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挑没人去的海岛探索 休渔期里“渔小仙”专心赶海
新京报 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2020-04-30 21:09
这两天是退大潮的时间,一般我们都会去人迹罕至的海岛,这样收获更多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对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5月意味着海上作业的暂停期。从5月1日这天开始,全国多数海域进入休渔期,渔民和海里的鱼都将迎来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家住广东珠海的渔民雷芳在休渔期前的一天仍在忙碌,据她介绍,一到5月之后,自己的工作将主要以赶海为主,即在潮退后到海岛捡拾海产品。比起本名,雷芳在网上更多时候以“小渔”自称,她和丈夫运营着视频账号“渔小仙”,主要分享渔民生活的日常以及讲解海产品知识,拥有超过300万粉丝。在她看来,出海作业并非每次都能满载而归,除了经验也要看运气。至于赶海,则要等专门的时间和人少的地点,由于对地形熟悉,她总会去挑那些人迹罕至的海岛,一是收获多,二是网友们也看着高兴。

 

出海捕捞时捕捉到的大石斑鱼。受访者供图


出海的收获还是靠运气

 

凌晨4点30分,天还未亮,雷芳和父母早早起床开始准备早饭。1个小时后,一家人赶往码头。在确认了当天的风向和海水流向后,乘船前往选定的捕捞水域,下好渔网、网笼后启程返回。抵达码头时已经是中午。这样的出海工作,在除去休渔期外的时间里,雷芳每天都会经历一次。

 

雷芳家住广东珠海。在生活中,和多数渔民一样与大海打着交道。但在网络上,更多的人则是以“渔小仙”的名字了解到她。除了渔民这一身份,她还是一位拥有着超过300万粉丝的视频内容创作者。雷芳告诉记者,虽然自己长在海边,但其实在小时候,自己并没有接触过海。

 

小学五年级时,原本住在湖南的雷芳跟着父母搬到了广东珠海。据她回忆,当时是因为家中条件不好,看到临近的不少村民都选择广东务工,一家人也动了搬家的想法。到了珠海后,雷芳的父母便跟着渔船出海,技术熟练后又自己买了渔船。靠大海吃饭这条路算得上误打误撞而来。

 

“到广东这边,他们开始做一些出海捕鱼的工作,熟了之后慢慢也会带着我一起去,我也是自然而然地熟悉了海边”。

 

记者注意到,在近期雷芳上传的一条视频中,提到一趟出海最终“放走的比收获的要多”。一网上来,虽然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海洋生物,但不少都因为个头太小而被放生。在她看来,这样无收获的情况对出海来说其实算常见。

 

“最多的时候是一天的收获能卖到5000,有时低一些,平均下来一天能卖1000块钱就已经很开心了,扣除油费成本,渔网的修补成本,大概就是几百块钱。”除了珠海,雷芳一家人也会到位于广东省台山市的川岛镇附近出海。

 

赶海专挑初一和十五

 

虽然是春季5月,但位于我国南部的广东省已进入炎热期。对从事海上工作的渔民来说,这样的天气并不受欢迎。雷芳更喜欢冬天出海。因为气温更舒服,出海的时间也能相对靠后。“平时一般都要早上4点30分起床,等到5点左右就要从码头出发,中午12点前就要返回,因为气温比较高,不光是人受不了,捕捞上来的鱼虾也容易死,卖不了好价钱。如果是冬天出海,时间就不会那么紧张。”

 

除了出海,雷芳另一个身份是赶海人。对所有渔民来说,这两个身份并不割裂。据雷芳介绍,出海与赶海是两项不同的工作。前者指的是乘船出海进行捕捞工作,后者则是指在海滩、礁石等地捡拾螃蟹、蛤蜊等海洋生物。一个是日常重复作业,另一个则对时间要求更高。

 

等到海水退潮,原本被盖住的沙滩、礁石得以露出,不少海中生物则被留在了这里。赶海工作讲究时间,虽然每天海水都会经历涨潮、退潮,但幅度并不算大。真想在赶海中丰收一次,并不算容易。

 

“赶海就是要等退潮退得很干的时候,大约就在每个月的初一跟十五,这两天是退大潮的时间,沙滩、礁石上都会留下像螃蟹、蛤蜊、海螺这些海洋生物,我们都可以徒手抓到,一般我们都会去人迹罕至的海岛,这样收获更多”。

