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10月11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文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指出,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实施方案中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并进一步提出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在机制上、尤其是更为复杂的金融机制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此次的实施方案也给出了非常具体、明确的范围和指导。
为何资本市场改革的先行先试工作选择在深圳进行?盘和林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在深圳进行资本市场建设的先行先试、尤其是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深圳也最有条件进行资本市场改革。深交所设置在深圳,且创业板也已经在深交所实施注册制的试点工作,除注册制外其他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也可能将在深圳进行先行先试。另一方面,目前所提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不仅仅是在注册制,包括不动产证券化、金融科技的创新等,深港澳大湾区都具有很强的先天条件,目前央行的数字货币也已在深圳进行了零售场景的测试。此外,深圳的民营金融,包括基金等金融机构非常活跃,拥有良好的实验环境、或者可以叫金融改革场,对金融深化改革、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对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盘和林看来,在深圳进行资本市场改革的先行先试工作将带来一些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在以往受到机制、体制限制,金融业属于严管、管制的状态,此次改革将可能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将对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时间里,尽管近几年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问题也依然存在,且主要以间接融资、信贷为主,此次改革中提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设想,既有股市、也有私募、信托基金,甚至包括金融科技。当年深圳特区改革的很多制度后期都被推广到全国,可以期待,有可能在这一轮中,深圳在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优秀成果也将推广至全国。
在实施方案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特别指出,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一方面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另一方面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
盘和林表示,构建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是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的国家战略,包括此前的自由贸易区、海南的自由贸易港,都是希望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的一个经济体,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经济体,也要承担先行先试的使命。实际上当前所指的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的经济体,已经不是当年扩大贸易这方面的开放,而是在制度性开放上做文章,包括金融业等以往比较受到管制的产业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这些管制的产业,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国际上金融业和其他一些特殊行业也往往被严格监管。
“制度性开放进入到这个阶段,对内资金融业等行业不可避免地将带来一些冲击”,盘和林以金融业举例,实事求是地来看,国际上的一些金融巨头的竞争力,包括产品研发能力等都要优于国内,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内资金融业能够在市场上与外资相竞争,从幼稚企业保护理论来看,一些幼稚企业需要保护,但实践证明,产业还是在竞争中得到壮大成熟。
一方面更高水平的开放对现有的金融业和航运业等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未尝不是倒逼这些产业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才会有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产业、优秀的行业。在以往对外开放的经验中,对外开放没有摧毁产业,反而是壮大、提升了内资产业的竞争力,“我们总不能永远只有自己跟自己比,还要跟全球先进行列比,只有这样,我们的产业、行业才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盘和林指出,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并存,且某种程度上机遇大于挑战,况且目前国内的金融等行业也不再如改革开放之初那么不堪一击,很多金融机构引进全球先进的风控机制、营销产品理念,很大程度上也已经与国际接轨。
内资企业如何在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中提高竞争力?盘和林建议,基于市场竞争,内资企业可以学习外资企业优秀的客户能力、风控能力等方面,对标国际上优秀企业的竞争水平,补齐短板,凸显自己的本土优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思源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