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疫情后,戏剧人最想做什么?丨世界戏剧日特别策划
新京报 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2020-03-27 15:51
蓝天野在筹备新戏,冯远征重拾了做饭、理发这些技能,梁丹妮则痛心因为疫情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年轻一辈的戏剧人中,闫楠表示全面复工后,最想看到观众坐满剧场,丁一滕则接到了老师尤金尼奥·巴尔巴的电话,嘱咐青年戏剧人不要失去信心……

每年的3月27日,全世界戏剧人都在共同庆祝“世界戏剧日”,但在今年,这个节日过得有点特别,戏剧人从未有这么长时间没有再走进剧场,也从未有如此长时间见不到观众,“暂停键”让戏剧人心生想念和期待。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里,戏剧人们都在干什么?戏剧日这天新京报邀请戏剧人们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做所想,虽然工作中止,但思考仍持续,他们也已经为重回剧场做好了准备。

 

戏剧人,节日快乐。

 

同题问答

 

1、疫情发生后有做过哪些之前没尝试过的事?

2、疫情对你的工作有哪些具体影响?

3、为复工做了哪些准备?

4、剧场如果可以全面复工,继续演出之后你最想干什么?

5、疫情之后,你的创作会有什么变化?

 

注:排序不分先后,部分戏剧人只选择回答相关题目。

 

蓝天野 (表演艺术家)

 


1、 疫情发生,我能做的就是不添乱!坚持不外出,不接触,做得还算到位。待在家里也做了点事,通过图文对防控疫情表达了自已的感受,有的视频被罝放在公交车上。

 

2、 我正在筹备新戏,请人在写剧本,现在不能见面讨论剧本,好在还不是列入日程的戏,不急,影响不算大。

 

3、 剧院今年演出计划中,有我导演的一个戏,还有一个我参演的戏,都在下半年。如果八月之前疫情好转,能开始排戏就没影响,现在难预料。

 

4、 剧院能恢复排练和演出,就是要准备上述我要导和演的戏,能再和观众见面,大家都高兴!

 

5、 我最主要是和剧作家谈新剧本,这是准备明年演的戏!如果八月份能恢复排练演出,我今年的两个戏就不会改变,也希望今年把新剧本定稿。

 

万方(剧作家 )

 

 

2、疫情带来的不安、恐慌、无力感都对写作有影响,但反过来也迫使我正视许多以往所难以看到的问题,对身处的世界和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5、变化肯定会有,但不在于一时一事,而是一种咀嚼、反刍、吸收的过程,结果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慢慢显现。


冯远征(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导演、演员)

 

1、首先是尝试了网上开会。之前我们演员队在支部管理方面就一直想尝试,这次实现了。在疫情发生后我们开了两次支委会,一次支部会,党员都能在线上参加,这是新的尝试。同时,我们还给演员学员班开了网课,让濮存昕老师做讲座,对学员们来说,让大家又有了见面的感觉。此外,我们在尝试线上的青年演员剧本朗读,大家报名特别踊跃,通过线上排练,我们现在有同时三个剧组在进行工作。

 

2、对演出有影响,我本来正在演出的《全家福》中断了,对我们剧院后面的演出也有一定影响。我个人外出的工作,比如给学生上课的工作停滞了。

 

3、主要是在家看剧本。我以前演过的戏,后面要再演的戏,都会再看看剧本,比如《知己》。还有目前也在看新的剧本,有两位作家写的新剧目我也正在看。

 

4、我最想走进剧场,走到舞台上去演出。目前《全家福》不能演了,之后如果有我的戏,希望能够继续演。如果没有安排,我就最想去学员班给大家上课、做训练。还有最想做的事是见到大家,见到演员和人艺所有的工作人员。

 

5、肯定有变化,这段时间在家让我更有规律地生活,重拾了做饭、理发这些技能,更有了时间去思考。这会让我以后的创作静下来、放慢脚步,不会再急着做很多事情,更从容地去创作。接下来希望工作能回归正常,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事。


梁丹妮 (北京人艺演员)

 

1、这段时间因为疫情我录制了北京电视台、剧院、诗协等组织的视频朗诵还有其他形式的抗疫节目,以至于家里的一面墙都成了固定的录影背景,希望我们能通过声音和视频尽一份心。还有就是疫情让我们回归家庭生活,这么多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远征都没一起在家待这么久,在家做饭吃饭。远征在家里还给我理发、做鞋,以前没有这些时间,这些都是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些尝试。

 

这段时间经历最大的事情是母亲在广州去世了,因为是疫情期间,我从北京去广州会有很多困难,所以没能回去见老人最后一面,对亲人来说是很心痛的。

 

2、肯定是演出,因为疫情期间正值我们《全家福》的演出。这个戏历经十五年经久不衰,每次演出都特别受欢迎,我也塑造这个人物15年了。但这次演出正好经历了疫情前后时间,从看见台下一片口罩到后来停演,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们再也没有进入到剧院的后台。

