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话地坛医院专家陈志海:半年抗疫 “新冠”刷新认知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
2020-08-07 19:36
“我们接诊的这335个患者中,绝大多数是轻型/普通型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识别出可能转向重型/危重型的人群。”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56天,335人全部治愈出院,新发地聚集性疫情自此告一段落。这是北京应对的第三轮“新冠”疫情,半年来,北京地坛医院全程参与了“新冠”患者救治工作。

 

“新冠”传染性究竟有多强?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什么?什么是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今日(8月7日),新京报记者专访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听他讲述半年“抗疫”的临床收获。


7月18日,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出席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超出最初预期

 

新京报:这半年里,北京经历了三轮疫情,你们一直在一线接触患者,对新冠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陈志海:从接触十个病人到接触一百个病人到接触一千个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半年过去,我们对新冠的了解逐渐加深。

 

早期,普遍认为这是呼吸道传染病,随着气温升高会消失,但直到现在国际疫情仍在持续,很多患者患病后,传染给家人等密切接触者,证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超出了最初预期。

 

对病情的认识也有转变。一开始更多关注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咳嗽、咽痛、发热、乏力,后来发现一些患者出现味觉、嗅觉丧失,还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这些经验的积累,让我们识别新冠时更加敏感。

 

新京报:临床上有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陈志海:一些最初没有与新冠关联太多的临床指标,现在发现十分重要。比如说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这个指标会剧烈升高,比之前常用的C反应蛋白值等更敏感。还有一些与呼吸系统关系不大的易发症状,比如血栓,现在会通过超声或者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监测,更加关注。

 

新京报:在激素和抗生素使用方面,是否达成了共识?

 

陈志海:对抗生素的使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早期,人们对新冠的认识不够,出于谨慎,抗生素的使用比较频繁。

 

现在我们结合具体的炎症指标,尽量减少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感染,而不是病毒感染,用得太多,一方面是不对症,另一方面可能带来菌群失调、继发感染等副作用。新发地疫情335个确诊患者,除了重型,基本没有使用抗生素。

 

激素的争论比较大。有观点认为,早期病情急剧进展时,尽早使用激素有利于控制,英美等地也有报道称地塞米松有利于阻断病情加重,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当更加保守。

 

高龄患者、肥胖人群等属于高危人群

 

新京报:有说法称新冠不同于流感,孩童的症状是偏轻的。现在来看,哪些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陈志海:这也是我们形成的比较重要的临床经验。我们接诊的这335个患者中,绝大多数是轻型/普通型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识别出可能转向重型/危重型的人群。我们总结为六类:高龄患者、肥胖人群、合并基础病的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围产期孕妇还有长期吸烟者。

 

基础病,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免疫功能缺陷人群,指做过器官移植、患有艾滋病或者正在使用激素。

 

最初我们不认为肥胖是高危因素,但这次唯一一例上ECMO的年轻患者就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分析这是她病情危重的很大因素;早期的健康孕妇负担不大,但进入怀孕后期,孩子对心肺功能影响很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吸烟。之前社会有传吸烟能预防新冠,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长期吸烟的患者,本身肺功能就受影响,呼吸系统存在慢性炎症,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容易转换为重症。

 

一些指标也有利于识别病情进展。我们对患者的体温监测发现,大部分为中低热,少数不发热,一旦体温超过39℃,病情容易急剧加重;血氧饱和度则应尽量维持在95%以上。

 

新京报:如果识别出患者病情可能有加重倾向,你们会怎么处理?

 

陈志海:一方面是及时通过鼻导管、储氧面罩、经鼻高流量等进行氧疗,新冠常见的症状是缺氧,其后果是心脏、肝脏、肾脏等其他脏器会受到影响,氧疗能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是在疾病早期,会考虑使用康复期血浆,尽量阻断加重的进程。

 

新京报:康复期血浆究竟有效吗?

 

陈志海:对康复期血浆有效性的讨论一直都有。它和抗病毒药物类似,能否早期使用是关键,如果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效果就有限了。就像流感的抗病毒药物,越早吃病程越短,如果不吃,病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后期加重。这也侧面印证了早期识别疾病发展趋势的重要性。

 

新京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患者全部出院了,但其他地区疫情还在继续,北京也有一些零散输入病例。后续有哪些安排?

 

陈志海:我们会长时间处于应急状态,随时投入临床救治中。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北京召开抗疫表彰大会│全景回顾疫情前线“攻防战”

早读:新的一天,从这份新闻早餐开始

相关推荐
新闻8点见丨全球确诊超5亿 世卫组织怎么看?
时事
迎战奥密克戎,抗击疫情再攻坚
时事
王毅答记者问(全文)
政事儿
​新闻8点见丨俄乌冲突愈演愈烈,走向和谈希望几何?
时事
国新办发表《2021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第一看点
美式抗疫暴露弊端:富裕的国家,不平等的医疗体系
第一看点
吴尊友:新冠病毒不可能变成流感一样 | 新京智库高端访谈
智库
2022年全球面临哪些地缘政治风险?
国际
北京本轮疫情本土新冠病例清零,2021年抗疫实现“零死亡”
北京
习近平的202“1”
时事
热门评论
税晗8k
7天前
严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