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什么是轨道交通微中心?交通规划专家:体现交通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新京报 记者 裴剑飞 编辑 樊一婧
2021-01-23 11:11
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充分融合,功能更多元,上班路上就能满足购物、娱乐需要。

新京报快讯(记者 裴剑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要规划建设一批“轨道交通微中心”,推进站城融合发展。交通规划专家刘岱宗认为,“轨道交通微中心”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充分融合,具有更多元的功能,上班路上就能满足购物、娱乐需要。

 

北京已确定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

 

去年12月,北京市确定了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涉及朝阳、通州、海淀、丰台、石景山等14个区、28条线路。其中以朝阳区、通州区和昌平区三区的轨道微中心最多,分别有10个、9个、9个,包括有东风站、东大桥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黄土店站、通州永顺站等。

 

记者了解到,所谓 “轨道交通微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地域空间。它的显著特征是:城市地域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清单中的“全力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一栏中,也明确提出,打造站城一体微中心,建设第一批轨道“微中心”,商业、商务、服务等公共功能用地占比达到30%,促进大枢纽站城融合和小站点的一体化实施。

 

交通规划专家、交通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交通项目部主任刘岱宗认为,“轨道交通微中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它不仅仅强调大枢纽的“站城一体化”,还力求让一批小的站点合理地融入更多的商业、商务和公共服务功能,方便周边居民生活。

 

市民通勤同时,能就近满足购物、娱乐等需求

 

刘岱宗表示,以前城市规划中强调更多的是交通枢纽站的作用,它们往往位于轨道骨干线路和关键节点上,包含地铁、公交、长途客运甚至飞机、火车等多种交通形式。而微中心从交通意义上看,它的交通地位没那么强,也没有更多的重大交通设施,它的“中心性”是体现在交通与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的融合上。

 

“其实类似这样的‘轨道交通微中心’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实践,比如新加坡的轨道交通规划中有一个‘邻里中心’,它的位置就在地铁站方圆1公里的范围之内。周边居民吃饭、购物、逛图书馆,都会到地铁站周边的邻里中心。”刘岱宗认为,对于北京来说,打造“轨道交通微中心”会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于既有站点周边空间城市设计的调整,在已经建设好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各种业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更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

 

另外一方面,对于还没有建设和正在建设中的站点,就应该完全按照一种全新的理念去进行设计和打造,需要更加复合多元、高效集约,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时,能够就近完成购物、娱乐等活动需求。记者注意到,北京市特别强调,轨道微中心范围内商业、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

 

步行系统路网密度更高,出行体验会更好

 

此外,北京市还提出,“轨道微中心内地面步行系统路网密度应达到道路网密度的1.2-1.5倍。”对于这一理念,刘岱宗认为,这正是突出了对步行者群体、绿色出行群体的照顾,“与道路网系统相比多出来的这0.2到0.5倍,实际上就是专用的步行路网,专供行人使用,轨道微中心及周边地区应构建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空中连廊、过街天桥等立体化的步行设施网络,市民的步行体验会更好。”

 

而在街区人、地、房指标分配方面,北京市明确规划,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因素,轨道服务能力强的街区指标宜适当上浮。具体管控要求包括用地混合度、路网密度、容积率上浮等指标。在此基础之上,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细化规划条件。“提高容积率,就会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干一些公共功能的东西,也能鼓励大家高质量地开发高层,也有利于企业在运营时获取合理的利益,提高积极性。”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大兴机场临空区世界荟启动建设,预计2027年投运
北京
从暖心服务到AI革命:一座城市轨交的转型启示录|新京报快评
观点
北交大雄安校区诚聘全球英才!
新京号
北京地铁15号线东延段启动环评,全长约2.9公里、新建一站
北京
北京市“安心通学路”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东城举办
新京号
携手绘就新画卷!雄安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京号
同心筑梦,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京号
为什么中年男人去哪都要开车啊?!!!
新京号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家门口装监控需注意→
新京号
极端大风之下,北京的一次应急大考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