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冯远征:谁都会表演,但不是谁都能当演员丨2020娱乐年度人物
新京报 记者 刘臻 郑新洽 编辑 吴冬妮
2020-12-29 08:48
做人要真诚。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说一些话后,就上热搜了,可能真诚有时候会惹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会坚持!——冯远征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今年年初,疫情影响下,各大剧院及演出机构不得已纷纷将原定的演出计划推迟或取消,行业停摆数月间,也促使很多业内人士开始了全新的思考,这其中就包括时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的冯远征。


巧合的是,疫情暴发后,北京人艺宣布停演的作品之一,便是冯远征主演的话剧《全家福》。除此之外,作为演员的他,今年可以算是近些年来鲜有地完全没有站在人艺舞台上的一年。


话剧《全家福》剧照


8月,剧院重启后不久,冯远征从演员队队长的位置上更进一步,履新升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一职,过去从来不坐班的他,出现在剧院里的频率越来越高,以至于每部话剧首演时的后台,都少不了冯远征的身影。


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在回顾一年所经历的起伏同时,也对行业内的诸多现象予以了回应。


身上的担子重了,但我们没让观众失望


新京报:2020年,无论对于整个行业还是你个人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回顾今年有哪些感触?


冯远征:原本年初对新一年充满希望,但从腊月二十九开始,随着演出停演一切戛然而止。那段时间我和爱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状态,三餐自己做着吃,除了看看电影,看一些业务方面的书,身体始终处于休整状态,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之后,我脑子闪现出一个念头——“剧院怎么办!”


那段时间,线上让我们所有人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状态,重新认识了网络,尤其在我们做“68周年院庆”直播的时候,我发现线上直播是很新奇的事情,观众的喜好都会通过弹幕回馈给我们,这对于剧院未来发展无疑是一条新路径。


总体来说,从疫情开始到今天,无论线上或线下,我们一路走来还是很顺利,从上座率30%《洋麻将》开演,至今恢复到75%,我们依然没有让观众失望,观众也对我们始终保有信心。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新京报:对你个人而言,今年履任新职成为北京人艺副院长,新职务让自身发生了哪些改变?


冯远征:我在刚接手演员队队长的时候,北京人艺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无论外界还是剧院内部,人艺如何走下去,让所有人堪忧。但若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上一代老艺术家慢慢隐退,我们开始登台时,外界的态度其实比现在还要强烈,同样面临着“人艺未来怎么办?”的问题。 


目前,从人艺演员的数量上来说,我一点儿也不担心,不是说北京人艺没有演员了,有!而且是大量的,但如何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这才是最需要做的,但需要一定时间。


在新任副院长的位置上,相比演员队队长,我的眼光应该更开阔,除演员队之外,还要着眼于剧院的整体发展,我不能光关注演员的发展,包括舞美、角色安排、剧目制作等方方面面,也是需要我去关注的。同时,还要做演员与剧院沟通的桥梁,身上担子重了,责任心自然就更强了。


新京报:从今年《雷雨》开始,我们其实已经看出无论是你还是剧院,都着力年轻演员登台演出经典的决心。


冯远征:从我四年前接手演员队以来,一直希望经典剧目保留之外,一定打造青春版,因为他们早晚要接我们的班,早接要比晚接强。今年纪念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从新老交替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雷雨》只是一个开始,但事实证明这个开始不是失败的,观众认为还可以,已经算是最好的褒奖了。


新京报:除演员队之外,去年年底成立的学员班至今已有一年,这一年来对于人艺的新一代,他们在你培养下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冯远征:他们不是改变而是蜕变,甚至这一年下来,我眼中的他们——“女孩都变漂亮了,男孩更加帅气了。”我所指的漂亮,不单单是容貌,而是气质上的变化,内在的变化进而带动了外在的变化。在北京人艺,相信他们自身也有自豪感,教他们的老师有我、濮存昕、龚丽君、吴刚、岳秀清等。我也经常跟他们说,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他们能在这一年当中蜕变,迅速成长,慢慢接近甚至达到人艺演员的标准,确实除了自身努力外,与这些老师的付出分不开。


