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李傲)每到端午,大家想到的美食就是粽子,但在甘肃民勤,当地人则会专门做一种用白面做的“扇子”形状的干粮,他们称为“面扇子”。民勤县重兴镇的韩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端午蒸“面扇子”是民勤一带的传统习俗,也是当地的特色食物,早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已经开始准备上了,就等端午当天来一顿。
在甘肃民勤端午节有蒸“面扇子”的习俗。受访者供图
在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主打的不是粽子,而是“面扇子”,韩女士是民勤县重兴镇的本地人,“在我们这里,说起端午节,大家想到的不是粽子,而是面扇子。从记事起,家里就会做这个给我们吃,一般也只有端午节前后能吃到。”
顾名思义,“面扇子”就是用面粉做成扇子的形状,蒸出来做成干粮,据考证,最早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在古代,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还有送扇子的风俗,只是现在已经很少见。古时,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甚至被称为是“毒日”。按旧时观点,这天由春入夏,天气渐热,雨水丰沛,蚊虫滋生,瘴疠毒霾嚣张,易发流行病。因此这天送一面扇子,寓意是祈求在端午祈福纳祥,避邪消灾。
过去制作扇子不易,西北地区更不容易,民勤一地因陋就简,后来干脆就慢慢演变成做“面扇子”,不仅简单方面,还可食用,成为当地一种固定风俗。没想到的是,端午节制扇赠扇的风俗逐渐湮灭,却在今日仍旧以“面扇子”的方式在甘肃得以留存。
韩女士介绍,面扇子的制作跟馒头、花卷所用的材料类似,“都是用小麦磨出的白面做成的,用料非常好找。”制作步骤也完全相同,“把面和好,然后醒面,与其他主食的区别其实就是形状上的,要压成扇子的形状。”
白面扇子看上去不好看,食用起来也不可口,为了提高观赏性和食用性,当地会在每一层面上撒上不同颜色的食物,“胡麻是制作‘面扇子’必不可少的材料,需要把它们碾碎,做成胡麻盐撒在上面,这个是深棕色的。我们还会用红曲、黄姜这些颜色点缀在其中。再加上本地的一种绿色百合,这样几种颜色下来,‘面扇子’就比较好看了。”
民勤的“面扇子”与甘肃别的地区所做的稍不相同,不是薄薄一层,而是由四五层面叠加而成的,稍许有些厚实。当地每到端午家家都会蒸上一锅,“人人都要吃上一个,这才算过节,很多卖馍馍的店铺也会在端午前后上架卖,一年里,也就这几天能够吃到它。”
新京报记者 李傲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