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银保监会:消费者应合理借贷,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中国银保监会
2020-12-29 14:14

新京报快讯 2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


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六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现象蔓延。盲目借贷、盲目消费终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一、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三、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


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编辑 贾聪聪

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相关推荐
实探贴息新政下消费贷市场:银行网点尚未收到细则 利率最低3%
财经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开闸!我何时能拿到贴息?详解各机构贴息细则
财经
个人消费贷“国补”下月落地!每人每机构最多可贴息3000元
财经
中消协倡议青年理性借贷 还呗共建金融健康生态
企业资讯
部分青年消费者大额借贷现象增多 中消协:警惕非法网贷陷阱
第一看点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第一看点
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六部门发布19条举措
第一看点
老年公寓企业爆雷调查:高息的诱惑和无保障的借贷
时事
5月金融数据出炉:合理看待存贷款波动 消费贷利率并非越低越好
财经
专访陈林:“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是通往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智库
热门评论
柠檬汽水
7天前
一定要理性健康消费
喃喃呐呐
7天前
理性消费,理性投资。
打包_
7天前
量力而行吧!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