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十万建设者奋战雄安
新京报 记者 赵亢 编辑 刘晶 张英
2020-12-31 09:29

12月16日清晨,从空中俯瞰雄安新区容东片区。

 

12月14日早6时,天还未亮,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已是灯火通明。从高空俯瞰,塔吊林立,1000多栋楼体拔地而起,城区通往施工现场的笔直大道上微光闪烁,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早7时,天边泛起一丝红润,薄雾中整个容东施工区连成一片暖色光带,将初生的晨光缓缓托起。

 

工人正在加紧铺设雄安高铁站西进口前的广场。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政策体系等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重点片区和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展开。高铁雄安站年底已开通运营,雄安商务服务中心、“三校一院”建设成效明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高端高新企业落户新区。

容东片区规划用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7万,未来承担着为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人口的搬迁安置和配套服务。目前现场共有在建近千栋安置房,施工管理及劳务人员近10万人,塔吊超600台,日浇筑混凝土超5万方。

 

按照新区改发局编制的年度建设计划,容东片区共有一级项目42个,包括交通路网项目6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6个,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1个,生态系统项目5个,市场化项目4个,总投资1450.36亿元,其中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408.35亿元。截至2020年12月,42个项目中已开工项目26个,其余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

 

 

冬季施工

 

12月14日,手机显示当天气温是-4℃,容东片区所有工地一派热火朝天。

 

12月15日,绑扎钢筋现场,一位工人铆足力气将手中的绑丝扎紧。

 

在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安置房项目一工区,机器发出轰鸣声,机械吊臂似在空中起舞,大型车辆列队进场,施工作业面从地下到地面,再到半空井然有序。

 

在混凝土浇筑作业面,工人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混凝土温度,为尽可能减少热量损失,穿上“保温衣”的搅拌车直接开进工地,在混凝土温度达到10℃以上,工人完成浇筑。

 

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安置房项目工地,一位工人正在安装脚手架。


浇筑过程会持续到后半夜,温度降低,温差加大,楼面被盖上厚厚的“棉被”。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冬季施工科技保暖是要点,为此,施工现场增加了岩棉被、阻燃棉被、暖风机等设备。这些科技材料的使用,让工程有了温度。

 

 

雄安质量

 

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安置房项目工地。

 

12月15日早7时,中建三局雄安G2项目二工区进行班前喊话。组长着重强调冬季施工技术难点,涉及工程质量任何问题,一线工人必须从严。

 

早会结束,技术员高松手拿一张纸牌和测量工具进入15号楼。一套120平方米3室2厅2卫的安置房户型已精装完毕,现场工人正在对所有细节做最后检查。灯光、天花板、墙壁、地板、洗手间、厨房,每一个细节工人都需仔细校验。

 

纸牌的单张厚度约0.2-0.3毫米,高松将纸牌紧贴门框与墙壁衔接处慢慢划下,纸牌没有在衔接处找到任何缝隙,由此判断门框安装合格。

 

“安置房样板间的所有配套都使用无污染环保装饰材料,按照设计规范,门窗安装不打胶,保证墙面没有缝隙,所以纸牌插不进去。”高松说道。

 

中建三局雄安G2项目二工区技术总监于金生表示,雄安工程执行标准高,“千年大计,百年雄安”这句话的分量在一线工人心里最清楚,“我们必须确保‘安全、质量、进度’齐头并进,所以从工艺,到材料,到施工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12月15日,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安置房项目一工区,在一个工作面上,23位工人正在同时捆扎钢筋。


上午9时,在中建八局雄安容东管廊4标施工现场,多位技术人员蹲在建筑作业面验收钢筋工程。对钢筋的型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套筒力矩值等16项细节数据一一校验。同时,现场人员举着一块白色写字板,上面对该项目施工时间、施工部位、验收内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有清晰记录。

 

据中建八局雄安容东管廊4标工程技术部负责人李勇介绍,为确保工程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化工地”,一体化智慧控制平台,运用“鹰眼”系统等科技手段采集信息,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如体检机器人、VR安全体验蛋椅、劳保可视化交互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电子围栏、塔机监测等,进一步强化管理。

 

 

持续防疫

 

受疫情影响,2020年雄安的复工生产是在严格管理下逐步开放的。

 

