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一个失孤女警的4天和20年
新京报 记者 冯雨昕 编辑 胡杰
2020-11-21 20:44
20年前,焦作市公安局民警何树军12岁的独子李飞在家附近失踪。20年来,她一到休息日就进山、去外地找孩子。2019年退休后,她使用名为“李飞妈妈”的短视频平台账号,搜集、扩散信息,近乎疯狂地全身心投入寻子。

56岁的何树军说自己是野外生存专家。 

她知道在太行山脉中的春夏秋冬要如何觅食;她能观山中气象;她也会在猴子、老鸦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倚石而眠。 

她有一句口头禅:“我儿子头上有两个旋,左手有断掌纹。”别人问她是不是何树军,她回答:“是的,我是李飞妈妈。” 

20年前,她的12岁独子李飞在家附近失踪,从此杳无音讯。 

一起失踪的还有她对“家”的概念。她原是焦作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的二级警督,儿子失踪后,她搬到单位宿舍住,一到休息日就进山、去外地找孩子。 

找了20年,走破了百来双鞋,何树军把河南、山西两省相接的太行山脉走遍了,搜寻过每一条沟壑与水道;更涉足除新疆、东三省等少数省份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 

2019年退休后,何树军使用名为“李飞妈妈”的短视频平台账号,搜集、扩散信息,近乎疯狂地全身心投入寻子。每每接到网友提供的线索,“吃着饭,放下筷子就走。”      

亲戚打电话问她,树军,你神经啦?更有人在背后议论,何树军找孩子找疯魔了。 

“都以为我是祥林嫂,我不是。”何树军说,“只是我一想到我儿子,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11月12日至15日,记者亲历了何树军的四天寻子经历,从洛阳到南阳到新野,她无法停下。 

洛阳扑空 

11月12日,何树军已在洛阳市关林庙广场前守候了四天。 

正红色的广告牌下面,她穿一件蓝色绒布套头衫,扑了一腿的灰,藏青的运动裤发白。 

大多数时间,她定定站着,眼巴巴的,望着人来人往,眼神没有落点,眼角、眉梢松弛而显疲态。偶尔,她翻出自己发布的短视频,边看边啃手指甲。 

11月14日中午,何树军驱车从南阳前往新野县。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为扩散寻子信息,退休前,何树军在年轻同事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短视频平台软件,开始频繁地上传寻子视频,截至当日已积累六万多粉丝。不负所望,常有人给她提供线索。 

四天前她收到网友发来的照片:洛阳关林庙广场有一名乞讨男子,小眼睛、长脸,样子和李飞有几分相似。她随即前往洛阳,但照片中的男子一直未现身。 

她开始在广场各处摸排。她步速快,挂在前胸后背的两个小包晃个不停,端着手机,见人就问:“你见过这个人没有?” 

河南人回话爱问“咋嘞”,她怕打草惊蛇,只说:“不咋,他亲戚托我来看看他。”一路摸过去,她屡获线索,“过涵洞”,找到“大敞门边上的屋”,正是男子的居所。

邻居说,男子闭门不出好几天了,何树军就站在门口等。她怕直接敲门——过去在别处寻子,也总站人家门口等人出来。更怕被打,从来不敢说真实目的,只说是帮亲戚找人。 

见邻居还想闲谈,何树军借势问:“这孩子是亲生的吗?现在有三十多了吧?搬来多久了?” 

“是亲生的……现在才十八九岁。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就四五岁大。” 

何树军一怔,继而不动声色。 “有个抖音叫‘李飞妈妈’,你看过没有?你关注一下嘛。” 

邻居翻出手机,看了半天,恍然大悟:“这是你啊?” 

“我儿子头上有两个旋,左手有断掌纹。如果有线索,给我发私信,感恩有你。”反复拜托完,何树军转身离开,赶赴下一个线索地南阳——前一晚她从网友处得知,南阳某购物中心周边也出现了疑似李飞的流浪者。 

这天她没有明显的情绪起伏,但直到晚上,一共吃了一个馒头、一盒八宝粥。馒头带出来四天,发霉了,她把霉斑抠下,继续吃。她说自己不知饥饱,更不管好吃与否,强吃下去,是为保持体力找儿子。 

儿子丢了  

儿子李飞丢失于2000年9月10日,一个周日,也是何树军在警校闭关训练的第一天。 

夜里11点,李飞的五叔、五婶来找她,说当天吃过午饭,李飞问家里要了30元钱,出门给自行车配锁。直到吃晚饭也不见他回来,出门一看,装着锁的自行车已停在院里。 

当时何树军和前夫已离婚,怕儿子难过,一直没说,还和前夫一家住在四合院中。 

何树军年轻时与儿子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那天,没人注意到李飞何时将车停回。锁匠铺离家不过500米远,家人们便疑心李飞是想妈、去警校找妈了。 