不是谁都可以当演员,这对学表演的人不公平


新京报:除本职工作之外,今年你的几次发声,在行业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就是政协委员会上,建议出台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制度,演员依职称定片酬这样的议题。


冯远征:很多不在体制内的演员,他们虽然很优秀,但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职称定位,到一定年龄,他们被艺术学院聘请做客座教授的时候,缺少资质。他们虽说是体制外的演员,但有很多优秀作品,甚至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应该有权利和我们享受同等待遇,其实这是很多年前就已经有的想法,当了政协委员后,这种发声的意愿更加迫切。


当时的报道有一点点误导在于,我提了一个职称限价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我提出的职称限价是最低限价。这是很多实力大于名气的演员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只能拿到很低的片酬。如果有了这个职称,国家规定他是几级演员,到组里拍戏,就必须拿同一级别的薪酬。同时,我认为就此也可以设立一个门槛,不是谁都可以当演员,如果这样的话,对那些在大学学过四年表演的人很不公平。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新京报:前一段时间,你还提出了“想要做好演员就要放弃一些名利的东西”,也引发了各界的讨论。


冯远征:我的观点可能又被某些人曲解了,我实际表达的是明星和演员的关系,明星可以不顾及任何东西,只要出名就可以,甚至可以制造话题。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演员,就要抛弃一些东西。比如说,眼下有三部作品,分别是片酬最高、普通的、片酬最低,但对你未来五到十年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做明星一定选片酬最高的,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演员,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我一定接片酬最低的,对我未来有好处,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这个角色能够留下来。


而不是说,我反对所有的人去接高片酬,反对所有人出名,名和利在这个行业当中是相辅相成的,有名你才能挣到钱,能挣到钱也说明你有名,这个是必然的,翻回来说,想做好演员,你就得牺牲。一个年轻人你要想做明星,你什么都可以去干,因为你要出名,必须要有人关注你。做演员你就要演好每个角色,演员和明星的关系,属于两个层次的问题。


新京报:当下也有很多表演类的综艺节目,既有好的演员去表演,也有明星参加,似乎二者混在一起,是否混淆了你说的这种概念?


冯远征:首先,那就是一个真人秀,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传递表演技术的专业节目。这些不过是博人眼球的事。这个时代,这些节目是必然要存在的,电视台要获取观众的收视率,但是这些真人秀,并不能代表技术层面的东西。


新京报:从表演上来说,除了专业院校科班出身的演员,如今也逐渐细分出网红、明星等类型,你如何看待全民都在谈表演的趋势?


冯远征:我觉得是好事,说明我们全民的文化素质在提升,过去所有人都惧怕表演,中国人之前是躲镜头的,但是一拍外国人他们在镜头面前都很自如。因为他们从小就有戏剧课,从小就知道怎么样表现自我。随着现在中国经济与物质的逐渐强大,中国人也有自信,表现欲更强,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个做演员的梦,只是没有被开发出来。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具备世界上所有职务的可能性,只是后天各方面的发展,你的生活环境,自身性格形成和兴趣爱好的养成,致使你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新京报: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表演的标准是否也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被拉低了?


冯远征:任何一个种类的东西都会有高、中、低之分,这些形式的出现,你可以理解为是全民需求。我不排斥所有的新鲜事物,也不排斥那些所谓的流量明星,但是我只用我心目中的一套标准去判断一切。对流量明星来说,我不觉得是坏事,他既能出名又能挣钱,至于有没有艺术生命,那是另外一回事。


新京报:未来拍影视作品,你会介意和一些流量明星合作吗?


冯远征:不,但首先看是什么样的片子,这个剧本如果能打动我,我觉得可以去做。我不是说,一定拒绝和偶像或流量明星合作,我不是拒绝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拍的戏,剧本一定是我喜欢的,我不希望说,为了流量,为了蹭热度去做一件事,因为我没有必要去蹭热度。


从人艺走的人,都对这里少了一点点爱


新京报:你觉得北京人艺未来还会出现像你和濮存昕这种级别的好演员吗?


