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一直是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目前,关于我国养老金发展情况的相关研究也在持续推进。12月19日,《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编写,从2011年开始,该中心已连续10年出版《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并于每年12月举行发布式及社会保障论坛,已成为讨论中国养老金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
今日最新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以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为主题,重点研究探讨各层次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
国际案例经验表明,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相互助推的良性互动关系,养老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对于提升储蓄、投资、劳动力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大规模养老基金入市也需要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监管环境和金融工具等条件支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保制度建立已有近30年历程,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快速发展,各类养老基金积累已超10万亿元规模,投资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将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研讨十分必要。
养老金的投资回报对该体系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多位专家就“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发表观点。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在该书的“导读”中提到,从更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保值增值很大的可能性还是要依靠资本市场,一方面,养老金投资对资本市场发展有很大好处;另一方面,养老金投资有几十年的跨度,从长期看,这个回报对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回报,养老金缴费率需要明显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今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发布式——“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研讨会上表示,养老金就是长期资金,引入养老金可改变资本市场的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例。现在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越来越多,但是大家知道,机构投资者虽然比例提高了,但是持有的长期资金还是不多。我们缺乏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而言,它需要养老基金。
长江养老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罡在研讨会上也提出观点,他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的监管限制,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将更多的资产配置与投资的选择权交给专业机构,为养老基金流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通道和载体。
“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养老基金的资本市场压舱石的特殊角色,不断提高养老基金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占比,逐步改变散户化、短期化的投资格局,为国家战略的长期实施、企业发展的长期经营提供最优质的直接融资来源。”苏罡表示。
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改革取向应是“资产型”养老金制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日的研讨会上,郑秉文还提到,作为养老金制度来讲,就应该建立一个资产型的制度,而不是一个负债型的制度。
这呼应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主报告中提到的构建“资产型”养老金制度的观点。
该主报告表示,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改革取向应是以基金积累为基础的“资产型”养老金制度模式,逐渐替代以现收现付为主要融资方式的“负债型”的养老金制度模式。
据悉,该主报告提出的构建资产型养老金体系是广义上的一个综合概念,指中国各个类型养老金制度应建立在养老资产积累为主要模式和导向的基础之上,包括做大做强主权养老储备基金;不断扩容国家举办的统账结合式第一支柱养老金的统筹基金规模和逐渐做实个人账户;扩大企业和单位举办的第二支柱养老金参与率;尽快推进个人和家庭建立的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改革进程;总体上明显提高养老基金在GDP中的比重,到2035年养老资产储备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同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
同样,所谓负债型养老金制度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描述,意指养老基金战略储备很小(例如,全国社保基金仅够支付几个月)、第一支柱养老金的统筹基金规模不大和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账即总体看现收现付的融资方式占主导地位等。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负债型养老金体系下,中国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也将是世界排名第一,随着人口结构逆转的不断加剧,其天量的隐性债务将会是GDP的数倍,不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资产型积累制养老金可提高个人养老金的替代率
该主报告提到,建立“资产型”养老金制度的外部条件有望逐渐具备。
主报告观点还认为,相较而言,资产型积累制养老金实施市场化投资,在几十年的复利作用下,退休时养老资产规模中个人缴费本金只占很小一部分,投资收益往往是缴费本金的数倍,可提高个人养老金的替代率和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有利于防止老年贫困和社会稳定,成为一个民生安全网。反过来,规模庞大的养老金入市有益于资本市场的繁荣成熟,为养老金带来丰盈收益。
主报告观点认为,与负债型养老金相比,资产型养老金对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战略意义,包括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在畅通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杆杠率等。
个人养老金积累意识不强 专家建议试点保本型个人养老产品
目前,多类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到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的建设中,比如基金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
今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有棠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2019年末,10家保险资管机构通过账户及产品形式管理的基本养老金超过1500亿元,第二支柱方面,企业年金占比过半,截止到去年年底,9家机构管理的年金规模已超2000亿元。
不过,陈有棠认为,目前市场对个人养老产品和一般理财产品的认识差异不大,个人养老金的积累意识不强,还未完全建立起长期投资的理念。“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接近64%的调查对象在养老理财和投资中将确保本金安全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因此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个人投资理念,在制度或者产品设计上,个人建议也可以试点发行保本型的个人养老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金产品已成为年金市场投资管理的主要工具。平安养老险产品投资运营部总经理马靖认为,通过产品化投资,调整年金计划层面、组合层面的资产配置和投资品种。养老金产品也从单一的权益类、固收类产品,发展到资产类别细分以及个性化的创新型养老金产品。
不过,“后疫情”时代也加大了年金投资的难度。平安养老险年金投资部总经理时旻轶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结构性的机会将层出不穷,养老金产品也将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寻找好的配置机会。一方面,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传统行业面对疫情的冲击反而加大了龙头企业的集中度,后疫情时代面临着更好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疫情后各国推出的财政刺激,也加强了企业获得融资的能力,无形中加快了行业的技术变革和发展进程。布局应侧重于仍受疫情抑制尚未完全恢复的板块,此外,对应中期国家布局制造强国战略的先进制造业板块也值得关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徐超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