何树军说,她的第一反应是生气,“觉得这孩子真费心,我刚走第一天,他就敢夜不归宿?”刚过去的小升初暑假,李飞进过几次游戏厅,何树军怀疑他是沉迷于打游戏,便先劝回了五叔夫妇。 

但她总归担心,睡不着觉,在床上坐了一夜。天刚亮就找领导请假,往家去。 

回家路上经过李飞的学校,她站在门口,从六点多等到八点打铃,不见儿子身影。进班一问,儿子确实没来上学。赶回家,也无消息。着急忙慌地去公园、游戏厅、火车站找了一圈,都无果。 

李飞的大伯回忆,班上原定于9月11日竞选班干部,李飞早写好了演讲稿,还在镜子前排练了几番。“所以他再贪玩,那天也一定会去上学的。” 

家人们去锁匠铺打听,得知李飞那天两点多就把锁配好,往家的方向走。而后再没人见过他。 

失踪时,李飞穿黄色短袖衫、牛仔短裤、双星牌球鞋。他那时已一米五,很壮实,有110斤重。何树军左思右想:自己在外结仇了吗?儿子和家里吵架了吗?赌气了吗?答案全是否定。 

报警、采血、登寻人启事,有关李飞的消息却始终石沉大海。何树军的同事刘广斌分析,受技术限制,办案人员很难有突破,“当年的侦查都凭人工,层层排查,像大海捞针。” 

何树军理解同事的不易。而理解背后,她的生活从此天翻地覆,“不再是生活,而是活着。”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回儿子。 

她说她打一开始就有一种“很难说出来”的直觉:母子连心,她知道儿子还活着。 

为方便跟进案情进展,儿子一失踪,何树军就住进了单位的值班室。她总替同事值班,这样遇上长假就可调休,好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寻子——她利用一切时间,休息多于三天的,去外地找孩子;少于三天的,就进焦作附近的太行山里找,“万一孩子进山玩,迷路了呢?”   

何树军年轻时与儿子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这一找就是20年,何树军从正当年走入暮年。最开始,娘家、前婆家都有人陪同她找。几年下来,帮寻的家人逐渐退出,前夫也出国了。 

只有她像一块陨石,不燃尽、撞毁,就绝不停下。 

“能省一笔省一笔,家都给我败光了”  

11月12日,何树军连夜开车从洛阳赴南阳市。 

晚上的城际道路冷清,车少、灯少、声音少。何树军习惯性地和手机对话:“小度,小度——讲个笑话。”手机没有反应,她笑道:“真叫它时它不听,不叫它,又老是瞎回答。” 

当夜宿在汝阳服务区。在厕所洗漱完毕,她非常欣喜,“里面有热水!” 

她出门自驾是极简主义,带雨伞、被子、热水壶、两掌宽的背包与挎包。只穿一套衣服,不带多的衣物——为省钱,住车里,更衣不便。但背包里一定要放个小小洗漱袋,用每袋一块多的“美加净”滋养霜,“出来也要臭美!” 

涂完脸,不到十点,给车窗留道缝隙,椅背下放,盖上两条被子,她入睡极快。 

早前,何树军加入过许多寻亲组织,断续能接到线索。每到一地,她先寻找、观察疑似儿子的人,而后分发寻人启事。 

这些年,到外地寻子,她多是自驾,很少坐公共交通——一来,她想一路张贴寻人启事;二来,开车能直达各级村镇。    

何树军说,找儿子不到三年,她就把房子和积蓄都搭了进去。车也是为找儿子买的,欠了五万贷款,花六年时间才还清。 

她一项项分析用度:每个月光油钱与过路费,就要大五千的样子。自己吃得尽量简朴,一天用不上几块钱,但常常要请志愿者与好心人吃饭。 

从前,为省钱,她出门带一大包馒头,沿途不再买饭。舍不得买矿泉水,问人讨水喝。在山里时,漂着羊屎蛋的水坑也喝过,“喝到嘴里发酸,一股羊尿味。”  

 在外超过一周,开个不超过四十元的旅馆房间,住一晚,洗个澡,算奢侈的。最实惠的洗澡方式在南方,高速服务区的蹲厕上方有水管,花五块钱过路费,就能简单冲个凉。大多时候她不走高速,嫌贵。    

