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后父母是否能要求返还?最高法回应
最高法官微
2021-03-02 14:34

新京报快讯 据最高法官微消息,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未成年人直播打赏、虚拟充值消费等导致的纠纷屡见不鲜。尤其是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亲属账号作出的打赏、购买等行为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引起社会热议。


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具有典型意义。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少年法庭办公室副主任郑学林在发布会上讲到,涉案的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用于生意资金流转的银行卡,多次向某科技公司账户转账用于打赏直播平台主播,打赏金额高达近160万元。该案经过人民法院多次辩法析理的调解工作,最终双方庭外和解,该公司自愿返还近160万元打赏款项。


该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司法实践中涉及到的网络打赏、网络游戏的纠纷,多数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也就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这些人在网络进行游戏或者进行打赏时,有的几千、几万,这显然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相适应。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其行为应当是无效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付费游戏和网络打赏纠纷提供了规则指引。意见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规定更多地考量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引导网络公司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网络环境。


编辑 杨利

来源:最高法官微
相关专题

夜读:今天你可能错过的新闻都在这里!

相关推荐
羞辱、“黄腔”、违约金,直播公司围猎未成年人乱象调查
时事
暑期网游调查:孩子用家长账号玩游戏成普遍现象,家庭监管存漏洞
教育
新闻8点见丨直播公司围猎未成年人乱象调查;热销的降糖产品有用吗?
时事
抖音发布反诈预警:中老年成仿冒客服主要目标,共享屏幕致资金“瞬间清零”
新京号
多方协同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抖音直播启动2025暑期专项行动
企业资讯
欠薪、擦边、违约金,困在“团播”里的年轻人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北京经济“半年报”出炉;“雪糕刺客”钟薛高还能翻身吗?
时事
“绽放她力量”:当女性成为作家、博导、奥运冠军,或者普通人
公益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热门评论
君君酱kun
7天前
管好自己的钱包
verkhovtsev
7天前
支持监护人少给未成年人玩手机。
大山
7天前
退一半,家长也有责任,该学会负责。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