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话《好久不见,武汉》导演:想让世界看到真实的武汉
新京报 记者 周依 编辑 陈思
2020-06-30 20:51
由日籍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一上线便收获不少好评。谈及拍摄缘由,导演竹内亮说,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向全世界展现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6月26日,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上线。网络截图


“我做过核酸检测,放心。”6月1日,在武汉开日料店的赖内初次见到日本导演竹内亮说的这句话,把人们一下子带回了疫情之下的武汉。

 

这是《好久不见,武汉》中的一个片段,由日籍导演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打动了很多网友。

 

竹内亮今年41岁,是日本资深纪录片导演,7年前定居中国南京。这次疫情发生前,他拍摄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系列节目已“圈粉”无数。今年3月拍摄的《南京抗疫现场》登上日本雅虎头条区,向国外观众展现了中国的抗疫场景。

 

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武汉。

 

在《好久不见,武汉》中,他记录了十个武汉人的故事:有从华南海鲜市场进货的日料店老板,有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家人因疫情离世的人……


谈及拍摄缘由,6月28日竹内亮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向全世界展现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6月1日,竹内亮抵达武汉,在火车站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谈《好久不见,武汉》

不只是给中国人看的纪录片

 

新京报:为什么想到拍《好久不见,武汉》这个纪录片,怎么选择这个时间节点?

 

竹内亮:无论是作为纪录片导演还是媒体人,肯定都想去看看武汉。当时关于武汉的信息特别多,有人说安全有人说危险,所以我想亲身去自己看,把真实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大家。

 

但因为之前武汉“封城”,1月到3月都去不了。到4月“解封”的时候我想去拍,还是被周边人反对,他们觉得还是比较危险。然后暂定5月去拍,结果3月份拍摄的“南京抗疫”纪录片播出之后,好多新的项目过来,5月都排满了。一直到6月1日,终于可以去了。

 

虽然定这个时间是偶然,但现在看来,这个时机是最好的,因为到6月,可以说武汉已经非常安全了。

 

新京报:拍摄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对呈现的效果有什么预期?

 

竹内亮:完全没有预期,跟以往我们拍纪录片一样没有台本,也没有什么准备。虽然选出主人公比较花时间,我是在微博上招募拍摄对象,有一百多人报名,我们从中要选出十个人,这个过程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新京报:最后选择这十个人的故事是出于什么考虑?

 

竹内亮:我的标准是“外国人也想看的主人公”。比如说华南海鲜市场相关的人是一定要的,就是片子里那位日料店的老板,外国人都知道这个市场。雷神山医院也是,花十天左右就建成医院这个新闻日本人都知道。其他人的话,比如那位英语老师,一边做自媒体一边做老师,对日本人来讲,是很不可思议的。拍这个片子不只是给中国人看,还想给日本人、给全世界的人看,这是我们最大的目的。


新京报:这些故事中,让你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竹内亮:那位自己的外公因为这次疫情去世的人。在这次报名的一百多人中,她可能是唯一一个自己家人因为新冠疫情去世的人,很多人不想分享这些回忆,所以我特别佩服她的勇气。

 

新京报:片中还有一段你在拍摄中途突犯结石住院的意外经历,为什么作为素材放进去?

 

竹内亮:因为我通过这个事情,亲身感受到了作为患者的心情。当时我是凌晨一两点去医院,医生不多但是看病的患者比较多。我等了一两个小时,特别痛,一度觉得“我会死”。这个时候的心情,让我特别理解武汉封城的时候,很多患者的感觉。

 

正在拍摄中的竹内亮(左二)。受访者供图


谈武汉

担心武汉经历疫情后遭遇偏见


新京报:这次拍摄过后,你对这座城市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你觉得武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竹内亮:热情。武汉人对我们很热情,每一个人都对我们非常好。这次拍摄费用非常紧张,很多武汉人愿意帮忙,比如主动报名当助手免费帮我们开车,网友帮忙联络武汉的酒店帮我们解决住宿等。他们也特别希望把武汉的现状介绍给外界,知道我们的项目都跟我们说感谢。

 

我十年前就去过武汉,三年前又去过一次,有过大概的了解,但是都没有真正地了解武汉人。通过这次拍摄,我重新认识了武汉人和武汉的文化。比如,他们特别重视“过早”,晚上要吃夜宵,有烟火气息很浓的、特别接地气的文化。

 

新京报:纪录片上线后,大家的反馈如何?有什么让你特别有感触的评论?

