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这边吃那边看”:小学生错峰吃饭不在形式在效果
新京报 编辑 井彩霞
2020-04-12 14:13
常态化疫情防控,并不是一味地“越严越好”,更不是形式主义的“为严而严”,而是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片来自微博


近日,一段“小学生错峰吃饭”的视频火了。视频中,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一个吃饭,一个戴着口罩坐在一边看着。网友纷纷调侃“这画面太残忍”。

 

一半学生开心吃饭,另一半学生则在一旁端坐,看着“流口水”……这样的“小学生错峰吃饭”场面,着实滑稽。

 

从疫情防控角度看,如此这般的“错峰吃饭”,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防控作用——尽管吃饭“错峰”,但所有的学生事实上仍处于一种密切接触的聚集状态,并没有因“错峰”而拉开相应的社交距离。

 

而相关学校之所以要采取诸如“错峰吃饭”这样的措施,根本目的和初衷,无疑是实现“避免密切接触”、“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的疫情防控要求。但实际效果显然南辕北辙。

 

尽管针对“小学生错峰吃饭”,涉事方已给出了解释——“因为降温,那一半临时取消了户外活动,回教室等待”,但这样的解释,恐怕仍难以证明“错峰吃饭”的合理性。

 

一方面,虽然遇到临时天气情况,学校方面完全可以将另一半学生安排到其他地方,而不是跟吃饭的学生坐在一起。

 

另一方面,即便是正常的“错峰”,事实上仍很难真正完全做到确保学生在学校期间“避免密切接触”。

 

相比吃饭,在上课上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密切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显然更长、更多,单凭一个简单孤立的“错峰吃饭”,势必很难全面充分实现“错峰”的防疫初衷,甚至难免沦为一种流于表面、缺乏实效的“错峰形式主义”。

 

所以,如果疫情防控仅仅局限于“错峰吃饭”这一项,而在其他方面没有采取更有效的防控措施,“错峰吃饭”的价值可能微乎其微。更何况“这边吃那边看”式的“错峰吃饭”就更没有任何效果了。

 

诚如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的,要“及时采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防控措施”,这也就是说,新形势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其实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的“为严而严”,而是要确保相关防控措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产生实际效果为目的。

 

有鉴于此,像“小学生错峰吃饭”这类看似严格,事实上并无实质意义的做法,应该得到及时矫正。其他地方也宜以此为鉴。


□张贵峰(媒体人)


编辑:井彩霞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翟永军


相关推荐
子规夜半犹啼血:追念傅国涌先生
新京号
彭凯平×萨尔曼·可汗:你准备好把孩子交给AI了吗?
新京号
《堂吉诃德》:我们听从的是桑丘,但我们敬佩的却是堂吉诃德
文化
“这个女的竟然会踢球”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0月14-20日文艺资讯丨民族歌剧《白毛女》开演
娱乐
热门评论
木公8287
7天前
班里学生多的是无法错开上课的。如果有疫情,任何形式的线下开学都是没用的。唯有晚开学到疫情稳定到安全程度。
红薯甜甜
7天前
学生小班制教学就相对好多了,所以重视教育,多建学校,多配备教师,这样,教师也能减轻一点负担,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一间教室里六十名学生,拥挤不堪。怎么能达到安全距离?学校操场就那么大,想要达到安全距离,难。
莫名一笑十年少
7天前
就不应该这么早开学!晚点开学怎么了!只要人还在什么时候都能学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