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吴娇颖)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国家速滑馆今日(12月25日)完工,并计划于明年1月开展首次制冰工作。
国家速滑馆场内软装已经完成,即将展开首次制冰。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介绍,国家速滑馆于2017年开始施工建设,其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外形上,国家速滑馆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
完工后的“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 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将承担速度滑冰比赛,这里也将诞生14块金牌。
今天,新京报记者走进正式完工的国家速滑馆,带大家看看这座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究竟有哪些亮点,又将提供怎样的竞技与观赛体验。
亮点1
3360块曲面玻璃拼出天坛造型幕墙,夜间实现“丝带飞舞”
今日上午,记者在国家速滑馆外看到,完工后的“冰丝带”外形酷似天坛造型,曲面玻璃幕墙随着屋顶轮廓的高低变化水平延展。在夜间,“冰丝带”将会被点亮,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实现“丝带飞舞”。
国家速滑馆外形酷似天坛造型,曲面玻璃幕墙随着屋顶轮廓的高低变化水平延展。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据悉,这种创新型“冰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其设计灵感来自冰雪运动与速度的结合,盘旋的“冰丝带”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冰刀留下的轨迹,同时22条“冰丝带”又象征着在2022年举办北京冬奥会。
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工程总承包部项目经理李少华介绍,为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国家速滑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通过机械配合工人操作,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曲面幕墙所使用的玻璃,每块尺寸都不相同,全部通过BIM技术在工厂定制、现场安装。
160根S形钢龙骨是整个曲面幕墙的“骨架”。据悉,每根S形钢龙骨由4块钢板拼焊而成,最长的为32.7米,重量约6吨,最短的也有16.1米。每一根S型龙骨的尺寸都不一样,位置高低不同,弯度不同。
曲面幕墙采用的是超白双银低辐射半钢化夹胶中空(low-e)玻璃,包括外凸和内凹两种弯弧玻璃、平板玻璃、大平板立面玻璃和“冰丝带”半圆管玻璃。
据介绍,若想将这些形态各异的玻璃严丝合缝地安装起来,需要把许多外凸和内凹的玻璃一点点推进两根“冰丝带”轴和S型钢龙骨搭成的框架里面去。“这比普通平面玻璃的安装难度要大得多,一年多来,研发团队不停地在研究现场安装的工艺,边装边完善,最终圆满完工。”李少华说。
亮点2
马鞍形索网屋面长跨约200米,创世界体育场馆之最
国家速滑馆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南北长跨约200米,东西短跨约130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
国家速滑馆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通俗地称为“天幕”,把屋面索网施工的过程称为“编织天幕”。“简单来说,就好像有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绷’在了场馆的上方,只不过这个球拍不是由树脂纤维而是由粗大的钢索编织而成,不是平面而是马鞍形,类似一个‘薯片形’。”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解释说。
据其介绍,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极大地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编织天幕”也是国家速滑馆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建设者通过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编织成长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网状屋面,再铺设1080块4米×4米单元屋面板组装而成。由于索网屋面的空间形态非常复杂,张拉以后每一个“方格”空间形态都不一样,因此填充的每一块单元体尺寸也不同,需要通过实测得到数据后再进行加工定制。
国家速滑馆巨大的索网屋面已被白色镜面吸声膜覆盖。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记者今天在场馆内看到,这张巨大的“天幕”已经被数条无缝衔接的白色镜面吸声膜覆盖起来。“这层膜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能起到节能降耗和吸声反射的作用。另外,它把屋顶的管线机电等遮挡封闭起来,也使得速滑馆更美观。”李少华说。
亮点3
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控制在0.5℃内
走进国家速滑馆,蓝色的墙面和深蓝、浅蓝色交替的座位互相呼应,场地内平整度误差不到3毫米的冰板层已经安装并清理完毕。明年1月,就将开展首次制冰工作。
国家速滑馆内,蓝色的墙面和深蓝、浅蓝色交替的座位互相呼应。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国家速滑馆采用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在场地中央,设有一个可供大道速滑运动员入场和退场的楼梯。在举办其他赛事或活动时,这个通道将关闭,被一块可移动冰面覆盖,呈现完整的冰场。
李久林介绍,国家速滑馆之所以采用全冰面设计,就是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
“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着眼于服务赛后可持续利用。”李久林说。
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场馆,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系统的冰面。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都是关键性的因素。
据悉,这样制冷,相较传统方式不仅效能提升20%以上,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制冷产生的余热将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场地清理后留下的水渍,倒映出国家速滑馆内的曲面轮廓。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亮点4
场馆装上“智慧大脑”,观众可通过AR体验多角度观赛
国家速滑馆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
“我们希望把这个场馆打造得就像一个智能手机,实现真正的智能运行,为运动员、裁判、观众、媒体等提供智慧的引导和服务。”李久林介绍说,基于5G网络建设,国家速滑馆引入了“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技术,就像给场馆配备了一颗“大脑”。
李久林告诉记者,在这些系统的基础上,国家速滑馆还将开发上线专用APP,制定精准的室内定位导航、机器人语言服务、可视化运维等服务功能。“未来,观众可以通过APP找到从场外到场内的路线和座位引导,也可以找到餐饮、消费等场所。”
据其介绍,观众还可以通过APP进行AR观赛体验。“在固定的座位上,观众可能只能看到一个视觉范围内的运动场景,但是通过AR等先进信息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全场景的运动和赛事效果。”
对运动员来说,国家速滑馆将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智慧化管控,提供最好的冰面质量和最佳的竞技环境。
“场馆制冷系统、空调系统、除湿系统等的智能运行,最终都会反映到冰面质量上来,还能展示场馆的实时温度、湿度、风速等。另外,我们也会在赛时为运动员提供一些相关历史数据,帮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升竞技水平。”李久林说。
其表示,目前,智慧场馆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已有序完成,正逐步在场馆内开始布设相应的设备和系统。未来,国家速滑馆将成为一个智慧场馆和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向世界贡献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摄影记者 王嘉宁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