 

竹内亮:没想到播出以后这么多人看。所有评论我基本上都看了,几乎都是点赞,我也蛮意外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武汉人的评论,他们说“这是真实的武汉”。因为我是外国人,只待了十天,了解真正的武汉很难,其实也只了解了一部分,所以得到他们的认可是最荣幸的,因为我很怕辜负武汉人。

 

日本的粉丝,有很多人看完说想去武汉,“看起来没有那么危险,想去武汉玩一玩”这样的评论比较多。接下来我们也准备在日本最大的网站“雅虎日本”上播出,希望能有比较大的反响。

 

新京报:你认为这部纪录片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外国人对武汉的印象?

 

竹内亮:现在很多中国人去日本旅游,了解日本的中国人比较多,了解中国的日本人相对较少。其实这次拍《好久不见,武汉》的一个原因,就是怕武汉在经历疫情后,会遭遇偏见。

 

比如,我知道很多人对日本福岛县的印象还停留在2011年的“3·11”,还是很怕,不敢去。但是我在福岛县有很多朋友,我也拍过福岛县,所以就比较了解。

 

就像新冠病毒一样,核辐射也是看不见的东西,人会怕看不见的东西。可能很多外国人对武汉的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今年的1月23日。我怕过了三年、五年后还是这样,我怕这种偏见。

 

拍摄期间,竹内亮和武汉市民们在街头合影。受访者供图


谈纪录片创作

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更让我感动

 

新京报:你在微博上说担心过“现在短视频的时代,谁想看这么长的纪录片”,为什么还是坚持用纪录片这种表达形式?

 

竹内亮:我上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当时特别喜欢国际新闻。最后就把电影和记者综合起来,做了纪录片。我认为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很多,更让我感动。坚持做这个是因为我只会做纪录片,别的实在做不了。我年龄大了,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这些工作交给年轻人就可以了。

 

新京报:你此前纪录片创作主要是什么题材?这次疫情期间你拍了很多作品,包括年初的“南京抗疫现场”,这些作品在你的创作经历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竹内亮:我做纪录片已经20年了,之前拍摄的片子,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基本上各种领域都有。2010年,我的工作室跟NHK合作过一部讲长江的人文旅游类纪录片,花了一年时间,从长江源头一直到上海,最后制作成三集,每集90分钟,是我做过最大型的节目。以前没有拍过疫情题材的纪录片,这些作品(抗疫作品)是我来中国后做过的最大型的节目。

 

新京报:接下来,你有什么工作计划和想要实现的愿望?

 

竹内亮:有关疫情的话,我想拍“后疫情时代”,因为这次疫情期间,中国开发很多新的技术,比如“云办公”等,我想做一个科技主题的纪录片。

 

我们每年12月在南京办粉丝见面会,今年我想在武汉办,让全国的粉丝在武汉聚在一起,这是我的愿望。希望粉丝们一方面参加粉丝会,一方面在武汉玩,可能对武汉的经济有一些贡献,也可以感受武汉的魅力。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 陈思 校对 李立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孟京辉戏剧作品《红与黑》北京首演,梅婷重读原著被角色点燃
娱乐
8632天不懈寻子,她等来了一声“妈”
时事
原创绘本崛起,道阻且长
文化
新闻8点见丨北京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轨迹涉及多个购物中心
时事
真实、亲情、励志、成长!纪录电影《冰上时刻》七城首映
娱乐
新闻8点见丨疫情下的小城额济纳旗 近万名游客滞留当地
时事
《光年》诗歌马拉松:在现场寻找审美、智识和情感的共同体|活动
文化
《扫黑风暴》编剧祖若蒙:从创作开始,中央政法委就派人全程指导
政事儿
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 | 女性学者访谈③
文化
《中国医生》中“ICU停电”在现实中非常罕见丨揭秘
娱乐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