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用记录去丈量纷繁的世界 | 新京报记者节社论
新京报 编辑 王言虎
2020-11-08 11:15
记录,就是力量。

▲2020年2月26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入隔离病区拍摄新冠肺炎产妇生产4小时后,新京报记者陶冉脸和手被防护服勒出深深的印记。


时间如一股洪流,奔腾而下,抵达无数个渡口。如果说,这些渡口对应着无数个日子,那每个渡口对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时间之河来到2020年11月8日的渡口,有一群人会莫名悸动,因为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

 

你好,记者节;你好,新闻记者们!

 

这是第21个记者节,每年的记者节,我们都会发文,庆祝节日,但这不是一种例行公事。

 

作为媒体本身,我们需要在节日的仪式感中增进认同感;那些认真记录与勇敢表达的记者,在记者节这天,也需要社会奉上一份真心的敬意。

 

尤其是在今年,大时代的风暴眼,更照鉴出新闻工作者坚定如一的眼神与大道直行的脚步。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社会陷入停摆,空气里充满紧张。

 

在这样的时刻,如同白衣执甲的战士,一群记者,拿起纸笔与镜头,走进未知,记录核心现场,传递疫情信息,缓解了公众的信息饥渴,增进了社会安全感。

 

那些逆行在武汉街头的记者,那些靠着泡面度过许多日子的记者,那些向家人隐瞒行踪的记者,也是战疫现场一道道风景线。

 

▲2020年5月10日,武汉一小区,新京报我们视频记者汤文昕拍下在社区健身点玩耍的小朋友。


2020年的不平凡,还因为今年中国发生了南方水灾,不少地方的降雨量突破历史记录,数千万人受灾。


抗击洪灾,众志成城。在抗洪一线,有战士,有基层公职人员,有自发组织的群众,有志愿者,记者的身影也从未缺席。


很多直观的洪涝画面,出自他们镜头,这些场景,激发了社会普遍的共情;他们也用一篇篇发自灾区的报道,呈现洪灾进展与救灾状况,缓解着公众的信息饥渴。记者,永远站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7月11日,江西鄱阳县油墩街镇洪涝景象。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影


这一年,黑天鹅乱飞,中国经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经济下滑,“六稳”“六保”压力加大。


但随着疫情防控得力,与一系列恢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GDP从二季度开始由负转正,逐渐恢复正常发展轨道。


在中国经济的困难时刻,新闻记者始终与国家站在一起,报道政策,传递资讯,建言献策,服务经济复苏与发展。


这一年,也是国际环境剧变、单边主义上升、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多变的一年,合作与协商受到冲击,冲突与撕裂在增加。

 

当此特殊时刻,记者们放眼环球,胸怀天下,努力穿过时代的洪流,去弥合分歧,去增进共识。

 

关切宏大事件的同时,新闻记者们也从来没有放弃打捞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努力。

 

被羁押近27年的张玉环,经历多年申诉之后,终于走出牢狱,与家人团圆。

 

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他的前妻宋小女,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最悲欣交集的一瞬间。人世间最炽热的感情,在记者的镜头中流淌出来,感染了无数人。这是记录的力量。

 

被拐三十五年的布依族老人德良艰难寻亲的故事,经过记者的描摹,得以被更多人看见。读者在那些细腻的文字中,获得巨大的共情,为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所震撼。文字与视频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一年,还有许多人与事被记录着,他们有为防疫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脱贫攻坚奔走在基层的公务员,有在职场上各种奔波的“打工人”,有以学术为志业的追梦人,还有许许多多通过数字经济走上致富之路的“新农人”……记者,记录一切值得记录的内容。

 

记录,也要观察与引领。也是在这一年,舆论场上的波澜依旧此起彼伏,搅动着大家的注意力。

 

面对某些公共事件,人们似乎更习惯于流于表面的围观,而难以抵达真正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常识被疏远,情绪占上风——“谁时间多、嗓门大”,似乎便可以在舆论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分歧多见,而共识稀缺。

 

▲2020年6月,受新发地疫情影响,北京西城区部分小区封闭管理,新京报记者戴轩在采访小区内的老人。


对话、讨论、共识,这些常识性观念,在当下逐渐成为一种愈发珍贵的东西。舆论场,需要理性声音的引导。

 

不让理性退步、常识远走,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新闻工作者需要做些什么?

 

正直、善良,具有同理心,这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素质。除此之外,还要用对专业报道的坚守,直面眼前所经历的一切。

 

新闻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我们能以客观理性的报道,去呈现这个社会的真实;用不偏不倚的声音,去塑造这个社会的三观;用一颗对得起信任的真心,去触摸这个时代的精神。

 

唯秉持客观、公义与真诚者,方为真记者。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相,记者要俯下身去,书写大地上的语言,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

 

那些具体可感的人与事,才是真生命。记者要在与每一个生命事件的对话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或许,喧嚣、嘈杂的舆论环境会让一些记者丢失那份细腻,也会动摇那份对迷雾的求真之心,但时间会证明,你所做的,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毋宁说其不可或缺。

 

眼中有“人”,心里有光。对这份职业,新闻记者仍需怀有敬畏与善意。毕竟,这种坚守,连着的可能正是无数人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常。

 

编辑:王言虎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赵琳


相关推荐
第十五届北影节圆满落幕,《爱的暂停键》获天坛奖最佳影片
娱乐
在对话的旷野上|《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热卖中
文化
这周末,玩春天!北京图书市集支棱总攻略!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从封邦建国到编户齐民:共同体视角下的秦汉中国
文化
故乡里的中国 | 开在山顶的咖啡馆
时事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是关于“失去”的艺术
文化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文学艺术
文化
纪念詹姆斯·C. 斯科特|城墙与文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
热门评论
ChenQiong65883
7天前
感谢有你!人民记者的节日
何仙姑
7天前
你好!记者节!
Karina激推bot
7天前
你好!记者节!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