 

渔小仙在捡拾血珊瑚。受访者供图


从事视频创作两年,雷芳感觉相比出海,网友更感兴趣的是赶海。不光是看得人多,也会有不少留言表示希望能找雷芳带着一起赶次海。

 

去年,雷芳也曾带着部分网友体验赶海。8至10人一批,前后组织了两次。最远的一位还是从辽宁赶来。坐渔船抵达海岛,体验赶海的工作,

 

完成第一条视频花了整两天

 

如今,在更多的时间里雷芳称自己为小渔。作为视频中最主要的人物,雷芳可以说是渔小仙三个字的代表。至于这段经历的开始,则是由雷芳的老公发起。

 

2018年3月,雷芳出境,丈夫拍摄并剪辑完成的视频成为账号渔小仙的处女作。截至2020年5月1日,该账号在西瓜视频平台拥有385万的粉丝量。在同类型的视频创作者中,这个数字算得上名列前茅。

 

第一次出镜时,雷芳还是一个普通的公司文员。大多数时间里,往返于工作与生活,偶尔有空了跟着父母出海、赶海。偶然的一天,丈夫跟她提起了拍摄视频的想法,将出海经验丰富的父母作为视频的主角。

 

“他平时喜欢上网,经常看到有人拍一些乡村里的生活记录,有种地的、有种果树的,但很少看到有关于出海捕鱼这样题材的内容,就问我能不能把爸爸他们出海的那些生活拍出来,分享给大家。”

 

而雷芳的想法则是,拍这些东西会有人看吗?第一次被提及的视频创作热情就在两个人的不确定、不会拍等“借口”下不了了之。直到3个月之后,这件事才再次被提起。

 

第一支视频的内容是关于海岛渔民生活的记录。在4分14秒的时长里,雷芳从准备食物、到出海捕鱼,再到讲解鱼类品种,对她而言太平常不过的事最终收获了15万点击量。

 

雷芳记得,第一支视频从拍摄到制作花了两天多的时间,也因为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话,拍摄也重来了几次,“第一次拍,第一次剪辑,最后做好了但是不知道上传,还是现学现搜索的,大概第二天在登录时就发现有将近4万人看,就觉得很不可思议”。

 

2018年年底,雷芳辞去了工作,跟着父母的脚步开始日常出海、赶海的生活,与之伴随的还有视频创作者的身份。

 

拍视频两年依然不太自信

 

那进入禁渔期前的半个月里,雷芳的工作明显多了起来。由于休渔季渔民无法出海,除了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货”,还要准备一些素材之后使用。届时,出海的视频会减少,内容将以赶海和渔民生活为主。

 

在雷芳看来,无论是赶海还是出海都是非常平常的工作,也并不觉得好玩、有趣。但在网络的另一头,不断增长的播放量与网友留言却在时刻告诉她,大家愿意看、喜欢看。

 

在多数时间里,雷芳并不觉得自己是个自信的人,觉得自己不算漂亮,讲话也有些不清楚,最早面对镜头时还会紧张。她记得,2018年年底时,自己的视频账号曾停止更新了一段时间,原因是在评论中看到一些负面评价。

 

“因为我还是觉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没有想过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拍视频也是想能补贴生活,然后把一些海鲜知识和海上的生活分享给大家,就这么简单而已。后来也是粉丝留言鼓励,现在对一些不好的评价我也会很耐心回复”。

 

在雷芳看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网友,自己也会收获相应的反馈,通过视频交流,自己也认识了不少好朋友。对于粉丝量这么多的原因,她也只是觉得出海的渔民男性比较多,自己算“稀缺”,才被大家喜欢。而在视频下方的留言中,质朴、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评价或许是渔小仙受欢迎的最大原因。

 

打鱼生活其实艰苦而孤单,通过拍摄收获一些朋友与肯定,慢慢也成了两人坚持更新的支撑。“可能刚开始网友来看是觉得好奇,想看看出海、赶海是什么样子,后来会给我留言问一些海产品的事。我也希望可以通过分享出海、赶海的视频,让大家能了解更多的海鲜知识,也把我的一些生活分享给他们,跟他们交个朋友。”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

相关专题

乡村手艺 小众农人——五一劳动节特别报道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