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提倡“就地过年”,也要想法让员工过好年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1-01-13 17:36
一定程度上,因为防疫而“意外”出现的留人倡议,也为一些城市和企业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外来务工者的机会。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京报网。


文|重舟


“非必要不离,非必要不返”。据媒体报道,近期,全国多个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一些企业也向员工抛出了“橄榄枝”。近日有网友爆料,某工厂老板发话给过年不回家的工人发三倍工资,老板还承诺二月份工资当月结清。这引发热议。

 

因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从国务院相关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近段时间都发出了就地过节的倡议。

 

但要真正让倡议起到实效,让暂时牺牲回家团聚的职工也能够过一个安心、舒适的年,还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激励和配套安排。就目前来看,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行动起来,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比如,有的企业承诺为员工提供年夜饭和红包福利,有地方则为留下过年的务工者提供消费券、景区减免票价等等做法,都是在政府倡议之外,以“看得见”的诚意来留人。

 

而从部分企业主动提出发3倍工资,并且设立重大奖金激励来看,倡议就地过年,不仅仅是防控需要,相当一部分企业也的确有着自己的需求。像有的企业因为海外订单增多,岁末年初反倒是生产旺季,这个时候的防疫留人正好呼应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此外,更多的职工留下过节,也可让节后的复工复产多些确定的保障,对地方经济和生产恢复,也是非常现实的利好。

 

因此,倡议就地过年,并做好留下来的职工的生活安排,完全不应该被当作负担来对待。

 

一者,善待外来务工者,本是一座城市包容性、文明程度的体现;二来,让他们就地过年,本质上是留住一座城市的建设者,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而言,则是留住劳动者。在这个问题上,城市和企业都要算“长远账”。

 

具体来看,留人举措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如此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相关规定所明确的,要为春节期间加班的职工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和调休。这一点,作为留下来的职工的基本权利,必须首先无条件保障。

 

第二个层面,则考验的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增量”服务。如合肥、成都等地明确,鼓励各类用人单位采取错峰放假、增发节日工作津贴等方式,引导员工就地过年;苏州相城区更是规定,对在春节期间安排外地员工就地过年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并给予企业房租减免补贴;还有的地方要求,优先解决春运期间未返乡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入园问题……


诸如此类的花式留人,不仅仅只是对个人进行奖励,而且还进一步激励企业留人,不仅是着眼于暂时性的留人,而且还着力解决外来务工者在城市扎根的其他后顾之忧。这既体现了留人的诚意,也展示出政策的人性化温度和周全度,可谓多多益善。

 

一定程度上,因为防疫而“意外”出现的留人倡议,也为一些城市和企业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外来务工者的机会,让它们更加意识到,不能只在“用工荒”时才想起劳动者。

 

当然,回还是留,以及怎么留,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和企业,都会有不同的考量。在这方面,要尊重个人的意愿,也要兼顾各地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也不宜照搬照抄。

 

应尊崇的一个原则应该是,个人、企业、政府都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比如,不管是回家还是留下,每个人都应该配合好防疫要求,而对于留下的人,企业和政府,也应该努力让他们“过好年”。

 

其实,面对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本就应该少一点本地人、外地人之分,多一些人性化的善意和平等对待,才能让我们更快地战胜病毒。当务之急,就是让每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安心、安全地过一个祥和的年。

 

这个目标,值得所有人努力。


□重舟(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李立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就地过年│这个春节的“打开方式”有点特殊,却很暖

大家都在看│一周热文精选(第22期)

相关推荐
“面朝大海”的民宿生意:人前诗与远方,人后“升级打怪”
财经
他乡吾家|送春联、赠福包,北京物业全力保障业主安心过年
房产
面对奥密克戎如何做好防护? 北京市卫健委发布防护提示
第一看点
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人:年画不会进博物馆 想传承必须年年翻新
乡村
多家快递企业宣布2022年春节不打烊
第一看点
多地倡导就地过年 这个年你咋过?
时事
倡导“就地过年”但不搞“一刀切”,北京防疫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观点
北京:倡导市民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但不搞“一刀切”
第一看点
新闻8点见丨致敬2021为我们奋不顾身的逆行者们
时事
北京疫情防控面临境外境内双重风险 庞星火发布提醒
北京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