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女团火箭少女101组合队长Yamy公开经纪公司录音一事让“职场PUA”话题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职场PUA。
据百度百科对PUA的解释,全称Pick-up Artist,字面意思为搭讪艺术,后演变为一种精神控制,或对异性诱骗洗脑。
毕业季刚刚过去,部分初入职场以及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也表示“有些忐忑”,不清楚将来该如何应对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指出,目前没有一个完全特定的标准来界定PUA行为,应注意区分正常的工作批评与心理虐待。他表示,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要有自主性,一旦在职场中遭遇不公平对待,进而出现了抑郁等负面情绪,需要积极面对,也可以向自己信赖的人寻求帮助,如果还不能得到改善,应及时、主动向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孙铃建议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职场衔接。如果进入职场遇到不公正对待,必要时可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刚毕业就遭遇了职场PUA?”
“看到网上的讨论,我怀疑我遭遇了职场PUA。”95后职场新人张颖(化名)说。
张颖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新媒体公司从事文案工作。Yamy事件发酵后,她在网上搜索资料,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她说,当初面试时,领导看起来很友善,并表示只要肯努力,就能给她提供更多机会。
作为一名职场小白,张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表现得非常积极,经常主动加班,对上司提出的各种要求从不拒绝。但张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认可,领导多次在会议等公共场合批评她工作效率低,提交的策划案也被要求一改再改。
“ 你做得不行、文案不够生动、策划有待改进……经常不指出具体问题,也没有提出改进的方法。”张颖说,这让她非常苦恼,根本不知从哪着手,接连被打击后,曾有过丰富实习经历的她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开始抵触工作,晚上总是失眠,整个人也变得暴躁和易怒。
但令张颖费解的是,领导在批评她的同时,私下还经常找她聊天,解释“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目的是让你进步。”
“刚刚毕业,我就遭遇了职场PUA?”张颖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成为抑郁症。
像张颖这样认为自己遭遇PUA的职场人士并不在少数。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63.65%的受访白领表示自己经历过职场PUA。
根据该调查报告,职场PUA形式多样。其中,“画饼利用”与“美化压榨行为要求你感恩”在实际调研中占比最高,分别达59.09%和57.82%;其次是“安排不合理的工作内容”以及“不停地打击否定你”。
职场批评不等于职场PUA
“没有一个完全特定的标准来界定PUA行为,这与施暴者和受害者本人性格都有很大关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指出。
PUA(Pick-up Artist),本义为搭讪艺术家,教人如何快速与他人建立关系,但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和心理学方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PUA就逐渐变成所谓的精神操控,成为更狭义的、更指向负面结果的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PUA指的是一种精神控制,甚至是心理上的虐待。
肖斌介绍,对一个人的指责、批评或是辱骂等,在心理学上来讲属于攻击行为。如果长期使用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孤立、羞辱、贬低或威胁等方式不断在这个人身上反复施加,就是心理虐待。施虐者有可能存在人格障碍或者性格上的缺陷,具有极强控制欲,擅长质疑别人,而且这种质疑不是以提出建设性建议为目标。
“如果是正常的工作批评,领导一般是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往往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如果对方只是骂人、只发牢骚,贬低你、中伤你,但不告诉你怎么改善;或者告诉你一些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脱离实际,无法在现有资源下完成,那么这也不是建设性的建议。”肖斌说,长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当事人,容易出现情绪障碍以及性格方面负向的改变。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孙铃则表示,在研究领域通常用职场欺凌和辱虐管理这样的术语来分析职场PUA现象。辱虐管理特指领导对下属的行为,而职场欺凌所包含的范围更大,可以发生在领导与下属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事之间。
在孙铃看来,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判断是否遭遇了职场PUA。一是欺凌行为是长期重复出现的,通常会持续超过6个月,并且会重复发生,仅仅一次孤立的人际冲突事件不能称为欺凌;二是从严重程度上看,普通的批评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对当事人的影响是有限的,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而职场欺凌则会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损害组织的利益。
“在职场欺凌发生的过程中,受欺凌的对象可能是少数人,但是组织中的众多旁观者同样受到了消极影响。”孙铃说,英国一项对公共部门761 名工会成员的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在目睹欺凌行为时感受到了压力,并且44%的受访者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职场欺凌对组织文化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对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专家建议高校通过专题课进行职场衔接
职场PUA行为在网络上引发关注,部分刚刚进入职场以及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则表示“有些忐忑”。一名大三学生说,他不清楚将来该如何应对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
肖斌和孙铃都提到,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自我肯定、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具体到如何应对心理暴力虐待这一类,现在没有开设专门课程。
“我们学校有团体心理工作坊,目前很多高校也都在做。”肖斌说,今年暑期举办的职涯发展工作坊就提到了如何应对自己与上司、同事之间关系的议题。
他同时提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类课程通常是大一必修课,各个高校会有不同设计,有的可能放在大二、大三,甚至在研究生阶段也有课程开设。另外,高校还开设各种心理学类选修课。
肖斌表示,虽然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逐渐关注起来,但在教育环节里,学生是否愿意选修该课程,与课程设计和学校及学生是否重视等密切相关。
具体到课程设计,他建议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不过多讲理论,要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学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尽量把课程从灌输式变成体验式,让学生有参与感,比如采用心理情景剧方式,通过剧目排演让学生参演、体验、表达和改善。
孙铃也建议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做适当延伸,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职场衔接。
必要时可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
孙铃认为,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消极感受来识别职场欺凌。“一份工作可能是忙碌的、紧张的、有挑战的,甚至是让你感到短暂困扰或痛苦的,但是不应该是长时间让人感到屈辱、羞愧、无助和沮丧。”
其次,要与同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习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进行换位思考,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不要上升为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是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职场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
“不能将职场中出现的人际冲突都泛化为PUA行为。我要告诉初入职场的新人以及在校学生的是:竞争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总会出现冲突,我们需要更好地去分辨、觉察和应对。”肖斌表示,竞争本身不是坏事,竞争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但不应是以把别人“拉下来”为目的,而是在良性竞争中提高自己,促进发展。
另外,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要有自主性,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自我定位,继而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旦在职场中遭遇不公平对待,进而出现了抑郁等负面情绪,需要积极面对,也可以向自己信赖的人寻求帮助,如果还不能得到改善,应及时、主动向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孙铃说,当遇到不公正对待时,首先进行自我调节,恢复信心和勇气,必要时可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具体到法律层面,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肖敏介绍,PUA一词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对于职场PUA行为,目前并没有对应的法律规定,因为职场PUA不是一个法律概念。
“但职场PUA的某些具体行为可能触犯到法律。”肖敏说,比如让员工超长时间加班,这就违反了《劳动法》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比如擅自调岗,如果领导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当前工作,则应与员工协商一致,不能单方面变更工作岗位。另外,在2021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首次独立成编,对公民的人格权进行了严格的保护。
肖敏建议,如果员工在职场上遭受到了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要注意保留证据,利用证据维权。
新京报记者 苏季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