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为何北京暴雨感觉不够“暴”?6大焦点问题一文读懂
新京报 编辑 常江
2020-07-03 12:07
​昨日(2日)至今,北京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这场暴雨有多大?都分布在哪?北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还要下多久?为何有市民觉得这场雨不够“暴”?一文了解。


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焦点一:这场降雨有多大?


昨日(2日)至今,北京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此次降雨分布极不均匀。


监测显示,7月2日8时至3日7时,全市平均降水量23.2毫米,城区13.3毫米,西北部48.9毫米,东北部15.6毫米,西南部31.7毫米,东南部6.7毫米。昌平、海淀、门头沟、房山等区共6个站雨量超过100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昌平花塔143.1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房山平峪,2日22时-23时降雨75.7毫米。


焦点二:这场降雨总体呈现什么特征?


专家分析,北京降雨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特征,从小雨到大暴雨,跨度有5个量级,昌平、海淀、门头沟局地出现大暴雨,南郊观象台1.1毫米为小雨,全市平均23.1毫米为中雨。


焦点三:北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3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防汛办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关闭129家景区,目前无人员伤亡报告。全市共转移群众1390人。


其中转移群众最多的区为延庆,共计1103人。此外,房山区178人、昌平区92人,丰台区11人、怀柔区6人。


北京市排水集团启动一级响应,共备勤大中小型抢险单元189组、累计备勤防汛人员2499人。个别地点出现短时积滞水情况,目前已处置完毕。


今日7时,市防汛指挥部解除防汛黄色预警响应。同时,北京市防汛办提醒,北京市仍处于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山洪灾害预警中。


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焦点四:为何北京“暴雨”总感觉不“暴”?


此前预报本轮降雨较大,局地暴雨,不过有市民感觉,暴雨似乎不那么“暴”。为何天气预报中的“暴雨”总感觉不那么大?


气象专家张明英解释,人们对降雨大小界定往往是从感觉上评价的,如在一瞬间风疾雨大,人们就会说“刚刚下了一场暴雨”,而连绵不断地稳定飘雨,人们始终会认为是下小雨。


“这里有两个概念问题,一是雨强,另一是总雨量。雨强是在单位时间里的降水量,如一小时或十分钟的降水量。总雨量是指在一次降水过程中的降水量,或者指在一天中24小时的降水量。”张明英说,气象部门定义雨的大小一般是以24小时也就是一天中的累计降水量来定义,这就和人们用雨强来评价降雨大小有一定差异了。


按照降水量等级标准,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叫做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100毫米的降水叫做大暴雨。


北京市气象台2日8时至3日8时降水量(毫米)显示,全市平均23.3,城区平均13.3,城区最大海淀凤凰岭122.6,全市最大昌平花塔143.3。可见,本轮降水过程中,一天内海淀、昌平等局地达到了大暴雨量级。


焦点五:为何大雨经常下在夜里?


气象专家张明英介绍,从降水的气候资料统计中可以看到,降雨出现有两个集中时段,一个是在午后到傍晚,这主要是由于热对流形成的雷阵雨,即午后地面受热造成大气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结构所致。


另一个集中时段是夜间和凌晨,这和大气的系统活动有关,俗称为大气潮。类似于海洋中的潮汐现象,大气也存在潮汐现象,这种大气潮汐会使夜间的降水明显加强,从而形成了降雨特别是暴雨的夜发性。


今年南方降雨的主要时段也多集中在夜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介绍,南方雨季也是气温迅速升高的季节,白天升温快,能量蓄积,傍晚开始,高空气温下降,与地面的温差逐步拉大,云层上冷下热,大气层结不稳定,于是低层暖空气上升冷却,凝结成雨,加之低空急流在夜晚加强,多重因素导致了强降雨经常发生在夜间。


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焦点六:未来几天还会下雨吗?


目前北京大部分地区主要降雨基本结束,预计,今天白天仍有阵雨或雷阵雨,降雨具有分散性和间歇性,大部分地区为小雨量级,西部北部局地中雨。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北京仍处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和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中,山区存在发生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风险,公众尽量避免山区出行,远离河道和地质灾害隐患地区。部分路段低洼地带仍有积水,今天白天有阵雨或雷阵雨,出行请携带雨具,驾车注意安全。


更多出行安全提示,请点击:图解|汛期来临,暴雨天气如何安全出行?


新京报记者 樊一婧 温薷  编辑 常江



热门评论
朱键哮
7天前
压根就不准!
sudo
7天前
最近的天气很恶劣呀
鱼奇
7天前
雨呢?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