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话精神卫生专家: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社区、家庭不可缺席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
2020-10-10 19:13
“对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救赎’,即患者有信心和动力去拯救自己,只有回归到最熟悉的环境,才能更好完成信心再建的过程。”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599.4万例,其中绝大多数缺乏劳动能力,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和监护照料。

 

为此,2017年开始,北京朝阳区试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模式,通过下沉医疗资源、发动社区力量等方式,完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

 

精神疾病管理的现状如何?治疗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改善?就此,新京报记者对话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庆生。


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庆生。受访者供图

 

将精神疾病患者集中在机构治疗 不可持续

 

新京报:你曾经提到,精神分裂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很符合慢病的特性,为什么这么说?

 

朱庆生:精神疾病有几个特点:慢性、反复、长期、牵延性。临床治疗能让患者临床治愈出院,但并不是痊愈,以后有复发的风险。精神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很像,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管理。

 

新京报: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和模式是怎样的?

 

朱庆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主要靠药物治疗。

 

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方式是存在发展变化的。早期,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是机构化的,把患者集中在一个医疗机构,进行包括康复在内的治疗。后来随着精神疾病种类增加、患病人群增加,发现机构化治疗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的服务模式,近些年开始去机构化的尝试。

 

2016年,我去了香港两家精神专科医院之一的葵涌医院,80年代建院时,他们的床位是1400张,2016年实际开放床位减少到800张,30年之间,香港的人口却是一直增长的,这就是去机构化的管理模式,在社区对患者进行管理。

 

我们现在的工作模式也是这样。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在北京安定医院、北医六院等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病情改善后,下沉到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康复,患者的住院周期就是180天,之后回归社区和家庭,继续疾病管理。

 

社区、家庭不可缺席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

 

朱庆生:精神疾病的治疗目标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救赎”,患者有信心和动力去拯救自己,只有回归到最熟悉的环境,才能更好完成信心再建的过程。

 

新京报:前面提到,精神疾病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怎么确保患者离开医院后,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支持?

 

朱庆生:这就是朝阳区试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模式的初衷。

 

朝阳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两个精防医生,对在册的6类重型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包括上报、监测治疗、帮助规律用药等。对精神疾病的管理,主要就是服药的管理。但精神疾病的药物在普通药店买不到,必须去精神专科医院开药。为了让患者能就近取药,我们从2017年开始试点在社区建立心身医学科,培养全科医生转岗。

 

专科医院的医生也会定期下沉到社区,提供一些简易的精神科门诊服务,包括开药,在此之前,社区是不能开这些药的。

 

新京报:现在管理的难点在哪里?

 

朱庆生:患者服药依从性、家庭参与度、专业人才数量这三个方面有些欠缺。

 

精神疾病的特点在于,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也不按时吃药,有的会藏药。今年,我们依托北京安定医院,推广血药浓度检测,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更准确的判断,此外,长效针剂的使用,也能缓解一些类似的问题,一个月一针,在保证安全性和较好的疗效后,还可以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目前朝阳区已经有数十位患者在免费使用长效针剂进行规范化治疗。

 

家庭对患者的治疗管理目前是不够的,我们希望下一步通过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让管理医生可以掌握到患者居家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开发游戏等方式,让患者在家里接受一些治疗。

 

另外,精神专科的医生、护士、辅助人员的数量都是不足的。专业人才资源的配置,有赖于政策导向的推动。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围绕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组织比较少。朝阳区一些社区也在不断完善这一部分,譬如组织患者们结成伙伴、组织社工等提供服务。

 

未来要更关注老年人及亚健康群体

 

新京报:未来还有哪些需要着力的地方?

 

朱庆生:有一些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比如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他们的生活照料、心理陪伴问题如何解决?除了子女的照顾,同时社会的支持也很重要,要让这部分人群有社区可以依赖、有团体可以加入、有活动可以参与,不能独自闷在家里,越闷越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还有亚健康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争取能让健康人少向亚健康去转化,少让亚健康的人向疾病状态去转化。

 

新京报:针对亚健康群体的心理服务,有没有具体的措施?

 

朱庆生:朝阳区常住人口有300多万,我们希望能提供全程的心理健康管理。我们已经开始了核心心理服务能力的建设,这支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团队是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第二部分是从事于精神科相关工作的外周团队,第三部分是社区团队,比如居委会人员、民警、志愿者等等。这三类人我们已经组织起来了,下一步会通过不断的培训去提升能力。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夜读:今天你可能错过的新闻都在这里

全球预计3.5亿人患抑郁症,我们该如何与它和解?

相关推荐
多方共议肿瘤防治新路径,推动“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消费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鲁医健康说”东营卫生健康系列体重管理服务年专场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我的孩子就要在痛苦中死去,能否让他最后安宁
新京号
大声谈论更年期:是动荡,也是令人惊喜的风景
文化
从哈佛到北大,他的研究让胃癌死亡率下降
新京号
对话卜卫:她的田野
新京号
新闻多一度丨2月17日北京中小学开学,这份开学攻略请查收
时事
临终关怀之难,从医学到哲学层面
文化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热门评论
本飞舟w8
7天前
有钱一切都会好的。
一笑解千愁ZwQ1j
7天前
我希望有关部门有时间了,多去和民众沟通沟通,帮他们走出神经衰弱的,帮他们走出幻想,多关心关心这些个人,身心健康
187****0857
7天前
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