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任轶:改变藏民就医观念,门诊每年增20%
新京报 记者 马瑾倩 王远征 编辑 陈思
2021-02-25 23:15
皮肤黑红、声音沙哑,援助拉萨工作两年多,任轶在外形上彻底变成了藏族汉子。2018年8月,作为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任轶和第四批组团式援藏队员们一同开启了援藏生涯。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任轶接受采访。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皮肤黑红、声音沙哑,援助拉萨工作两年多,任轶在外形上彻底变成了藏族汉子。2018年8月,作为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任轶和第四批组团式援藏队员们一同开启了援藏生涯。


2月25日,任轶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19年到拉萨的第一个春节,任轶退掉回家机票,选择留在医院值班,2020年春节,本该在家陪伴刚做完手术的母亲的他,再次毅然退掉返程机票,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仅3天时间,一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拥有32间病房和诊室的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就高质量建成并投入运行。任轶迅速组织医疗队伍、梳理防控流程、建立联动机制、日夜带队巡察,为拉萨百姓筑起“防疫屏障”。

 

作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他用先进管理经验和清晰的思路,不断推进医院“强三甲”建设,近年来医院各项业务持续增长,弥补多领域技术空白,提升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和学术地位,使医院“大病兜底”效力进一步强化,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在任轶带领下,每月医疗队员都赶赴贫苦地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他们脚步遍布了拉萨市7个区县,服务近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数十万元。任轶还主动申请了两家建档立卡户“结对子”,沟通了解家庭困难,每个季度为他们送去米面油、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考虑到当地百姓信仰和民族习惯,他多次组织医疗团队送医送药到寺庙,为僧人进行健康科普宣教,进而改变贫困群众就医理念。

 

对话任轶:推进“师带徒”模式,不能老师走了技术也走了

 

新京报: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表彰的荣誉是什么感受?

 

任轶:很激动,说明我们组团式医疗扶贫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我是代表大家来领这个奖,这不是对我一个人的鼓励。没有一批批援藏医生和专家共同努力,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效。

 

新京报:在拉萨两年多时间有什么感受变化?

 

任轶:刚开始抵达肯定是有很多不适应。西藏毕竟是高海拔地区,大家身体上有一定不适应,高原型高血压、失眠、红细胞增多症、心脏肥大各种情况。另外工作上,医疗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滞后于东部地区发展。但是很有成就感,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同仁们的努力,眼看着那里的医疗水平不断在提高。

 

包括我们通过“师带徒”和“以院包科”两种形式,使本地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医院从不被大家认可,到现在一床难求,也说明得到了西藏人民的认可和满意。我们要实现的是“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的建设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新京报:从内地初来乍到,跟当地的藏族同胞打交道是否也经历了一个磨合的过程?

 

任轶:除了语言问题其实都挺好的。藏族同部门很认可中华民族大家庭,在那里医患关系也非常好。跟民族信仰有关,藏族同胞十分尊敬教师医生等职业,也很相信我们,我们也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医疗救治和知道。

 

也是由于民族信仰问题,很多藏民相信轮回,以前是不愿意到医院看病的,因此在改变当地患者的就医观念和就医习惯上,我们也花了很多功夫。我们经常到基层乡村地区送医送药,通过义诊、健康宣教等形式,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体健康的问题,相信通过有效治疗感受到医疗条件改善可以为生活带来变化。

 

新京报:“师带徒”是一种怎样的形式?

 

任轶:北京来的援藏专家要与当地两到三个本地医生签署“师带徒”的协议,这里面包括交给学生多少技术能够落地、独立完成哪些手术、独立治疗哪些疾病、独立完成几片科研文章,最终要进行考核,双方互相打分。


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把援藏医生的技术真正留在当地,让当地医生也能够为老百姓服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些医生的专业方向不同,一批批不停换老师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把技术留下来,老师走了技术也带走了,实际上对未来他们自身的发展不是好事。

 

新京报:目前援助成果如何?

 

任轶:2015年北京开始组团式医疗援藏,到2017年,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获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完成中组部和国家卫建委制定的“强三甲”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设立医疗五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目前我们所支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已经完成了四大中心的建设,还差一个创伤中心。如果能够完成五大中心,说明医院各个专业科室和平台科室可以配合很紧密,能够完成突发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救治。

 

新京报:转变当地就医观念方面,有发生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吗?

 

任轶:北京有一个专项扶贫资金叫健康精准扶贫拉萨“爱膝行”,主要针对西藏高原地区骨关节病的情况。我们医院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村民都住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搬迁过来以后,虽然当地想了很多办法,但很多重病导致很难脱贫。

 

41岁的德吉就是非常严重的患者之一。她的双膝已经严重变形,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她的先生只能照顾她和孩子,没办法外出工作,仅靠政府补贴脱贫很难,也无法持续改变生活质量。我们就反复前往当地进行义诊,说服她进行手术。终于做通她的工作,我们为她进行双膝置换,效果特别好,不仅能够生活自理,照顾小孩,先生也外出打工,家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新京报:两年半的援藏,你对医疗扶贫的认识是否有变化?

 

任轶:开始我们就想从各种渠道拿到资金,获得了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骨关节病、儿童健康等各个方面基金会资金支持。虽然争取到了资金,但真正用到贫困患者身上时发现,他们不接受,这是我们很意外的事情。于是我们反复到乡村宣教、入户送医送药、治愈者现身说法、给僧人义诊从而影响老百姓各种形式,我在这里的两年半时间,门诊量每年增长20%,越来越多老百姓愿意到医院看病接受西医的方式。

 

新京报:这次回家家里人看到你什么反应?

 

任轶:父母他们已经习惯了。去年疫情一年多没有回来,在那边我们也会视频联系。他们还是很支持的,老人说既然援藏就要把工作做好,给那边老百姓带来些有益的事情。

 

新京报:下一步我们的援助方向是什么?

 

任轶:我们将更加关注建立医疗体模式,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起码要有判断能力。五大中心救治的是危重症极危重症病人,第一发现在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必须对这个疾病有一定认识,能迅速跟我们取得联系,作为医联体中心医院,才能尽快把病人转运过来进行抢救。比如心梗最多两个小时,脑卒中最多一个半小时溶栓时间,反复基层医生培训,也是给基层老百姓带来医疗保障。

 

下一步我们要探索“互联网+”模式,把技术直接推广到乡镇一级医疗单位,跟自治区联通公司建立第一家5G医疗联合实验室,与基层医生实时沟通,指导检查和判断。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摄影记者 王远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远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