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访傅高义之子:父亲最深切的愿望是改善中美、中日关系
新京报 记者 栾若曦 编辑 樊一婧
2020-12-22 10:05
“我相信,未来在美国会有一大批年轻的中国专家。”

傅高义。图片来源: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新京报快讯(记者 栾若曦)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当日,傅高义之子、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蒂芬·沃格尔撰文追忆其父,回顾了傅高义一生的研究工作与饱含激情的学术追求。他回忆,父亲有无限好奇心与孩童般热情,将被人铭记于心。

 

12月22日,新京报记者专访傅高义之子斯蒂芬·沃格尔(Steven K. Vogel)。他表示,父亲的深切愿望就是改善中日、中美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未来在美国会有一大批年轻的中国专家。拜登上台后,为改善双边关系提供了可能。双方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寻求相互交流的途径。

 

傅高义之子斯蒂芬·沃格尔(Steven K. Vogel)。图片来源: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新京报:你在社交媒体上说,傅高义先生一周前身体还很健康。他突然离世,你有哪些遗憾吗?

 

斯蒂芬:我们一家人每周都会交流。(我的父亲、他的妻子夏洛特、我的哥哥和他的妻子、我自己,有时还有我的妻子和我父亲的孙辈们),我也经常给我父亲打电话。所以,我没什么遗憾。直到我父亲去世的前几天,他都很健康快乐。他完全享受生活,晚年更是如此。当然,我们希望他能陪伴我们更久一些,但我们也很感激他能有长寿、健康与幸福的一生。

 

新京报:你此前到访过中国吗?你最喜欢中国的哪方面?

 

斯蒂芬:1980年夏天,我和我的父亲以及继母夏洛特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做研究。我父亲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夏洛特也能说流利的广东话,这真是个极佳的组合。我父亲可以与学术精英交流,夏洛特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当然,1980年也是见证中国转型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时刻。在许多方面,人们还保有过去的风格,但是变化已悄然开始。我父亲的研究工作最终促成了《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一书的出版。我陪同父亲与夏洛特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走访了当地的工厂等地。有时候,夏洛特和我会抱怨那里的生活条件,因为没有空调,只有简单的食物,但我的父亲毫不气馁。他完全沉浸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纯粹地追求知识。

 

我父亲也曾多次带着家人到中国旅行。第一次是在1979年12月。最近一次带全家去中国是在2015年。

 

新京报:你提到曾多次来到中国,你觉得这些年中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蒂芬:1980年到2015年,因为在此期间我到访过中国数次,所以中国发生的变化并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然,任何一个大城市呈现出的视觉差异都是很惊人的。以前的中国城市,只有大量基础建筑,连高楼都很少见,现在这些城市日新月异,成为了处处摩天大楼的现代都市。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现在中美两国的关系?当选总统拜登上台后,你认为这种关系会有所改变吗?

 

斯蒂芬:我个人认为,美国两党的领导人都认为,美国应该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但拜登政府行事将比特朗普政府慎重得多,这也为改善双边关系提供了可能。双方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寻求相互交流的途径。

 

新京报:傅高义先生去世后,有人认为对中国友好的专家少了,或者说对两国关系持乐观态度的专家少了。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斯蒂芬:我父亲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他一直希望中国能与美国和日本建立更友好的关系。我们这三个国家的下一代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实现这一愿景。

 

在我看来,中美民众更倾向于在个人层面交往,中美双方的领导人也可共同超越国家利益更关注促进全球福利。虽然我们正面临着从新冠疫情到气候变化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希望两国领导人都能够积极应对。

 

我父亲试图帮助培养下一代学者。我相信,未来在美国会有一大批年轻的中国专家。当然,我们还需要加强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

 

新京报:你安排了哪些纪念傅高义先生的活动?

 

斯蒂芬:我们想在新冠疫情过去之后,或许在明年秋天,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举行一次公众纪念活动。

 

此外,新京报记者也与曾在中国读书、傅高义的孙子Natti Vogel取得了联系。他表示,美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不如中国学者对美国的研究深入,这一点一直令他感到遗憾。但傅高义是个例外。他一直致力于从多角度深入分析中国,与中国读者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他透露,傅高义原本准备为拜登政府做一次关于中国的报告演讲。Natti表示,“我真心希望,拜登政府能注意到祖父为中美两国关系所做的工作。我身边的人都希望中美关系能得到改善”。

 

“我非常感激能成为他的孙子,他胸怀宽广、以身作则,有强烈的职业道德,他还为我打开了世界另一侧的大门,能让我与之相连。”Natti在采访最后补充道。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危卓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栾若曦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中国通”傅高义去世 十年写就《邓小平时代》

热门评论
后后山人
7天前
能把中日关系都考虑进去…确实了不起,至少内心是向往和平的人
啊啊啊啊嚏
7天前
傅先生高风亮节,是位好学者,致敬!
神秘的Irene
7天前
铭记傅高义先生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