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选秀综艺不再吸引眼球,下面的路该如何走?
迷影生活
2020-10-17 19:47
进入迷影生活阅读更多内容

选秀向来是一场全民狂欢,看草根普通人如何变成闪闪发亮的大明星,是很多拥有梦想,却没机会实现梦想的网友们最喜欢做的事。


这无疑是信仰寄托,选中某个人,并给予这个人支持和力量,当某一天这个人站上娱乐圈顶峰时,就像自己也陪着他站在了那里,很有成就感,而且热血。


也相信偶像们追求梦想的执着,面对舞台的无悔,一条路走到黑的信念,总有一天也能出现在自己身上。



不仅如此,选秀作为素食养成综艺,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让选手们获得极高的人气,迅速走红,这也给很多普通人形成"我也可以"的错觉,对进入娱乐圈跃跃欲试。


看中并利用网友们这一心态,内地娱乐圈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从选歌手到选爱豆,甚至选出一支乐队,不断更新方向,希望能分一杯羹。


内娱选秀发展史


说到内地娱乐圈的选秀鼻祖,那就不得不提《超级女声》以及其衍生节目《快乐男声》。2004年《超级女声》掀起第一波选秀风潮,并在2005年的第二季达到顶峰,其影响力之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华语乐坛15年。


因为直到2020年的今天,节目中很多选手比如张含韵、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人,还作为华语乐坛的代表人物活跃着,并且不断拿出新作品。



当年粉丝们扯着横幅喊着口号,在大街上拉住每一位行人,慷慨激昂请求他们为自己支持的选手投一票,这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候也就是没有热搜榜,不然估计前20都是她们。说这些选手是内娱第一批流量艺人,毫不为过。


一档火爆的选秀综艺,可以迅速把爱豆和粉丝情感捆绑在一起,带动平台活力,对各种周边产业的拉动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超级女声》系列之后,内娱选秀沉寂了很久,直到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才重新焕发生机。



这档引进了韩国选秀模式的综艺,把各大公司练习生聚集在一起,通过几个月的评级、集训、舞台表演,直到最后选出前九名成团。成团夜那天,相关话题热搜爆了好几个,仿佛全中国都在见证这九个少年出道。



蔡徐坤就是其中的C位,他一跃成为顶级流量,他出现的地方充斥着尖叫和欢呼。除他之外,其他八位少年也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哪怕是没有出道的成员,也凭借各种身份,成功打入娱乐圈。


追星少女的审美疲劳


常言道:全网只有300秀粉。


意思就是说,虽然选秀明星可以很快跟粉丝建立情感联系,但这份情感粘合力却不够持久,当下一档选秀综艺出现时,这些粉丝可以迅速抛弃他们,转头去支持他人。


所以我们常看到,选秀明星之多,多如天上繁星,然而能在娱乐圈屹立不倒的,寥寥数人而已。



张艺兴也曾表达过对选秀节目的失望,他觉得节目中选拔出了好苗子却没有认真培养。而且有实力的人基本上已经快要选完了,那下一档节目还能选什么?


我们当然不能把选秀节目妖魔化,觉得这不过是粉丝的狂欢,是年轻孩子的游戏。确实有很多人把选秀当成实现梦想的平台,并且不断为之努力。


可是《偶像练习生》之后随之而来的《创造101》,还有《青春有你》《以团之名》,并且它们不断开拍新赛季。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分析:"选秀节目刚开始时,所有人都觉得新鲜,可随着大众的心理波动,喜爱和厌恶的情感也都加速了。"



《偶练》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它的新鲜,后面节目被冷落,是因为跟风和不够创新。


千篇一律的模式,毫无新意的赛制,一味要求粉丝打投,早晚会审美疲劳的。


选秀节目的路要怎么走


无论什么节目,总有生命周期,选秀目前再一次来到衰败期。那还有必要做下去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本并没有放弃它,而且从《乘风破浪的姐姐》来看,选秀还是有市场的。


但从选手自身出发,一块蛋糕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不可能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优先被打造的那些人,可能有话题,可能有性格,但不一定有实力。



如果某天,这些有实力的孩子们看清了现实,不再把选秀当成实现梦想的平台;如果观众们只能在舞台上看到跳不齐舞蹈动作的dancer,唱不准音符的vocal,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做就要做精品,打造实力爱豆刻不容缓。业务能力是别人拿不走的资本,与其培养一个三月秀星赚快钱,不如培养一个优质偶像赚口碑。


再看现在的选秀节目,都能做消消乐了,没有看点就没有吸引力。如果赛制和舞台实在找不到可优化之处,说不定更换一下节目概念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些打破常规却没能出道的选手,比如王菊和上官喜爱,其实都可以成为这个"概念"。可惜,她们也只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沦为一个话题而已。


选秀节目想做长久,不能只依赖于市场调查粉丝心理,尊重并公平对待每一位选手,不自我感动,不自娱自乐,用心对待每一个节目中的细节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绝不是选秀节目的末路,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酱园弄·悬案》:“悬案”之“悬”,故弄玄虚
文化
《跳楼机》的“专升本”:大众文化的评价标准变了吗?
文化
​一种有关“美貌”的炫耀性消费?来自美国俱乐部的田野观察
文化
戴俊骋:年轻人是网红城市“产消者”,也是传播新引擎
智库
大声谈论更年期:是动荡,也是令人惊喜的风景
文化
跳出胜负束缚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专访吉井忍
文化
女性出走百年之后,仍然走不出渴望“被爱”的执念 | 重返五四
文化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流量爆款吗?
文化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如何理解韩国综艺里的性别生态?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