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抗疫:300多万个乡村爆发的中国力量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2020-12-29 22:00
这一次,乡村战“疫”不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无准备之仗

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西杜兰村、高丽营镇张喜庄村、南法信镇东海洪村调整为中风险地区,顺义区所有村庄再次进入战时状态。2020年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武汉封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就此打响。

 

从年初到岁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一整年,仍在继续。但是相较全球深陷新冠泥沼仍不见自拔的现状,中国因其制度优势、全民动员的举国体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已取得抗疫阶段性成功。12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完成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总体处于低感染水平,表明以武汉为主战场的疫情控制取得成功,有效防止了疫情大规模扩散。

 

回望从年初到岁尾的抗疫大战,人们曾一度担心农村这片广阔区域会成为防疫的薄弱环节。然而,各地抗疫举措纷纷下沉乡村,各种村级“硬核”防疫派上用场,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抗疫防疫不误春耕、防疫抗灾确保粮食丰收、鲜活农副产品支援城市……农村的力量被迅速动员起来,中国近400万基层医护人员参与抗疫,中国300多万个乡村成为这场战“疫”的重要战场。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2020年12月,疫情防控形式依旧严峻,京郊乡村重新进入“战时”状态,多项政策扶持、积极的防控意识、充足的防疫物资、全新升级的科技防疫设备,这一次,中国乡村战“疫”更具力量。

 

京郊乡村挂的抗疫防疫横幅。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战疫:乡村动员 硬核封村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凤凰寨村,这里距离肺炎疫情中心武汉市近300公里,2020年春节前返乡村民超过300人,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武汉或从武汉经过。1月25日正月初一开始,村两委班子成员全员在岗、随时待命。往年串门、拜年的春节热闹景象,变成了街上难见村民的“空村”。

 

凤凰寨村街上很少见到村民,工作人员在主要道路上值班 。受访者供图  


1月26日,正月初二,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上花岔乡上各村开始封村。突发的疫情,大家都没有准备,最先上阵的是村里的喇叭和村委会的办公桌,最初各种物资都很缺乏,村委会先把办公的桌子、椅子搬出来,在路口设卡,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一同上阵,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

 

正月过半,河北省石家庄市土山村街上拉着一大桶消毒水的拖拉机,再一次从大街小巷呼啸而过,只留下一阵淡淡的消毒水味儿,空荡的街道上,被洒过消毒水的地面很快就干了。早在大年初一晚上,土山村开始挖掘机挖土封路,土堆上插了两根木棍,初二一早,村里的所有乡间小路被封,只留下东口的主要干道,小土山封住了土山村。

 

小土山封住了土山村。受访者供图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设卡登记、测体温、巡查、防控、招募志愿者……一时间,全国农村战“疫”也很快打响。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分类施策下发办法,因地制宜做好防控,尤其提到广大农村地区的防控工作是关键所在。

 

2020年2月27日《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称,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农村防疫工作是当前防控工作重点之一。要全力以赴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农村落地落实,坚决打赢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春节大规模返乡探亲大背景下,农村成为防疫重要战场,同时也一度被担心是薄弱环节。

 

通州村里的登记点。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戴口罩总比带(戴)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躺ICU强”、“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就在全国各地从市、县到乡、村,各级行政单位都在积极组织动员,以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时候,遍布乡村的“大喇叭”,颇具农村特色的防疫宣传标语,各种“硬核”防控举措,乡村展现出了很多令人惊叹的能力。

 

全国县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人员全员在岗、24小时随时待命,不计其数的普通村民、返乡群众自愿值守村口参与疫情防控,乡村医生驻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据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中国近400万基层医护人员参与抗疫,144万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也包括在内。

 

除了村级“硬核”防疫措施,战“疫”之时,我国的乡村大地上,一个个温暖的人、故事也在不断涌现:晋江灵源街道大山后社区74岁的乡村医生王鸿安主动请战,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河北省滦州市响嘡街道任店子村自编的98字疫情防控顺口溜;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史村村民陈艳明和王旭向村里捐赠洒水车及防疫物资,帮助村里义务消毒……有的农民自发捐助蔬菜物资,还有的农民自己买菜送到武汉,乡村的凝聚力、行动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有的村子有专人送蔬果等物资上门 。受访者供图


战疫:不误农时 再获丰收

 