一块多的白萝卜,有小臂粗,她常买,规划着吃三四天,说是养皮肤的。 

近两年,她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她自己的退休工资是每月3400元,开公交车的侄子一家常资助她,母亲的3000元退休工资也全给她。她前两年再婚,丈夫很支持她。零零总总,她每月可支配的能有8000元。但她还是舍不得住旅馆、买盒饭,能省一笔省一笔,“家都给我败光了。”   

何树军深谙城市流浪者的生存之道:每到一座陌生城市,先找公共厕所、盥洗池和热水点。晚上睡在派出所、银行、医院附近,“有摄像头,安全。” 

志愿者为何树军录制视频。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她也会在供给短缺时荒野求生。 

她知道在太行山脉中的春夏秋冬要如何觅食:秋天吃山枣果实,春夏吃山枣叶。一片山枣叶不比拇指大,且干,吃起来味同嚼蜡。冬天无叶无果,就啃枣树的硬枝,或者捡被丢掉的玉米芯吃——咬不动,用牙齿一点点磨,在嘴里泡软了,能咽则咽。渴极了,又没水,可以等晨露。草木上细绒绒一层水珠,舔一圈,不够解渴,但也渴不死。

 她会观山中气象,“云绕着太阳转,明天要下雨。”能辨方向,植被茂盛的山坡为“阳面”,指东西走向,草木寂寥则为“背面”,指南北走向。   

 最开始,她只在白天进山寻子。进多了,胆壮了,就一进两三天都不出来:周五一下班,往山里钻,周日晚上回到单位宿舍。 

每晚打两三个小时盹,地点选在背风处,贴着矮崖或凹石,能找到山洞是最好的,冬暖夏凉。但洞里也吓人,蝙蝠贴脸飞过。运气好的时候,有牧羊人留下的杂草垛,她就躲进去,把自己埋起来。 

白天就光是走,累了歇脚一两小时。进山两天半,少说能走40小时的路。悬崖底、水道边是她必须检查的地方,因而总是先上山、再下山,围着每一座山头打转。 

每次进山,只带八个馒头,两块钱四个,有时老板会多送两个。带两升的水,不到一天就能喝完,多的带不了,太沉。卫生纸、手电筒、手机、汗巾、衣服也都是必带的。 

何树军说,太行山的夜有种诡异的热闹,猴子、老鸦此起彼伏地叫。最吓人的是猫头鹰,“咯叽咯叽在那儿笑。”方圆十几公里未必有人家,阴天无月时,满世界混沌漆黑,手电筒只是一个小小光点。 

“以前有记者问我怕不怕,我不好意思说,我想我是警察,不能说怕——但怎么可能不怕?我是心里有个念想,硬着头皮往下走。” 

失意 

11月13日中午,何树军到达南阳,在商场门口与志愿者们集合,开始沿马路寻找疑似李飞的流浪者。  

多方搜寻至夜,毫无收获。 

当天,何树军的短视频平台粉丝数暴涨过七万,许多人催问她寻子的进展。 

志愿者们给何树军录视频。“大家好,我是李飞妈妈……我们来到南阳就开始转,转了几条街也没有发现……找到了,会给大家拍视频。”重复这些说过无数回的相似的话。 

镜头里,何树军吊眼、束发,脸颊圆实,一笑,颇有慈相。别人夸她上像,她笑一声:“那是有滤镜——老太婆啦,都是褶子。”摆起手,手背干瘪、长纹,槐树皮一样,青筋凸起。常年奔波,手臂上黑一块、白一块,楚汉分明。 

儿子失踪后,她主动向单位申请参加焦作市各类学校的法制安全讲座,讲如何防火、防水、防电、防拐骗。同事张胜国说,何树军自己做讲师,写教材、演讲稿,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何树军则常年自责:“我就是警察,我为什么没有早点向我儿子科普安全知识?” 