冯远征:必须出现!北京人艺要传承下去,人艺的演员一定首先叫演员,慢慢随着成长才能变成好演员或著名演员。就像我们现在,对于年轻演员的培训,他们大学毕业,来到人艺,我们为什么还要培训他?就是因为他们四年在学校学的东西还不够。


如同我们当年20多岁时也会被剧院老艺术家和观众说,这帮孩子能成吗?到30多岁,我们接过《茶馆》的时候,也是颤颤巍巍,我相信过几年《茶馆》建组,现在的年轻人也一定像我们当年一样颤颤巍巍,我们这代人已经被承认,在人艺来说算是顶梁柱了,20年以后,他们也一定是这样,甚至于可能比我们的成就还大,就看他们自身的努力了。


冯远征与濮存昕合作话剧《茶馆》。


新京报:年轻演员在剧院演戏,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何看待他们出去拍戏这件事?


冯远征:每年我们都会提前出明年全年的演出计划,提前发到演员手里的原因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明年哪个阶段该干什么,也间接告诉那些想要出去拍戏的演员,你哪个时间段要演话剧,必须回来,哪个时间段没有你的工作,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


我觉得人艺的许多演员是有理想的,正是因为有理想,才能愿意拿着很少的钱,站在这个舞台上。包括经常有人问我,你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回剧院演戏,得少挣多少钱?其实北京人艺的舞台不是任何人想站就能上去的,作为人艺演员,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能挑大梁演主角,而是我们宁肯演一个配角,去辅佐大家完成一部作品,为的是守住彼此心中那片纯净的理想。


新京报:近些年,随着演员队的不断壮大,无论作为演员队队长还是副院长,都要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对此你的态度是什么?


冯远征:很正常。有演员离开,大家都会惊讶人艺怎么还有演员走?我觉得无非就是,北京人艺满足不了他们物质和名利的需求。


年轻人进剧院以后,我常常会站在楼道里,指着排练厅告诉他们,这里不是你认为的话剧艺术殿堂,就是排练厅,就是你的工作单位。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好人,也能看到不好的人,而你也可以有理想,有幻想,有梦想,但是你首先要把它看作是你的工作单位,认认真真地工作,这是最重要的。


当他们开始演出时,我也会站在排练厅门口说,这里是殿堂,不可以在里面吃东西,打打闹闹,玩手机。走上舞台,剧场的台板是神圣的,不能玷污,要集中精力演戏,哪怕跑龙套,哪怕小角色,也要认认真真对待。


我相信那些流失的人,他们考人艺的时候都认为这是殿堂,但进来以后,发现和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或者由于物质的需求,觉得这里满足不了他的要求。我觉得走的人心里一定不爱这个剧院,他可以留恋,可以惋惜,但是少了一点点爱。对一个人而言,北京人艺不是真空的,可以走,可以留,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新京报:不久前,你主演的电影作品《应承》上映了,但宣发一直保持着很低调的状态,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冯远征:那是一部文艺片,我并没有期待票房,虽然在国外获了奖,但文艺片在国内市场不可能有份额,我们俗称“一日游”。我原来想在政协会上提案,希望每个影城留一个影厅只放文艺片和纪录片,想看文艺片的观众都到这个厅,国家相应进行一定补偿,这样文艺片和纪录片才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冯远征主演电影《应承》不久前上映,票房却还不到100万。


当然这个想法实施起来会很难,但我依然坚信文艺片的春天早晚会回来。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有很多好的文艺片,可以说是世界级水准,但是这些年在商业片的大环境下,受到了一些冲击,这是正常的市场需求。不要总觉得这是悲哀,不悲哀。


对我而言,我完成了角色塑造,是一件幸福的事,也在我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一笔,可能再过10年20年,观众再看这个片子,依然觉得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我就满足了。


年度人物同题问答


新京报:今年哪一部影视、话剧作品或综艺让你印象深刻?


