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资源,是如何影响职业生涯的?
新京报 编辑 罗东
2020-08-24 11:54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来自林南的作品《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此外,本周书单还从文学、新知等类别选择了好书为大家推荐。

主打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美]林南 著,张磊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简言之是指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资本。获得者或者说投资者,既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作为法人的组织机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从亲戚、朋友、同事、同学或合作伙伴等人际关系那里获得可以提供信息、帮助或情感支持的资源,而这一资源是可以投资并再生产的。这其实就是社会资本的一个主要侧面。

 

在过去三四十年,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社会学、经济学的关键性概念。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是这一过程最早、最关键的参与者之一。

 

不妨从我们熟悉的谈起。众所周知,马克思等古典资本理论家提出,资本产生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它是能够产生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劳动者用得到的劳动力价值换取生活必需品,而无法获得剩余价值。

 

新资本理论则认为,古典资本的前提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是众多的、是可替代的,而随着技术和管理的演进,劳动者也可能因为他们的技术、知识而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尽管还是处于比较弱势的位置。这意味着劳动者并不是像古典资本认为的那样“任人摆布”,而能具备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能产生这部分资本的投资来源于教育和阅历。当然,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等人的“文化资本”看来,教育投资本身也可能只是社会阶级再生产的方式。林南认为,文化资本理论虽然带有古典资本理论色彩,与一般的新资本理论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更注重使用个体主义方法而非宏大叙事,并认为资源是流动的。

 

同教育、文化一样,社会关系也是这里所说的资源。正如林南区分的两种个体可以获取和使用的资源,一是个人自身的资源,如象征着教育水平的学历,二是从社会联系中产生的资源。在这一条知识链条上,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是新资本理论的继续发展。在社会资本理论之下,我们也可以看到割裂的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等二元结构如何产生联系,就像林南提出的,社会资本的获得“引出了结构的限制与机会问题,以及行动者的行动与选择问题”。换言之,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流动的,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竞争,却难免还是受制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历史社会的影响。不同于古典资本理论描述的,在这里,社会资本不再是垄断性的。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是行动者。当然也不是每个行动者都是容易的。这让人想起多年前中文互联网流行的几个标题,“我奋斗了十几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奋斗了十几年也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投资时间和物质去建立社会联系的行动中,我们还是会看到结构的影子。而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中就展现了他在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等概念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他对一个概念的界定、使用之严谨审慎也显示了实证研究并未消散的魅力。(罗东)


文学


《送奶工》,[英]安娜·伯恩斯 著,吴洁静 译,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8月。


在#METOO运动兴起的2018年,英国布克奖最终颁给了安娜·伯恩斯的小说《送奶工》,在授奖词里,评委主席盛赞这本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对METOO深刻、敏锐的分析,也对其从道德和理智上进行临摹……”,但如果只是以这个角度来评价这本小说,会很容易忽略《送奶工》的故事所承载的丰富内容。

 

的确,《送奶工》的主人公“中间小姐”遭遇了一个难以控诉的困境。一个不是真正送奶工的送奶工闯入了她的生活,这个男人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性的侵犯举动,只是在她跑步的时候出现,跟在她身边,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她生活的观察,仿佛一切举动都在他的掌握中。这种潜在的骚扰超越了法律的审判范围,却实在地影响了“中间小姐”的正常生活。在现实中,很多女性都遭遇过类似的、没有证据来控诉的侵扰。《送奶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个隐秘角落展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对女性侵扰的话题外,《送奶工》还涵盖了许多与人生、社会相关的话题。例如,主人公“中间小姐”是个喜欢走在路上看书的女孩子,然而社区里的人认为,正是她的特立独行招致了送奶工的骚扰,如果她和大家一样,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而《送奶工》里描述的社区也是个非常奇特的存在,它们四分五裂,街道两侧的小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界限,仿佛冷战时的不同国度,你在小区A里做的事情,在小区B里会受到仇视。“中间小姐”的准男友就因为发动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旗帜,而被怀疑是社区的叛徒。在学校的法语课上,法语老师通过文学作品告诉学生们,天空不只有蓝色,还可能有其他颜色,而这个说法也遭到了同学的嘲讽与抵制,大家相信天空不可能有蓝色外的其他色彩……分裂、隔绝、无法交流,不同价值观群体间的互相攻讦,这些零零碎碎的故事构成了《送奶工》的叙事广度。

 

唯一对读者不太友好的是,安娜·伯恩斯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用打破线性时间的句子来讲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遭遇。但也只有这种文学方式,能够把《送奶工》想要表现的丰富议题囊括进去。(宫子)

