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新冠疫情暴发一年来,很多城市观众一次也未踏入过剧场、音乐厅。对观众来说只是少看了几出戏,还有线上资源可以替代,但对于这些演出机构和演员,失去了观众,就是“断米断炊”的艰难一年。
位于北京西城的繁星戏剧村,正常年份里,5个剧场一年演出上千场,而去年一年仅演出了200多场,下降八成。一年中有整整八个月没有开门,“我们咬牙坚持,100多名工作人员和演职人员,一个都没裁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繁星戏剧村董事长樊星说,“但亏损了2000多万,资金链快断了。”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在举行,民间演出院团的恢复成为文艺领域委员的讨论焦点。有人诉苦,有人同情,有人呼吁,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张凯丽就带来了一份《关于助力北京民营演出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健康发展的提案》,希望关注民营演出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健康发展。
困难
演出市场停滞半年,民营演出机构资金链堪忧
“就在去年的今天,1月23日,我们发布了管控措施,暂停营业性演出审批,春节期间全市原计划推出的各类营业性演出全部取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冬今天在小组会上回忆。
这项举措一出,开启了全市演出市场跌宕起伏的一年。“疫情的影响,也许对观众来说可能只是少看几场戏,而对于文化演出机构,尤其是民营文化演出机构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甚至是致命一击。”张凯丽说。
疫情之前的一组数据,可以展现北京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北京演出市场共演出22823场,观众人数达1040万人次,票房收入为17.44亿元。其中,66家小剧场占全年演出场次35.5%,年演出场次超100场的小剧场数量达28家。
繁星戏剧村也是从去年1月23日起关上了剧场大门,直接带来的问题出在资金链上。“演艺不是暴利行业,我们平均上座率达到60%以上才能有点微利,还要投入到艺术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去。所以民营剧场、院团的流动资金非常有限,一旦没有收入,很快就陷入困难。”樊星说。
疫情持续时间之长,超乎想象,樊星原本希望去年五一能够恢复演出,结果直到去年7月下旬,北京演出市场才重新按30%上座率上限开放。繁星戏剧村经过排练、宣传、防疫等准备工作,于去年9月恢复演出,当时上座率上限已经调整到75%。
起初,观众回归剧场的热情高涨,几乎场场保持75%的上座率,“很鼓舞团队”。但樊星很快就感受到了观众对疫情局势的敏感。其后,北京又经历两次疫情反复,每一次暴发局部疫情都直接体现在票房上,上座率大幅下跌,观众纷纷退票。
一年中,张凯丽调研了不少演出机构,看到的与繁星戏剧村的遭遇无异。全年各类演出场次大幅下滑,尤其是第二季度基本为零。随着疫情缓解后有所复苏,但远远不如往年同期水平,很多演出团体艰难支撑,由线下向线上拓展,但线上演出却很难带来收益,苦苦支撑的机构压力空前巨大。
为了助推疫情下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北京市于2020年2月紧急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着力解决文化企业燃眉之急。张凯丽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很多中小微文化演出机构对政策不够了解,有些了解政策的机构,则因为不符合政策门槛而享受不到相应补贴。《措施》的有些举措在实施时间跨度上只有几个月,现在看来,疫情对这些民营机构的影响不止几个月,甚至会更长久。
建议
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特征提供金融服务,保存北京文化“种子”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且不时因疫情反复而受到风吹草动,民营演出机构该怎样发展?
张凯丽对此十分关注。她建议北京市《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关于民营演出机构的扶持措施在时间跨度上延长。比如,在场地租金、税收及其他硬性支出上考虑延长优惠时间,适度降低扶持、补助门槛,让更多民营演出机构受益。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执行监督,真正让措施落到实处。
樊星对此也有共鸣,他认为,如果疫情不会很快过去,政策层面要考虑得更长远,帮助企业共同打赢“持久战”。“很多民营演出机构积累了宝贵的人才、观众和市场,是宝贵的种子,我相信待疫情过后会成为北京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被疫情打垮了就太可惜了。”
樊星建议,由于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机构,享受贷款等金融服务比较困难,“一些银行等机构还是传统思维,会看你有没有房、车能抵押,应该转变思维,针对文化机构的痛点提供支持”。
张凯丽还从演出机构本身提出建议,认为机构本身应该尽快恢复“造血”功能。“政策扶持、方向引导是在‘输血’,助其‘活过来’,而要活得更健康、更长久,就需要自身尽快恢复‘造血’功能。”她举例,比如根据自身特点拓展剧场演出之外的营收渠道,探索引入“互联网+”思路。有些机构在疫情期间探索线上艺术普及,聚拢因无法正常演出而消散的人气与关注度,还可以尝试拓展文化艺术服务衍生项目、产品,分散因为票房下降产生的资金链紧张风险。
回应
文旅局局长:做好疫情长期持续的心理准备,正在思索新一轮帮扶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冬对民营演出机构的困难了然于心,“应该说是举步维艰”。
去年北京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的举措,“普惠性政策能用的都用了,一些行业政策该用的也都用了”。然而,没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陈冬介绍,每年十一的文化市场是一个晴雨表,去年十一文化市场恢复势头很好,超过2019年同期,说明市民走进剧场的需求是强烈的。不过随着疫情反复,很多剧院也出现了退票的问题,今年要对疫情的形势做好心理准备,政府部门也在思索新的一轮帮扶要怎么帮。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