冯远征:北京人艺的新作品《社区居委会》是我所经历的一个奇迹。对剧院来说,是非凡的一件事。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创作这样的作品。演出之后,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家,都对这部戏有很好的评价,看似很悲壮,反映伤痛的一部作品,却能让观众笑中带泪,其实是很难的,但是人艺做到了。


从另一点,这个戏当中没有任何大腕,都是一群年轻演员,但并没有减弱这部作品的力量,让观众看到了一些人艺的新鲜面孔,这就是人艺的希望,我是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的,从心里为他们感动。


新京报:会不会觉得现在的明星/演员/歌手,缺少了锋芒和个性?有没有你很看好的年轻演员/歌手/导演。


冯远征:年轻演员里,我比较喜欢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并不是因为他们获奖,我是因为从他们的表演中,能够看到当下年轻演员的态度,他们二十多岁就能把戏演成那样,确实是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很有天赋,当然还有其他的年轻演员。


周冬雨、易烊千玺合作电影《少年的你》。


从年轻演员和一些年轻导演身上,能够感觉到中国电影的未来会有很强的发展。展望未来的话,我说实话想象不出电影是什么样的,就像过去刚有大哥大,想象不出今天的手机发展成这样。所以未来电影是什么样,我觉得就在于年轻人的想象力和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我相信未来的电影还会存在,不会只是在手机上看,大家还会走进电影院。我其实蛮期待的。


新京报:工作中,什么事会让你觉得自己和年轻人之间出现了代沟?


冯远征:工作中他们说的网络用语我听不懂,比如近几年流行的“奥利给”。我问他们,是不是奥利奥的新品种,他们说不是,说是“给力哦”,给力就给力,干吗非得“奥利给”,这就是年轻人个性的体现,愿意这么说。


在艺术创作上还好,毕竟经验丰富,还能够抵挡一阵子,接受新鲜事物,可能很多时候会比他们要慢很多。


新京报:“敢说敢言”似乎已经成了你们这一代人的专利,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冯远征:这应该是做人起码的一个品质,看到不好的你不说,特别是在行业当中,无论我对年轻演员,还是以前拍戏过程中,我觉得你演得不好,就直接说。对于我们演员来说,相对单纯一些,不会去考虑人际关系的问题,通常只是针对艺术。


如果你对待艺术都不敢说不敢言的话,艺术怎么进步呢?而且你怎么能表明你的态度呢?什么都好?明明这个不好有缺陷,你还说好,你这不是纵容吗?作为艺术家或者搞艺术的人来说,直截了当地表达,其实反而在艺术上大家是没有隔阂的,大家只是认知不同,你说服我了,我心甘情愿接受,你说服不了我,那我就要说服你。


新京报:年轻时做过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冯远征:不能说年轻,而是这辈子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错过了和妈妈的最后一面。那天我答应去看她,但是特别忙,到了晚上快7点的时候,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你不是说今天来看我吗?以往我妈妈从来没有因为我没去看她,给我打电话。我说“今天可能没时间了,明天上午一定去看你。”但是第二天早上6点多,我就接到妈妈去世的消息。


如今我特别怕母亲节的到来,因为满屏都是祝母亲快乐健康!而我特别希望母亲节赶紧过去。我有时候跟年轻演员说,想家了,赶紧回家,想父母了,赶紧给他们打个电话,哪怕就说一句,妈妈,爸爸我想你们,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等到这一辈子,再没有一个人让你去叫妈妈的时候,再去想这件事,那你会后悔的。


新京报:你同意“活到老学到老”吗?最近新掌握了什么技能?


