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数读|“拉闸限电”将持续多久?一图解析中国电力供给全过程
新京报 记者 任娇 梁缘 任婉晴 编辑 徐超
2021-01-05 10:32


2020年12月以来,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相继发布有序用电或限电通知,多地电力供应出现短缺。随后,煤炭、燃气板块应声上涨。煤炭供应紧张、电力短缺持续等担忧四起。


对此,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日前表示,此次拉闸限电主要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以及低温寒流叠加的影响,是局部现象,不会出现大范围供电紧张。且在浙江省内个别地区,为促进节能减排采取限制电力消费措施,不存在电力供应不足情况。


1.工业持续复苏是导致电力紧张的主要原因



“拉闸限电”的背后是供需矛盾。从供求结构看,中国电力供给主要包括火电(燃煤、燃气)、水电、风电、核电。火电长期为我国电力最主要供给来源,2019年火电占比高达72.3%。

 

而电力需求方面,工业用电为最大电力需求方,2019年其占比达70%。

 

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国民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稳中有升;制造业PMI为52.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均实现年内新高。加之年底赶工加速供需错配,工业用电需求增加;2020年12月寒流来袭居民用电需求上升,加剧了电力负荷。



限电省份中,湖南、江西、浙江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达7.4%、7.9%和 11.9%,均达年内高点,可见产业持续复苏是末端电力需求超负荷的重要原因。

 


从往年每月居民平均用电量可以看出,社会用电量呈现季节性规律,冬季南方电力取暖需求会明显上升,近两年12月的生活用电环比均在10%左右。加之2020年12月东部地区较往年降温明显,短期内加大了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增长。

 

以限电地区长沙为例,入冬以来,湖南全省平均气温比上年同期低3摄氏度,12月1日至 17 日,低于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达11天,高于等于10摄氏度仅有5天。

 

并且,根据国网数据,空调负荷占电网最高负荷比例均值达36.7%,居民用电需求较往年明显增加。

 


2.春节将至 不必担心电力不够

 

从电力供给端数据来看,火电供给呈现下降趋势,且在火电构成中,燃气供电占比增长。这主要受环保政策“双控”与“减煤”影响,中国电力供需格局变化,水电、燃气等环保能源优先级较高。



现正处冬季,已过水电丰水期,发电量占比下降,而火电发电量将回升。

 

目前中国原煤产量增速维持稳定。2020年11月煤炭产量延续了10月份的正增长,实现原煤产量3.5亿吨。进口方面,受进口配额枯竭叠加通关政策偏紧等因素影响,其降幅依旧较大。

 

2020年11月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1.8%,增速保持稳健。进口方面,2020年11月天然气进口量增速出现明显下挫,单月进口量918万吨,同比下降3%,增速环比下挫18.5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为冬季能源保供,将全力组织增产增供,指导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加快释放产能,并将根据供需形势适当增加煤炭进口。



可见,近年来我国发电量稳定增长,“拉闸限电”是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下的短期现象。随着春节来临、赶工落幕,工业用电需求将下滑,生活用电整体占比不高,煤、电供给压力有望逐渐缓解。



3.浙江、湖南电力自给率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拉闸限电”集中在局部地区,除了受本地工业复苏与气温影响,也与当地的电力生产供给息息相关。

 

中国的煤主要产自华北和西北,但中国的电力消费却集中在东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几乎用掉中国约三分之一的电。因此,每天都需要有近 600万吨的煤,跨越近千公里支援中部及沿海地区供电。

 


采购成本高、用电量大,使得湖南、浙江等地都较为依赖外电。

 

2019年数据显示,浙江、湖南本省发电量占本省电力消费量比例较低,其中,浙江为71.2%,湖南为80.8%,对外电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其在电力需求过快增长时可能会面临供不应求。

 

此外,湖南水电发电量占比较高,冬季为水电枯水期,额外加剧了湖南电力供给紧张程度。数据显示,2019年水电占其发电量比例为35.1%。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夜读:今天你可能错过的新闻都在这里

相关推荐
对话常纪文:碳价格有上升空间,但要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财经
电荒阵痛,电价松绑
财经
新闻8点见丨“重症八仙”的奔波,浓缩着中国抗疫的进程
时事
画出16个重点 带你读懂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
十问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后劲何在?
第一看点
热门评论
荸荠
7天前
家用电能和工业用电比?
天堂
7天前
这几天已经连续突然断电好几次了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