2020年2月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常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疫情严峻,可农时不能违。春节过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春耕备耕,复工复产已有序展开。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富泉村的日光温室里,米豆苗已经蹿起一尺来高,长到小腿高度的西红柿苗开出金灿灿的花,村民戴着口罩在大棚里干活,疫情没有耽误村子的生产,村里的44棚蔬菜直接关系到周边17个行政村500余名扶贫户的收益。

 

村民戴着口罩下地耕作。受访者供图


2月中旬,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的农民正忙着整地、播种、覆膜……春耕生产、返工复产有序进行。

 

3月中旬,湖北利川市返乡农民已决定放弃外出打工,留在村里“转型”创业,烟草、中药材种植已开始,大棚内劳作的村民戴着口罩,间隔作业,到了饭点,严格执行分餐制。

 

3月下旬,安徽合肥肥东县气温已逼近20℃,桥头集镇一个有机蔬菜园内,农户正在采收已成熟的西蓝花、芦笋、苋菜,而晚熟蔬菜种植尚处于整地挖沟阶段。这个种植园3000亩,每天有100吨蔬菜直供合肥商超。

 

4月中旬,作为京郊农业主产区的延庆区,各乡镇农田已完成备耕,春播大战即将打响,12.5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上、2万亩蔬菜种植地块里机声隆隆,翻地、施肥、浇灌……正在进行。

 

京郊夏各庄镇杨各庄村的西红柿大棚内,村民戴着口罩采摘。受访者供图


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2020年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2020年2月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建立农资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随后,农业农村部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开通了“春耕农机线上服务站”,推行“不见面”方式,指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及农机从业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抢前抓早统筹做好夏粮春管和春播作物机械化生产重点工作。

 

农业农村部也数次发文,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农资运输畅通。引导农资企业复工复产,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纳入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单,支持农资企业加快复产。


今年3月份,我国疫情防控率先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天气等对个别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带来一定影响,农民们开始直播带货,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各界企业、个人爱心助农,将疫情、气候等对农业生产销售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不误春耕保生产,不误农时保丰收,坚韧淳朴的农民成了战“疫”的主力军之一,广袤的农村再次成为战“疫”主战场之一。

 

京郊在地里忙碌的村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这是我国第17个连续丰收年。

 

战疫:封城生活 有我乡村

 

1月23日,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当家家户户门前代表祝福与喜庆的大红灯笼和对联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时,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自当日上午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武汉“封城”!900多万人留在了这座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之中。

 

一般情况下,按照每人每天消耗500克粮食、1000克蔬菜水果计算,900万人每天消耗粮食需要900万斤、蔬菜水果1800万斤。一座大城市不可能储存数月的食物,尤其是新鲜果蔬。

 

自1月23日至4月8日,武汉76天的封城历史中,有一股温暖的乡村力量当记取。

 

1月27日,山东潍坊寿光紧急调配优质新鲜蔬菜驰援武汉,当晚10时,菜农们连夜进棚采摘,截至2月3日,山东寿光就已累计向武汉捐赠4批共计1120吨蔬菜……

 

寿光蔬菜正式出发,驰援武汉。受访者供图


寿光,作为“中国菜都”“世界四大蔬菜区域优势中心”,发挥当地蔬菜种植优势,第一时间支援武汉大批蔬菜,为全国各地农副产品支援武汉做出了表率。

 

2月10日上午9时,经过6个小时、近400公里的长途跋涉,一辆满载7吨新鲜农产品的大货车顺利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口堰村抵达武汉,大白菜、萝卜、南瓜、腊肉、土豆、花生米……这些农产品来自当地300多个农户。

 

2月10日下午,由谢艳莲、卢作益等多位柳州种植户筹集的11.5吨爱心菜顺利送达武汉市协和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武大人民医院等十余家防疫单位。因为食用菌保质期较短,农户、物流单位等一起进行了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爱心接力赛。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莲花滩乡石板寨坡头小组,93户村民向湖北地区自发捐赠了22吨香蕉。受访者供图


2月20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召开部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全力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加强与武汉等重点城市“菜篮子”产品点对点对接,保障供应和市场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各地农副产品支援武汉已成为常态。

 

转眼到6月,北京新发地发生聚集性疫情,多年来,北京的蔬菜供应超过80%来自于新发地市场。新发地市场休市,北京的蔬菜供应曾一度紧张。国家发改委启动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物资保障机制,紧急部署调运外埠蔬菜进京投放市场,来自各地的农产品又纷纷涌向北京。

