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均提及,在“十四五”时期将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那么,如何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一份提案中建议,以总数2亿多的进城农民工为重点,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体看,他给出的这些建议包括:对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落户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建设面向农民工为主的安居房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鼓励吸收农民工就业、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流转、促进机会公平等。
刘世锦指出,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应当提出并实现在今后十到十五年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的目标,总数2亿多的进城农民工是现阶段最有可能由较低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刘世锦建议,以进城农民工为重点,采取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不长时间内使其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一、对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落户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目前中小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已取消落户限制,对仍有限制的城市改为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即由规定符合何种条件能够落户,改为不符合何种条件不能落户。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缩短负面清单。对北上广深和其他特大型城市的城市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域、都市圈内的中小城镇等实行差异化政策,采取不同的负面清单,适当放宽后者的落户限制。
二、建设面向农民工为主的安居房工程。以大城市尤其是几大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建设安居房,着力解决能够稳定就业、对当地发展做出贡献、就地缴纳社保的低收入农民工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问题。以40-60平米的小户型为主,降低建造成本,把安居房价格控制在与农民工购买力相适应的水平。降低购买资格门槛,不歧视无户籍、无学位人口。由政府主导筹措土地资源、设计运行规则、加强监管,在政策框架内实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商业可持续机制。
三、与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提供安居房相配套,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继续推进并扩展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随人员流动可携带的政策,打通农村社保、医保和城镇居民社保、医保的衔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四、提供就业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吸收农民工就业。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进城农民工,持居住证可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逐步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加以提供。推行农民工新型工匠培训计划。鼓励各类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对农民工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在财税、信贷等方面有必要激励措施。国家对吸收农民工就业、安居较多的城市,在财政补助、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五、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流转,增加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创造条件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向集体组织外部流转。积极稳妥务实地解决好小产权房问题。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获取的收入,应优先用于完善相应地区农村人口的社保体系,使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不再依赖于土地保障,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收入的同时,由更为有效和稳定的社会安全网托底。
六、促进机会公平。进一步打破不当行政性管制,疏通社会流动渠道,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改变有些地方对低收入农民工的歧视性做法,在大体相当条件下,在就业、升学、晋升等方面,给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可及机会。
七、各级政府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定期督查,确保落实。对农民工落户、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和职业培训等,要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规划,明确有关部门任务和职责,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做出进度评估,向各级人大报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就业状况变化,对相关规划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改进。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并将好的经验和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侯润芳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