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粮食大考:破局疫情下的农业生产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2020-05-27 18:55
这次疫情,也再一次提醒了人们,虽然社会发展很快,但吃饭仍是头等大事

5月22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用四句话表明中国粮食供给的状况:“粮食年年丰收,库存比较宽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

 

疫情之下,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一再引发人们的关注,我们的粮食供给现状如何?在国际市场随疫情变更之时,我们的粮食安全又和世界粮食安全有着怎样的关系?疫情终将过去,但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或将在更长时间里继续存在。

 

麦收时节,田间一片忙碌的景象。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从南到北的丰收愿景

 

5月25日,位于安徽阜南县许堂乡邰庄村的正宏家庭农场中,500多亩小麦已经黄透了。农场主刘向前的家里,2台收割机已经保养就绪,开车的师傅也雇好了,只等开镰。

 

每台收割机每天能收100亩左右,如果顺利,3天之内,就能全部收割归仓。

 

安徽正宏家庭农场,小麦长势比预期更好。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喷药次数比往年多,没有发生病虫害,虽然上半年遇到了几次极端天气,但没造成什么影响,亩产应该能达到1200斤”,刘向前的农场里,种的全部是一种名为“荃麦725”的小麦新品种,平均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在刘向前的农场里,上一次达到1200斤,还是2017年,“收成应该会不错,年初的时候没想到今年的长势这么好,远远超过预期”。

 

疫情暴发之时,刘向前农场里的小麦正在返青前后,因为农场全是机械化作业,所以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再有一个星期左右就开始收割了,现在几乎已经没什么风险了”,刘向前告诉记者,他自己有仓库,里面储存的玉米刚刚卖掉,就等着新粮入库了。

 

从5月下旬开始,由长江流域到黄淮区域,继续往北到华北地区,包括湖北、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在内,小麦渐次进入收割阶段。夏粮的丰收,几乎已成定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夏粮收购工作已经部署,“初步预计小麦旺季收购量在700亿公斤左右,早籼稻100亿公斤左右”。

 

14亿人的口粮没问题

 

在过去数十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逐渐忽略粮食供给的问题。但实际上,用世界上9%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中国的粮食安全,始终都是国家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说,“这次疫情中,我们几乎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在封城封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问题,粮食供应的局部紧张也很快得到了控制。总体上来看,不论是生产还是供应,都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不过,从观念和认识上看,这次疫情,也再一次提醒了人们,虽然社会发展很快,但吃饭仍是头等大事,粮食不仅是一个商品,它同时具备政治、社会等多重属性。稳住了农业,就稳住了国民经济基础,这是这场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14亿人每天消耗着天文数字的粮食。数据显示,我国原粮、谷类、豆类、薯类等主粮消费,人均一年的消费量为256.7公斤,平均每天消费主粮0.7公斤左右,全国14亿人口,每天需要的主粮接近10亿公斤,也就是100万吨。

 

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我国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他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韩一军也表示,我国是世界上粮食库存最充裕的国家,“全球的粮食库存,一半多在中国,所以前一段时间国际上粮价上涨时,国内的价格、供应情况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

 

一个人口大国的远虑

 

5月27日,河北邯郸永年区华翔粮食专业合作社里,郝科向和农场的工人们打开麦田里的喷灌系统,给2000多亩小麦进行收割前的最后一次追水。

 

刘向前已经备好了收割的农机,就等小麦成熟了。受访者供图


郝科向种的不是普通的小麦,而是小麦原种,这些小麦收获后,会直接卖给种子公司,比一般的小麦价格高10%左右。相应地,田间管理也会更严格一点儿,收割前的最后几天,同样不能放松,“小麦收割前的这几天,往往是气温高、湿度小的时候,如果缺水,干热风会快速催熟小麦。但实际上只是看起来熟了,灌浆并不饱满,所以要格外注意”,他说。

 