 

3、首先是锻炼自己的体能,我每天要在家练功,还会把之前演出过的剧本再看看,会和远征一起把戏当中的处理重新研究。同时会参考好多国外的片子,通过看别人的表演也能对自己有帮助。最近远征在网上给学员授课,我会去听,结束后也跟一些年轻演员交流,这些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还在准备写书,一点一点去写,在家还会学学写字,丰富自己,因为演员的修养是无止境的。

 

4、参加剧院的排练和演出,把下半年的演出都演好,这是我最期待的、最想做的事。

 

5、我会重新梳理自己的角色去不断提高。因为热爱舞台热爱事业,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演好每场演出,全力以赴,让自己饰演的不管是大的角色还是小的角色都绽放光彩。经过疫情,我总觉得人的一辈子很不容易,有健康的身体,有相爱的人,有喜欢的事业,是非常幸福的,要珍惜。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

 


1、首次尝试翻译与卡夫卡齐名的捷克大作家恰佩克的剧作《白色大瘟疫》,感佩这位捷克作家深刻的洞察力与人道精神。 

    

2、原定3月下旬赴京投入由马丁·麦克多纳编剧,我担任译剧和文学顾问的鼓楼西剧场2020年度大戏《断手斯城》排练,以及由纳斯·卢戈斯编剧,我担任译剧和文学顾问的《玩偶之家-下集》排练,由于疫情,均已推迟。

 

3、复工后,首先推动以上两部制作的舞台首演,同时还有马丁·麦克多纳的《黑猫托米》(《伊尼西莫岛的中尉》)、马勃的《亲密》和哈罗尔的《黑鸟》都将推动制作,我已完成的译作,麦克多纳《伊尼西曼岛的瘸子》今年底也计划在北京首演。

 

4、计划早日完成汤姆·斯托帕的《乌托邦彼岸》三部曲2007版的译作。作者委托我翻译的这部约9个小时的史诗剧被拖延了两年,作者一直期望它能早日呈现于中国舞台。

 

5、翻译戏剧对中国戏剧的现代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借用一句格言:理论是灰色的,而舞台剧作长青!这些年所追求的西方当代经典文本在中国舞台上的呈现,正在各个剧场成长、成熟。英国当代名剧译作是我下个阶段的重点,将要出版麦克多纳戏剧集上下两册(10部剧作)、卡瑞尔·邱吉尔戏剧集、哈罗尔戏剧集、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下)以及美国的马梅特戏剧选等,希望这些作品能为中国戏剧舞台的现代精神增光添彩。


唐烨 (北京人艺导演)

 


1、疫情发生后,我在网络上用线上的方式关注和参与的活动更多了,比如积极参加一些线上的抗击疫情的活动,通过这些文艺形式给别人以鼓励,表达我们的心情。

 

2、最大的影响是本来我们大年初四就会排练,春节之后演出,但疫情使得我们的剧场不能对外开放,我们的排练演出受到了影响,大家心里有一些忐忑和不安,都在盼着能够演出。

 

3、我最近有时间沉淀下来去看平时没来得及看完的书,同时在做一些长篇小说改编的工作。时间就这样静下来,像按了暂停一样,让我再去回炉。

 

4、本来在疫情期间,想创作一些相关题材的作品,但是由于大家不能聚在一起所以有很多不便。复工后,我最希望和“抗疫”一线的人员,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医护人员,能够有近距离的交流。创作疫情的作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知道我们现代人面对这样的困难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对我们以后塑造人物,创作作品,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生活积累和人物积累。

 

5、疫情本身让我们重新去思考人生价值。让我们对很多事情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反思。我们的舞台创作、文艺创作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表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这对我今后的创作会产生影响。我希望今后创作中能够更走心,人物能够更具代表性,我们作品中反映的人和事能更直击观众心灵。

 

岳秀清(北京人艺演员)


1、居家隔离,长时间在家里不出门,这是之前没有过的。


2、我们原定的演出没有了,演员培训班的原定教学计划也受到影响。


3、因为我是人艺学员班的班主任,所以有一些教学任务现在是通过网络跟学员们进行教学和交流。


4、最想的肯定是演出,还有就是跟学员们见面。


5、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好创作,我们做演员的,永远都是要用心塑造好每一个角色。

 

吴刚 (北京人艺演员)


1、居家隔离,很多原来外出做的事情需要改在家里做。


2、原来计划的拍戏停止了,舞台上的演出也会受到影响。


3、在家看看书,也看了很多剧本,为之后塑造人物提前做积累和准备。


4、最想去演戏,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话剧,都想去塑造人物。


5、可能不是明显的变化,但是经过沉淀,时间和经历都会让我们的创作更丰富。



龚丽君(北京人艺演员)


1、第一次尝试学着做糕点,现在已经有模有样了。

 

2、我们剧院所有的排练演出全部取消了,我给学员班的学员们上课也改在网上了。

 

3、想着接下来有我的演出,现在就在看之前的录像、读剧本,为演出做准备。

 

