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提出“坚决清除隐性壁垒”,如何才能实现?|政解
新京报 记者 沙雪良 编辑 张畅
2021-01-23 13:10

新京报讯(记者 沙雪良)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和告知承诺制,坚决清除隐性壁垒。

 

隐性壁垒是什么?坚决清除隐性壁垒难在哪里?如何才能实现?

 

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精简、简化。有专家介绍,对企业的调研表明,与审批是否简便相比,企业更关心市场准入问题,而市场准入问题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是“隐性壁垒”,或者叫隐性门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认为,隐性壁垒是相对于显性壁垒而言的,是指与政策法规等明确禁止市场准入等措施而言的限制投资、市场准入等的措施不同,在行政审批中设置各种不合理条件、要求企业履行繁琐不必要的手续、提供多余的证明材料等。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清理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对现存的审批事项也注意通过优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程序和证明材料等方式清除隐形壁垒。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敬波介绍,在现实中,隐性壁垒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比如政府或者国企,为规避风险,在招标中倾向于选择国企,而在行政审批中则更加严格去把握。同时,正由于缺乏明文规定,所以隐性壁垒事实上是比较难以破除的。

 

吕艳滨认为,清除隐性壁垒的难点在于,一方面要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给企业经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则是要彻底打破官僚主义,各级政府必须切实站在企业和群众办事角度去审视自身工作,革除不规范不合理的流程、规定。

 

去年年中,《北京市提升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印发,针对隐性门槛问题,提出要全面梳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各类隐性管理问题清单。

 

近几年,北京市持续简政放权,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取消了一批兜底性条款。

 

为什么还有企业市民反映办事难?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与行政审批相关的评估、评审、核查、登记等环节存在隐性门槛,出现办不通、办不顺的问题,使改革成果在部分领域“看得见”却“摸不着”。企业群众办事涉及从政策公开到执行的全过程,比如中介市场的服务问题、市区办事标准不统一问题等,都影响办事人的体验感。

 

就此,《行动方案》要求分类清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隐性事项,将对政策公布不及时、不到位,审批标准不一致、不清晰,办理环节不透明、不规范等现象进行清理规范,分类分批破除影响企业准入和准营隐性壁垒,真正为企业打开方便之门。

 

有专家分析,隐性壁垒的存在,与长期以来的治理理念、监管手段、思维惯性等有关。北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清除隐性壁垒”体现了政府的决心。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张畅

相关专题

聚焦2021北京两会

相关推荐
破除壁垒、整治乱象、靠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37条”发布
时事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京号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区纪委六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龚宗元要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新京号
中共北京市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
第一看点
市纪委全会召开,尹力从五方面部署我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新京号
市纪委全会召开,尹力从五方面部署北京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北京
市纪委全会召开,尹力从五方面部署我市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