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秒速五厘米》,还是高中的时候。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教室拉了窗帘,关了灯,光线柔和又昏沉。
天花板上高悬的投影仪,散射出荧荧的光,将电影画面,连同教室空气中飞扬的灰尘,一同输出到了黑板前的白色幕布上。
临近放学时分,安静的教室里,本来暗暗涌动着心不在焉的窃喜。
但当漫天飞舞的樱花,登场的第一秒起,就占领了我们全部的感知。
那种冲击,朦胧,却强烈。
那一年,《秒速五厘米》刚刚上映。
知道吗 据说秒速是5厘米
樱花花瓣飘落的速度
看 不觉得像是在下雪一样吗
看罢,老师似乎还让我们交了些心得体会。
为赋新词扯的感想,如今早已模糊不清。
脑海中深深烙下的,只有每一帧都像壁纸般精美的画面。
一首至今存在手机里的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还有樱花缓缓飘落的秒速,这个奇怪的知识。
再看秒五,已经是十年后,可以在B站看正片的年代了。
点开播放,满屏“钉钉时代前来考古”,“这部电影上映时我才2岁”之类的弹幕铺面而来,吓得老阿姨我大气都不敢出。
然而,看到结尾,男主和女主在现实中渐行渐远的结局,又令小学初中生们大呼“看不懂”,“我难道看了个寂寞”,“完结了?逗我呢!”…
这时,我才终于扬眉吐气:
你们这帮小屁孩,都往后稍一稍。
让老阿姨来给你们讲讲,这个少年的故事。
新海诚的电影,的确是给少年看的。
在他创造的宇宙里,每一帧画面,都比实景更唯美,鲜明,纯净。
不消说那些青春里的美好。
即使是悲伤,不安,离别,灾难,在新海诚的电影里,也都带着一层滤镜。就好像少年的生活,在父母和学校的呵护之下,天然隔绝着现实社会的疲累与不堪。
《秒速五厘米》剧照
《言叶之庭》剧照
《你的名字》剧照
《天气之子》剧照
新海诚的电影,画的也永远是少年心气。
《秒速五厘米》里,男主为了赴女主之约,在没有任何通讯联络的条件下,在无法预知女主是否守在原地的不确定中……敢于跳下因大雪停运的列车,在风雪肆虐中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的约定地点。
《言叶之庭》里,男主为了保护女主的名誉,可以为她以一敌众大打出手,丝毫不顾及他俩身份错位,年龄悬殊,唯一的交集,只不过是经常在下雨的亭子里偶遇,而已。
《你的名字》里,男主为了寻觅失联女主的下落,可以义无反顾地从东京都市奔向乡村,行云流水一通骚操作,拯救下女主和她的家乡,从而改写历史。
《天气之子》里,男主为了留下女主,可以凭一己之力举起武器,奋起对抗一帮气势汹汹的成年人,甚至是整个世界。只因为,他不想失去唯一珍贵的她。
新海诚,真的很幼稚。
不过,恰恰是这些孩子气的行为,最为动人,不是吗?
已然忘了少年心气的成年人们,长大后,再回头看新海诚,先是嘻笑,之后往往默然。
因为这些故事,很扯,却很纯。
纯到,只要拥有百分百的情感,就可以为之付出百分百的行动。
没有任何计算,不顾虑任何现实。
看到《天气之子》中的少年,疯了一样奔向废弃大楼,甩开围追堵截。
我一路心里强忍着的难以置信,竟然凝成了一滴眼泪。
难道,我已经长成小栗旬配音的大叔,那样讨厌的大人了么?
有意思的是,新海诚后期电影里(《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的背景设定,其实颇为耐人寻味。或许是带着对东日本海啸的反思来进行的创作:人类对大自然的轻狂自负,迟早是要还的。
同样地,在那场灾难过后,新海诚的创作开始更加温情。虽然所谓的“新海诚行为”(强加障碍,将男女主人公拆散)依然存在,但结局总是会奇迹般地转圜,令揪心的观众长舒一口气。
而这些深思,叠加在这单纯到,你都不忍心说是幼稚的故事之上。
你才发现,并非故事幼稚。只是你,已经不习惯这种纯粹。
所以相较之下,《秒速五厘米》的结局,或许是太过真实,可能引起不适。也会让看动画只顾看剧情的小朋友们,产生许多问号。
没关系,不懂,也是一种幸运。至少说明,你们还置身其中,还有大把青春。
因为对于成年人而言,新海诚的电影,本身就是青春的代名词: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