中建八局雄安容东管廊4标项目工地前,班组长正在“班前喊话”,重点提示进场安全和冬季保暖。


2月12日,中建八局雄安容东管廊4标项目率先接到属地政府允许开工施工令,该项目成为雄安第一批复工生产项目。

 

项目部针对疫情防控做了严密部署,从工人入场前,要求个人填写承诺书,确保上传内容真实有效,每天报备体温情况,追踪到个人入场前14天体温记录。高峰期数据追溯达到2000人,同时工人还需出具路桥证明,通过大数据筛选提示没有去过敏感地区后才允许进入雄安。

 

入场后,对所有建设人员建立档案,整个项目部人力实行红黄绿三区管理,并现场配备隔离房间。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到达且未满14天,进场后做红区管理,进场不满14天做黄区管理,本地人员做绿区管理。每一个区,都有自己的作业范围和生活区,满14天后可以转场。

 

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工人宿舍区,工人通过智能人脸识别系统验证后进入生活区。


进入冬季,疫情防控依然不放松,生活区医务室添置了口罩和药品,对于有感冒和发烧症状的工人采取立刻处置上报的原则。

 

 

丰富生活

 

每天中午,工人宿舍区的食堂都会迎来人流高峰,20多个窗口排满人,十几种菜品荤素搭配摆放整齐,人均10元吃饱,深得工人喜爱。

 

12月14日中午,“复兴号”动车组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旁驶过,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安置房项目一工区的工人们正在吃饭。


宿舍区内,食堂、理发间、医疗室、超市、热水房、活动室,汽车停车场等一应俱全。一位宿管人员介绍,该区共有1190间宿舍,床位8000多张,目前有6000多人在此住宿。


在宿舍区对面,餐饮一条街也逐步形成。每到饭点,吃腻了食堂的工人也会出门换个口味。从拉面、汤包、水饺,到火锅、水煮鱼、烤鸭,这里的选择性更强。

 

12月14日晚6时,中铁十二局和中建八局的工人下班后在宿管区对面的小街市逛街,这里日用百货一应俱全。


街口各种小百货一应俱全,15块钱的强光手电,18块钱的牛仔裤,69块钱的皮衣,深得很多中老年工人喜爱。

 

 

“还要来雄安”

 

46岁的李芝学和49岁的陈开莲是一对来自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夫妻,在容东片区施工已经7个月。

 

12月15日,来自贵州的李芝学和陈开莲夫妇坐在自制双人床边,仔细盘算着11月的收入情况。

 

为方便夫妇二人居住,中建三局二公司雄安G2标段管理方特意为他们安排了同一间宿舍。宿舍内有4张上下铺,一共住着5人。李芝学做过木工,将一张单人床加宽,变成双人床,用花布在床周做了围挡。

 

11月,李芝学做钢筋工,收入达到1.5万元。这个收入与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工友相比属于中上。一位做外立面材料安装的工人收入达1.7万元。另一位老乡做散工,每天也有200元的收入。

 

据河北一家人力公司介绍,华北地区多年来人员务工情况相对平稳,遇到雄安如此巨大的市场机遇,已经活跃起来,人员、机械、材料的费用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两位工人站在热气腾腾的烤鸭摊前等待烤鸭出炉。烤鸭每只15元,生意火爆。

 

李芝学夫妇有三个孩子,平常多是通过视频联系。大儿子即将大学毕业,夫妇二人都不懂儿子学的专业,但他们坚信,“人只要有专业就能养活自己,肯出力就能挣到钱,我们明年还要来雄安。”

 

12月17日下午2时,日头正高,中铁十二局容东片区D2组团安置房项目依然忙碌。一位工人侧身倚靠在脚手架上,他从腰间取下水壶,迎着风,大口喝着热水,

稍许,他用手一抹胡茬上的水渍,扭身登上更高一层。

 

新京报记者 赵亢 摄影报道

编辑 刘晶 张英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赵亢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场景汇上看未来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四校一院”员工游雄安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幸福绿茵场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绿谷”览胜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空中卫士 守护城市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龙舟逐浪白洋淀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城市里的“不眠书房”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职工夜校忙“充电”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雄安 我爱TA”
新京号
雄安建设者拍雄安丨明珠一号建设忙
新京号
热门评论
Tristan
7天前
吃饭餐厅搭上吧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