 

6月14日,60万斤蔬菜送到北京市场,这60万斤蔬菜来自河北唐山玉田、邯郸、廊坊等地,包括甘蓝、土豆、西红柿、黄瓜、洋葱、芹菜等常规蔬菜,其中土豆、甘蓝、洋葱量最大,约占20万斤。

 

同日,冀、鲁、蒙、辽2000多吨蔬果连夜进京……

 

大批蔬菜从山东聊城莘县运往北京。受访者供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这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品格,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来自乡村的温暖、来自田野的滋养,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让市民感动,让村民自豪。

 

12月28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4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表示,新发地批发市场复市后,本市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恢复果菜交易,北京最大的菜篮子供应稳定,近一周新发地蔬菜上市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供应水平。目前全市的日均蔬菜供应量稳定在2.8万吨左右,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

 

全国5亿农民、广袤的田野是我们战胜任何灾难的战略纵深和大后方。

 

战疫:科技加持 精准防控

 

转眼已至岁末,12月29日,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西杜兰村、高丽营镇张喜庄村、南法信镇东海洪村调整为中风险地区,顺义区所有村庄再次进入“战时”状态。

 

京郊乡村从疫情常态化防控再次进入“战时”状态,硬核防控之外,科技力量的加持让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快速建起的乡村疫情防控岗亭、人脸识别测温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扫健康宝、测温……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村子甚至开始尝试通过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针对疫情信息采集、统计、防控等方面的需求快速打造疫情数报系统。

 

村里的疫情防控岗亭。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一次,我们提前就和村民签订了责任书,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同时,在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下,我们村子的防疫设备也已经升级,正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等。防疫物资也很充足。村民们对于疫情防控的认识也比以前深刻许多。”通州区马驹桥镇一街村党支部书记吴长海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在今年7月举办的2020年(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在疫情防控、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发挥通信大数据资源优势,推进数据融通共享,支撑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

 

当然,所有的科技疫情防控支撑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20年6月国家财政部、卫健委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新增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全部用于乡村的疫情防控,各地在物资调配过程中也将适当考虑农村地区的物资保障问题。

 

12月7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通知明确,以“可设尽设、布局合理、条件合格、工作规范”为原则,结合各地传染病防控和群众实际医疗需求,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当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并实现“哨点”功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村卫生室数量达616127家。

 

今年5月8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名单》工程建设项目复工人员健康监控方案、疫情防护物资供需平台等94个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予以公布。

 

和几个月前战“疫”中的乡村不同,这一次,乡村战“疫”不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无准备之仗。

 

村里的防疫这次不是无准备之仗。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吴惠芳看来,农村、农民、农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省市县乃至农村“两委”形成了非常有效的疫情防控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培养、加强了乡村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全国各地农村农民结合地方特色,以创新的方式编了不同的防疫口号,并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从某种层面来说形成了民间防疫、抗疫的一股力量,既推动了农村地区的防疫抗疫,也对城市的防疫抗疫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今年2月、3月份南方地区春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4月份国家发布抢春耕稳复产倡议以及各项政策支持后,广大农民防疫不误春耕,我国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在疫情期间,稳定生产,在保障农村、城市食物供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度,是创造农耕文明又是为农耕文明所哺育的农民国度,这个国家的主体是农民和农民的精神后裔。中国农民有“野火烧不尽”的求富冲动,有生存能力极强的“盘根草”精神,有“大肚能容”的包容性格。中国农民的这三种特质,不仅是决定中国农耕文明特征的基因逻辑,也是其与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相契合的活要素。正是这样的基因逻辑和活的要素,决定了我们这个国度可以历经磨难,但终会崛起和复兴。

 

战疫,中国乡村爆发出的力量再次印证了这一切,这就是中国的故事,是中国五千年多次发生的故事,这就是中国文明的力量,而中国农民,就是这文明的基石。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巍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2020记取三农力量—年终特稿

相关推荐
《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全文发布
第一看点
门头沟的他们,以劳动书写荣光!
新京号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新时代的贵州人”!遵义入选的有……
新京号
习近平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时事
孔东梅:将外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贯穿公益事业中
公益
肯尼亚,中国老板的快乐福地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