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让东北敢生、愿意生,提高生育意愿是关键
新京报 编辑 王进雨
2021-02-19 18:42
随着生存成本等上升,影响人们生育行为更多的是生育意愿而不再是生育政策。

“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国家卫健委官方明确回应,再度让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这一民生话题沸腾。有网友称“感觉被催生”,有的提出“工资低,企业少”,有的则期待未来的好政策。

    

实际上,东北地区的生育政策对比国内其他地区已经比较宽松。比如,国家卫健委在回复这个生育建议时指出,黑龙江省规定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是,为什么东北地区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口流失问题?根据公开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2019年的33.17万,七年内合计净流出164万人。


究其原因是东北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造成该地区留不住人,群众不敢生,当地政府因而选择尝试从促进生育的角度来缓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优化东北地区人口结构。

    

随着生存成本等上升,影响人们生育行为更多的是生育意愿而不再是生育政策。生育政策解决的是人们能不能生的问题,而生育意愿则是敢不敢、想不想生的问题。东北地区是较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今资源开采程度较深,第三产业等发展不够迅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下滑趋势,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周边的配套设施水平也比较低,这些都使得人们并不愿意承担生育的重担,甚至是承担不起。

 

如果真的想要让放开生育限制政策起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着重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让群众敢生,愿意生。首先,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产业转型,摒弃资源型发展的老路,大力扶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只有看得见未来,才能够有勇气去承担生育压力,这一点黑龙江的网红冰雕节、雪乡旅游等都是很好的探索。

    

其次,提高配套经济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正如卫健委所说,东北地区居民对于婴幼儿照护、女性职业等方面的提升优化有很大的期待,当地政府需要切实地采取措施在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领域补短板,解决生育的后顾之忧才能提高生育积极性。

    

笔者对比了一下东北地区和安徽、江西等地的人口迁出率发现,东北地区的迁出率远远低于这几个地方,而之所以被打上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的标签也是在于人们的固有印象。所以,东北地区也需要在创新和教育方面下功夫,借助哈工大等高校的力量积极在国家创新战略中贡献力量,扭转社会形象,广袤的黑土地需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生育问题的根本还是在生产,这一点也可以从人口经济学角度来解释。现代经济适度人口理论指出,所谓经济适度人口就是在其他条件均相同时,达到人均收入最大值的人口规模。人均收入标志着人均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地扩增人口规模而社会生产并没有进步,那么结果只能造成人均收入的下降,从而使得现有人口规模更加偏离适度人口规模,人口流失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东北地区人口生育问题的关键是在提高生育意愿,而提高生育意愿的关键则是在于振兴社会生产,放开生育限制并不是唯一的药方,只有提振生产,提高人均收入,优化公共服务才能够留住人,让人们敢生、愿意生,表里双管齐下才是解决东北地区人口问题的办法。

    

盘和林(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相关专题

关注|东北可能率先放开生育限制,戳中哪些痛点?

相关推荐
27省延长婚假,鼓励生娃就得实实在在办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华美月饼确立核心发展战略,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消费
陶 然:通过改革稳房价,可控缓慢下降是最好结果——深度解读房地产未来
新京号
中水协王雪光:水产品结构更加特色化,深远海养殖是重要方向
消费
解锁心理密码、三个节点“管住嘴”,一线老师给高考生家长支招
教育
新闻8点见丨女星天价耳环牵出其父旧案;特朗普为何拿哈佛“开刀”
时事
江小涓最新演讲全文:科技和金融“双向赋能”正当时
财经
从“虎妈”到从未消失的差距:一份关于英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文化
我们为何不再想象未来?
新京号
@临泉家长!2025年中小学最新学区划分(附图)!
新京号
热门评论
来自火星网友
7天前
房子没人买了[斜眼笑]
昨儿我被街坊们挤兑了一天
7天前
主要是生着容易,养着难,经济不好怎么养娃
有态度网友0ioRBZ
7天前
东北的小城镇物价堪比二线城市,工资只有每月一千多元,喝西北风啊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