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粮食生产中,良种普及率、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小麦达到95%以上。“当前,粮食生产面积以稳定为主,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靠技术的进步,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粮食增产,70%以上的因素是技术进步”,韩一军说。

 

郝科向种植的是一种名为“龙麦1号”的小麦,在全国,还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种植者,为农业生产提供着优质的种子。他们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种子,并把这些技术和种子不断地普及到更大的范围中。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粮食问题再无忧虑,韩一军认为,虽然当前粮食安全没有问题,但在中长期,仍有许多难关亟待解决,“首先是绿色优先的问题,在未来,不可能继续用过去那种大水大肥的方式促进生产,还是要依靠技术的进步,促进生态、绿色生产。其次,粮食种植的效益在下降,农民种粮收益低,部分地方出现撂荒现象,还需要更多的方法保障种植者的收益。其三,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粮食作物出现旱涝、病虫害的风险也更大,还要加大预防和治理力度。”

 

技术仍是增产的关键

 

机械化率、智能化程度、绿色种植技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将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经过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到今天,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已经不太现实”,韩一军说,“仅从种植面积看,能够稳定就不错了。事实上,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性,我们每年轮耕、休耕的面积就在3000万亩左右。所以,未来增产,首先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就是技术增产的形式之一”。

 

如郝科向所使用的喷灌技术,今天正不断地加速推广到更广阔的农田中。

 

河北邯郸,郝科向的农场里,正在进行小麦喷灌。受访者供图


在内蒙古通辽科左中旗,2000万亩左右的玉米种植区,正在大面积使用一种“浅埋滴灌”的水肥一体技术,当地农业技术员介绍,这种技术可以节水30%-40%左右,水肥一体的灌溉,也可以实现精准追水追肥,将水肥的效果最大化。

 

“在未来,进一步加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提升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一”,韩一军说,“今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在推进5G网络的铺设,这对农业智能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技术层面的促产之外,韩一军认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制度瓶颈,同样是未来重要的工作,“过去靠价格补贴的方式,在一定阶段是有用的,也是必须的。在长期看,它本身也会影响市场机制的运作,所以这些年除两大口粮外,其他作物价格都在逐渐市场化,对两大口粮也从过去的保底转变到现在的托底。此外,还包括自然灾害保险全覆盖等政策,都有利于粮食生产。但也要看到,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保险额度不高,还有提高的空间。再如病虫害防治方面,过去的一喷三防,在很多地方都没有了,其实这对预防病虫害非常有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公共服务。”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国仍存在大量的小农户,他们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有2.3亿小农户,他们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社会化服务来完成机械化、智能化的转型”,韩一军说,“过去20年中,粮食产量的持续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化生产,但小农户怎样实现规模化呢?通过转包、转租等土地流转是一种,社会化服务是另外一种”。

 

田里使用打谷机的老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强土地流转等制度的建设,同时也在通过加强市场化服务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步。韩一军介绍,“当前,我国大概有40%的农户耕地,通过转租转包等方式流转出去了,在未来还会更高。但同时,仍有很多农户没有流转出去,这是我们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即小农户的长期存在。而要提升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仅要继续保障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更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服务,让小农户的产能提升上来,这样,既能提高小农户的收入,也能更好地保障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韩一军表示,当前农村还有大量老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对他们来说,托管式的社会化服务尤其重要。“今年的这场疫情告诉我们,传统的互助式生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同时也不利于应对防疫这种特殊情况。所以,在未来,还要加强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当前,这方面的服务还远远不足”,他说。

 

世界贸易带来的影响

 

疫情之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中国在思考,整个世界也在思考。

 

曾多年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的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樊胜根表示,新冠疫情确实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他说,“最近有一个新的评估,新冠疫情可能造成全球增加1.3亿极度饥饿人群,而原来这个数字就有1.35亿。也就是说,未来可能会有2.65亿以上的人处于极度饥饿中”。

 