冯远征:我当然同意,特别像我们这一行,不活到老学到老你就没法进步,而且对于表演,我一直认为,每接到一个新角色,都应该更新表演,才能够有突破。


最近在恢复一些技能,比如做饭,剪头发。做饭,是疫情让我没办法,只能把它捡起来。三十多年前的剪头发技能也捡起来了,以前我在德国的时候,几个朋友都是我免费给他们剪头发。


疫情期间,我爱人的头发实在太长了,我就在网上买了剪头发的剪刀、电推子,在家里给她剪。其实我也知道,三十多年没碰头发了,剪的不咋样,但她觉得还不错。最近,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剪一次,技能有所提升。


新京报:哪一件事让你觉得自己“老”了。



年轻时的冯远征。


冯远征:现在看到年轻人就高兴,尤其是看到新进剧院的这些年轻人,由衷地说了一句“年轻真好”。以前我上学员班的时候,曹禺院长来看我们第一次汇报演出,做完总结,和我们握手的时候就说,“年轻真好。”我当时心里还想,您都大艺术家了,我什么时候要成您这样,年轻还有什么好的,但是真正走到今天以后,你会发现年轻真好,你会感觉到他们脸上的胶原蛋白,洋溢的那种青春,穿一件T恤衫,外面穿件羽绒服,他们不怕冷,我开始怕冷了。


新京报:你一直坚守的一个信念是什么?


冯远征:做人要真诚、真诚!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说一些话后,就上热搜了,可能真诚有时候会惹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会坚持!


新京报:如何看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


冯远征:小时候听到这句话我很反感,现在我看到一些年轻人犯错误,之前可能提醒过他,最后不听话犯了错误,我会告诉他们,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是有生活经验,还有人生经验的,这些经验一定要听老人的。因为人生经验其实是他走过来的。我有时候,对年轻人总在不断重复一些话,也会觉得是不是说多了,但是想想觉得,我应该重复,就像我经常跟年轻演员说的一句话,不要抱怨剧院没给你机会,机会是你自己给的,你只要把角色演好,角色无大小,你在舞台上哪怕就一句话,让导演看到你会演戏,都会给你机会,其实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如果你不努力,凭什么天上掉馅饼,有些演员没出科就红了,红得还挺发紫的,那是运气,但不可能人人都这样,所以老人跟你说的一些人生经验,你真是要听。


新京报:最后,请送给广大年轻人一句忠告。


冯远征:人有三想,幻想,理想和梦想。


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你想想就可以了。理想其实就是你要实现的目标,梦想是你想做的事情,就看是不是能做。就像我,我的幻想是做中国第一个拿奥斯卡的演员,但是早就破灭了,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中国人的奖项,所以这个幻想已经没有了。


我的理想是做艺术家,我的梦想是做演员,我现在还在梦中,因为我还是在做演员,我还在走向艺术家的那条路上。作为年轻人,幻想一定要有,因为那是五彩斑斓的。梦想,想到了就要去做,而且你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做成。只要在梦想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理想一定会实现。


新京报记者 刘臻

人物摄影 郑新洽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见证2020│乘风破浪 逐光前行

老炮儿新声丨2020娱乐年度人物

夜读:今天你可能错过的新闻都在这里

相关推荐
姜大卫:没有人可以永远当男主角丨人物
娱乐
陷害布兰妮,释放布兰妮:一场摆脱控制与夺回自我的战争
文化
杨紫 与其去争,更想做娱乐圈的“吃瓜群众”
娱乐
向佐 苦练六年功夫,却只换来三次机会
文化
黄秋生顶嘴的孩子会吐槽
娱乐
泡澡咋儿还整出文化来了?罗马人的小日子就是这么豪横
文化
郑钧:才华,跟流量没关系丨2020娱乐年度人物
娱乐
热门评论
热_oo
7天前
冯远征,记得初看他出演的莫与陌生人说话,感觉这个人特坏。后来又看他演的电视剧多了,渐渐的改变了看法,挺可爱。是个好演员!喜欢!
小黑猫_fd
7天前
非常喜欢冯远征,演技超棒,人品也好
Jisoo
7天前
很敬仰,希望冯叔多拍戏啊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