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抑郁症不是“丧”,更不是一种“矫情” | 征集
新京报 编辑 刘亚光
2020-10-17 17:23
抑郁症其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但人们却往往对其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很多人印象中,抑郁症只是单纯的“丧”和“矫情”,只要“勇敢一点”就能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然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痛苦常常只能孤独承受。

“矫情,自私,毫无责任感。死得挺好。”

 

“人生的苦难无穷无尽,不坚强点就不配活着。”

 

“说实话,我原来以为又是一个导师过度压榨学生的,抱着同情和研究的心看完,但结果就这?外界也没有强迫他干嘛啊,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解决问题而已。那我这种编译代码经常不通过的,岂不是要死无数遍了。”

 

... ...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因无法承受课业压力自杀”、“研究生患抑郁症现象普遍”的新闻屡见报端。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微博发布“遗言”,称因就业压力大、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25年,也没比猫久多少。希望家人朋友今后顺顺利利,祝愿国家一直繁荣昌盛。”

 

随后,根据大连理工大学通报,10月13日早上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

 

 

10月13日早上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

 

消息曝光后,引发舆论热议。许多网友表示遗憾与同情,“真的感同身受,作为化学女硕士一枚,找工作不用提,根本找不着,上半年疫情耽误了大半年,实验没做成,开学被老师追着要数据,元旦之前投不出去文章,真的要被延毕了,被老师说不做实验,被说啥也没干,被说整天迟到早退,被说…… 但这又如何?”。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篇微博“矫情、自怨自艾”。

 

据统计,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更是达到2.1%。

 

虽然抑郁症科普越来越多走入我们的日常,但关于抑郁症的偏见、误解与歧视也如影随形。许多人认为,所谓的抑郁症,只是“太脆弱”“不经事”“太矫情”。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如同一道隐形的围墙,表面看上去与常人无异,但病痛折磨如一颗巨石压迫身心,只有孤独承受。

 

所以在这里,我们想问大家几个问题,无论你是抑郁症患者、或身边有抑郁者患者:

 

01

经历过/着抑郁症的你,受到过哪些被误解与被歧视的时刻?


02

说出“抑郁症”,是否意味着“二次伤害”?


03

你曾经对抑郁症有哪些误解与偏见?


04

关于抑郁症,你有什么故事和想法?

 

愿意回答上述问题的读者,请给我们来信,写下你的经历与故事。前往链接https://www.wjx.cn/jq/94127965.aspx填写表格,或邮件至maitianxinxiang@163.com。

 


相关推荐
父亲临终前和AI说:“我要去世了,豆包”,原来他什么都知道
新京号
伊丽莎白·毕肖普:尖叫的耳语者
文化
美国殡葬习俗变革,新生代追求最后一次个性张扬
文化
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咋成了抑郁症孩子的“监狱”| 新京报专栏
观点
走出“扶禾”
时事
寻找“电子避风港”的孩子们
时事
高考结束那年暑假,我所记得的除了闷热,还有书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