新冠疫情带来了绝对饥饿人群的增长、也带来了世界性的粮食消费问题,樊胜根说,“主粮生产方面还好,在蔬菜、肉类等方面影响很明显,比如非洲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受到运输、投入和劳力短缺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了农民有货却卖不出去、市民有需求但买不起的现象,这主要和收入的下降有关”。

 

疫情之初,曾有多个国家开始或准备限制粮食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粮食带来的危机感,后经国际社会多方努力,一些国家才逐渐放弃粮食出口限制。樊胜根是最早呼吁国际社会取消粮食贸易限制的,他说,“我们一开始就在呼吁,不能通过限制出口来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G20后来也多次呼吁在疫情下一定要保持贸易的畅通。这些呼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很多国家很快就取消了贸易限制”。

 

事实上,即便取消了贸易限制,疫情本身造成的影响和限制仍然存在,樊胜根介绍说,“比如美国、巴西等主要的大豆产区,港口、运输路线等受到疫情影响,就可能影响国际市场,乃至影响中国。还有肉类,因为新冠疫情,美国很多屠宰场关闭了,美国国内超市肉价飞速上涨,而且未必能买到,这同样有可能影响国际市场乃至中国。所以在今天,必须关注突发事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中国能为世界做什么

 

世界粮食安全影响着中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样影响着世界。

 

樊胜根说,“世界粮食不安全,中国要么高价进口、要么找不到粮源,反过来,中国解决粮食安全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

 

在过去,中国一直都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樊胜根表示,从贸易量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此外,中国在农业技术支援、农业产业投资等方面,也都有很多建树,如对非洲的合作。

 

中国援布隆迪杂交水稻示范田。受访者供图


“中非贸易量这些年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出口的量都很大”,樊胜根说,“同时,我国在非洲建设了很多农业示范中心和合作项目,中国的技术帮助,对非洲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此外还有投资,不仅在非洲,在南亚、拉丁美洲等都有,中国在海外的农业投资占全球海外农业投资的7%-8%,这对当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力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调整了国内农业生产的节奏,农产品,食品涨价的现象几乎没有出现。樊胜根认为,中国在这场疫情中的应对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良好的借鉴。

 

“在疫情发生后,我们很快就调整了策略,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比如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产品运输,保障农资运输。通过互联网协调产业链正常运转。实施多种方案,保障弱势群体的收入、生活等”,樊胜根说,“这些都可以分享给世界各国,为他们应对疫情提供借鉴,同时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提供经验”。

 

疫情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机会,樊胜根表示,“这场疫情,也让我们发现了我国过去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一些不足。以前我们对外合作,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粮食贸易等方面,现在是否可以考虑在帮助当地产业链恢复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首先我们有自身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其次,我们还有应对疫情的经验,其三,我们在海外的许多投资、项目,本身就处在当地的农业产业链条中,可以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在疫情发生后的对外援助中,我们当前主要集中在资金、医疗援助等方面,也可以考虑加大粮食供给方面的援助,这对我们提升国际影响力、积极帮助世界保障粮食安全也有重大意义”。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危卓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脱贫攻坚倒计时—大国三农

相关推荐
稳经济之粮食安全|胡冰川:不必过度焦虑粮食安全
财经
“农民导师”频登高校讲台 新型职业农民用知识改变乡村
时事
农民回到土地,疫情下吉林春耕进行时
时事
两部委:没有发生疫情地区严禁以防疫为由不让农民下地
第一看点
年内首次降准在即,易纲:将继续运用多种工具加大对实体的支持
财经
农业农村部:因层层加码致“菜篮子”供应严重受阻的依法追究责任
时事
新闻8点见丨拯救老屋:留住内心深处的故乡,唤起记忆中的乡情
时事
全国本土疫情逐渐企稳 地区之间交叉输入仍影响明显
时事
曾梦想成为小说家的马克龙
国际
疫情挑战下,如何抓好抓牢"米袋子""菜篮子"?
第一看点
热门评论
182****2005
7天前
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景像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