 

文学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俄]列夫·托尔斯泰,任钧 译,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有些读者已不太愿意读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部分原因是由于时间,毕竟托尔斯泰已经去世了110年,所谓时过境迁,多少会有点隔阂;另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对“经典”和“必读书目”的天然抗拒。不过当你翻开《安娜·卡列尼娜》,或者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会发现,托尔斯泰原来是个“现代人”,你思考的问题他已经深入分析过,你没有能力思考的问题,他已经思考过。除了在小说中用故事的方式表现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当然不止于此),《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中也记下了他很多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

 

日记从1910年1月2日起,到11月3日止,记录了这位大作家最后一年的真实生活,包括日常的和精神的。这一年,托尔斯泰82岁,时常散步、骑马、与友人谈话,腾出时间改稿子,也要面对和妻子争吵、儿女暗示分配家产这样的烦扰。从行文中我们可以觉出,托尔斯泰想抓住每一个瞬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愿望,他对生命的极度珍视,以及不时透出的悲伤,甚至绝望。此外还有他强烈的思考意愿:关于生命的意义,存在,幸福,道德和信仰。对托尔斯泰来说,“思考”就像他生命最重要的原动力,驱使着他不断向前,不断向上,像他在日记中写下的:“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通过这本日记,我们或许能窥见,托尔斯泰之所以是托尔斯泰的部分原因。(张进)


随笔


《黑魔法手帖》,[日]涩泽龙彦 著,蕾克 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


涩泽龙彦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他的暗黑美学观念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颇深。而这一美学思想的来源之一,就是神秘学。上世纪60年代,涩泽龙彦曾十分迷恋恶魔学和神秘学,他搜集了大量魔法、炼金术等神秘学主题的欧陆古书加以研究阅读。


这本《黑魔法手帖》正是那段时间的研习结果,共收录了12篇神秘学主题散文,它们最初于1960年-1961年发表于推理小说杂志《宝石》上。这些文章涵盖了占星、巫师、夜行妖怪等主题,还辅以诸多有趣而不失想像力的插图。由于成书时代已过去半个世纪,书中的资料可能显得陈旧,有些见解也可能有幼稚之嫌,但阅读这本书,仍然是一次丰富的体验,帮助读者打开想像力,进入神秘的暗黑宇宙。(张婷)


新知


《永不停歇的时钟》,[美]杰西卡·里斯金 著,王丹、朱丛 译,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7月。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科学层面上讲似乎不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人类,拥有较强思考能力的碳基生命体,依靠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活动、形成意识。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式的去能动性的解释方式,自我意识并非造物主的神秘产物,并没有一种具有智能的基础因子来构建意识。所有生命,都是“永不停歇的时钟”,我们本质上都是一种依赖既定模式组建起来的“机器”。现代科学视能动性解释为阴谋论的代言人,大多数研究者都持有相近的准则: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思维能力。

 

然而今天,依然有能动性解释用隐喻的方式介入我们对生命的解释,比如“自私的基因”。现代科学形成历史中关于能动性的争议,在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并影响着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模式。面对这一问题,《永不停歇的时钟》提供了观念史方向的理解路径。回到西方17世纪,回到文艺复兴时期,回到现代科学酝酿的摇篮时期,机械人偶早已遍布人间,人们对于宗教、生命的认识,围绕着机械制造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变革。通过追溯机械的历史,结合了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思想轨迹,《永不停歇的时钟》勾勒了一幅绵长的科学史图景,并提醒我们,历史的理解力和科学的理解力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科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变得制度化、社会化,理解科学不能只把它当作对真理的纯粹探寻,理解它从何而来,更能辅助我们了解自己。(吕婉婷)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走走 罗东

校对 | 危卓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个性化答疑、开展劳动教育,北京小学云课堂“有趣又有料”
教育
面板周期性、奥马冰箱、全球供应链,TCL李东生等这样回答
科技
中国式露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财经
小麦主产区接力发文严查青贮小麦 尚未查实确切线索
时事
稳经济之稳预期|刘尚希:应从“风险整体观”出发,审慎出台政策
财经
菲律宾将迎来新总统,对华政策预计强调务实、平衡
国际
疫情当前,如何守住自己的心理健康“绿码”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新闻8点见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时事
田轩:助企纾困,更需“授人以渔” |纾困企业评论②
财经
地震预报难在哪?韧性城市怎么建?专家谈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时事
热门评论
文彦🧀
7天前
期待布克奖作品《送奶工》!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