谈论生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好地敬畏生命、珍惜生活、超越死亡。

 

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有利时机来开展生命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中专门有一些是关注生死的,比如丧葬仪式、扫墓祭奠、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可以利用这些特殊时节开展生命教育,增加人们的接受度,逐步改变人们的认识。

 

另外,要积极推介谈论生死的技巧。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忌谈生死,一方面是因为害怕和忌讳,另一方面也有不善谈、不会谈的因素。比如,家长如何回答孩子有关死亡的问题,亲人如何同长者谈论死亡的问题,医生如何同患者谈论死亡的问题等,都需要一些技巧。媒体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推介宣传一些技巧,增强人们谈论生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罗晓静 李玉坤 实习生 王景曦 摄影记者 尹亚飞 浦峰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柳宝庆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两会早读:人代会下午闭幕,李克强答记者问

相关推荐
“天价救命药”进医保:罕见病治疗破局
时事
重磅!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北京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看点
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时事
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第一看点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文
时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时事
北京中小学多举措推动未保法落地生根
教育
北京多家幼儿园开设性教育课 专家:性教育不能只强调防性侵
北京
刘晓翠:“建议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
时事
热门评论
flowerCC1
7天前
很快,一天八节课那是绝对不够的。排不开。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