她有过一次剧烈的失魂落魄。那是出事头两个月,她接到许多认尸的线索。有一回大雪封山,她和前夫赶到山西认尸。 

何树军回忆,那孩子的尸体躺在谷底,她与前夫两腿发软,一路连滚带爬地下了山。确认不是儿子,抱头痛哭。孩子没穿衣服,朝上赤裸的脊背,好长一段时间,她一闭眼就能看见,“别人的孩子躺在这里,是这个样子,那我的孩子呢?”她不敢想。 

从山西回来后,她彻底垮了。 

侄子何志华说,那期间,姑姑状态极差,“叫不应,饭送到嘴边才知道吃。”还得了幻听,“老是突然说,飞飞在哪儿叫我呢。”说完就出门。外面冰天雪地,何树军穿着睡衣睡裤、趿着拖鞋,满大街地走。家人不敢强拉她,只能把她往家的方向哄。后来吃了两个月的药,幻听的症状慢慢消退了,搬回单位住,继续找儿子。 

11月13日夜里,何树军与志愿者入住南阳的酒店。她在床上翻来覆去,到三点多才睡着。 

第二天起早,她说自己就惯睡车里,或是睡单位的高低床,一睡大床,“浑身不对劲。”

 她总感叹人生失意:“怎么好像还没开始,就已经要结束了?”过会儿又说:“也可能等我儿子回来了,我又能享福了。”

尽人事  

11月14日,何树军前往南阳市下属新野县。 

前一晚有好心人打来电话,说下午在南阳附近的新野县某超市见到了那个疑似李飞的流浪者。 

根据好心人提供的信息,何树军与志愿者们查看了超市前一天下午的监控录像。录像中确有一男子,如好心人所说,衣着褴褛、自言自语,但实际并非那位南阳流浪者。 

搜寻又落空了。    

何树军有一张长近五米的巨幅海报,除了儿子,还悉数登着几十个孩子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20年来,何树军一共核实过五六十个疑似李飞的信息。刚开始寻子,每次希望、失望接踵而至,她总要伤心好半天。 

最大的一次落差发生在今年8月,西安传来线索,有一个外地来的男子,十多岁时被收养,与李飞长相相似、年龄相仿,且符合“断掌、双旋”的特征——这还是何树军寻子二十载的头一次。她通过志愿者与西安警方的帮助,两次与那男子做DNA比对,却都不匹配。 

得知结果后,何树军蹲在马路边大哭了一场。她说自己从此就“看淡了“,决定“尽人事,听天命。” 

然而重点仍是“尽人事”。 

侄子何志华说,对于姑姑的执着,家里人通常不会多劝。唯有一次,姑姑坐公交打瞌睡,弄丢了钱包,因里面有张儿子的照片,回家哭了三天。“我爸看不下去,劝她说歇歇吧,或者考虑考虑其他方法。”何树军说不。 

还有很多人劝过她。同事刘广斌和她说,孩子失踪时已经十二岁,懂事了,知道家在哪儿,也知道妈妈是警察——如果还活着,怎么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呢?“我说你仍然不放弃,你就多个包袱,永远没法往前走。” 

何树军回他,你没有做过母亲,你体会不到这份心情。    

单位里不少人觉得何树军失去了理智,她的现任丈夫陈惠鹏是个例外。 

陈惠鹏比何树军大九岁,两人在2018年结婚,结婚时何树军只提了一个条件:“我说你要支持我找孩子。” 

“她对孩子的那种爱,常人做不到的。”陈惠鹏说,他追求何树军许多年,正是被她的坚持所吸引。他亦支持她寻子,婚后甚至陪同她跑过几次。单位里便又开始流传,“疯病也能传染?” 

11月15日上午,何树军返回南阳,在市中心摆地摊、发传单。 

何树军有一口随车带的24寸行李箱,正反面都印着李飞的照片和信息。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她有一口随车带的24寸行李箱,正反面都印着李飞的照片和信息。箱子里头是几大摞寻人启事,还有一张长近五米的巨幅海报,悉数登着几十个孩子的照片——寻子途中,何树军结识了好些同病相怜的父母,答应替他们宣传,常把海报拿出来铺在地上。 

她还有一件明黄色的寻子服,密密麻麻写着介绍李飞的红字。她说,寻子途中如搭乘火车,她就穿着衣服在候车室、车厢里来回走。 

在南阳,来一个人,何树军就递一张寻人启事,问:“见过这孩子没?” 

有志愿者感叹:“……李飞妈妈真是不容易。”何树军忽然爆发式地哭起来,声泪俱下,说不成话。好久也止不住。 

(文中刘广斌、张胜国、陈惠鹏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编辑 胡杰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冯雨昕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早读:新的一天,从这份新闻早餐开始

相关推荐
“大姐”张宝艳:“打拐”13年,24小时不关机
时事
热门评论
百度网友343f99b141
7天前
祈愿佛菩萨加持这位妈妈,早日与李飞相遇圆满家庭生活
kljaabb
7天前
读完已泪流满面
E R 有板凳了
7天前
8几年,我爸同事,12岁的孩子被拐。过了4年,孩子自己跑回来了。问怎么回来的,说是扒火车回来的。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