4、我最想的就是好好珍惜演出的机会。

 

5、疫情结束后,在短时间内可能时间会比较紧,我要干的工作比较多,在创作上多努力吧。

 

 

关渤(国家大剧院演员队队长 )

 

 

1、刷一整天的新闻,信息焦虑。云上课。像贼一样去饭馆,结果不开门。

 

2、正常创作演出中断、取消,上班、上课方式变化了。

 

3、还在具体创作中纠结。敏感接收生活的积累,储备创作素材。简单说就是养着。

 

4、给每个人鞠一躬,顺便消毒。

  

5、对反智更加厌恶。


周黎明 (文化评论、影评剧评人,乌镇戏剧节评委)

 

 

1、突发的两个月宅居,让我有机会集中观看了100多部英美舞台剧的视频;有时一天看五部,赶上了乌镇戏剧节的节奏。这些都是我积攒多年的存货,算是给自己充电和犒赏吧。有时觉得回到了读研的时代,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碰上充足的时间。


2、需要面对面的工作都得暂停,但也尝试了一下远程录制节目。


3、一直在关注自己的领域,包括电影、戏剧和旅游文化。唯一没有做的,是纯粹的写作。按理说,隔离期间是写作的好时机,但我光有灵感,却完全没有写的冲动。很奇怪。


4、首先是走进剧场看戏。剧场体验是影像无法取代的。我很好奇疫情结束后的第一部戏会是什么,我觉得选一部闻所未闻的作品会更加有趣。

 

5、我可能会更加注重体验的重要性。影像、剧场、主题公园的项目等等,各有其特色,有时也会有重叠与融合,但如果把最适合各自体验的特色做到极致,或者尝试一些从未想到的嫁接,一定会产生亮点。


王可然(央华戏剧首席制作人)

 

 

1、a.想过放弃戏剧。因为感到戏剧在决绝的生活出现时,无力,无能和无奈。


b.只能坚守,至少戏剧可以是传播教育的一门工艺,这是个文明在人群中断裂的时代,我们必须放弃自己,才有机会去往不同的人群,传递明智的方法。

 

2、a.取消了几十场演出。


b.6月原本《新原野》受邀去演员之春戏剧节,现在应该不能成行。


c.今年和保利合作的世界戏剧演出季深受影响,可能要取消大部分作品。


d.年底的一部大戏的创作原本是在法国人民剧院进行,现在很危险………总之影响很广。

 

3、调整计划,考虑和当下有关的新剧本……准备大批口罩。

 

4、观察观众,关注他们在疫情之后的剧场感受。

 

5、更加执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创作初心……关注人,爱人!坚守真!


史航 (编剧、策划人、评论人、乌镇戏剧节评委)

 

 

1、很多以前买了却从来不会去读的书,现在都开卷去读了。包括很多一直想重读的书,也终于可以二刷三刷了,以前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次疫情两个月我在长春老家没有下过楼,没有出过门儿,一直在阁楼上读书。也算是一种愚公移山,有厚有薄平均起来差不多一天一本。

 

2、我是做编剧,做策划人的,工作上的事儿我觉得都能自己把握,影响不大。毕竟所有人都受到影响。具体说来,我也是一个影评人,因为新片无法上映,我的影评节目电影频道《鹦鹉话外音》就停了。另外,我比较在乎的是每个月一次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举办的公益朗读会,2月、3月就都停了只能顺延。本来非常想在闰月2月29日这天,也是个周六开始新的一次朗读,四年一次非常有纪念意义。那只能希望等下一个四年的2月29日,这个朗读会还存在吧。

 

3、阅读和疯狂地看日剧就是为复工做准备,我想要继续操办朗读会,那现在这些可能就是未来朗读分享的内容。

 

4、剧场如果全面复工,我还会跟以前一样去好好看戏。

 

5、确实多了一些思考,以前更多的时候像赶集一样,觉得市场最近缺什么赶紧弄,现在有一个眺望远方、眺望地平线之后的思考吧。到底自己这辈子想写的是什么?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只有不能相聚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相聚意味着什么。以往对剧场若有不知珍惜之处,以后应该不会了。


傅迦 (北京人艺演员)

 

1、疫情发生后,我们剧院演员队要求大家停工不停练,所以我们就首次尝试在网上进行线上的剧本朗读。

 

2、无论是剧院的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停了,我今年上半年剧院的两个话剧都受到了影响。

 

3、复工要看接下来的安排,但是作为演员我们始终都在做准备,这些功夫不能停,比如练台词、练形体。我在家每天都要压腿、练功,时刻保持自己的状态。

 

4、我最想去看戏,看剧院的戏还有外面剧团的演出,我以前就最爱看戏。接下来有可能没有我的演出,所以我会继续出现在剧场,去享受看戏。

 

5、创作还会是投入、认真,更加积极,因为我对这个事业始终热爱。

 

 

林熙越 (导演、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执行艺术总监)

  

 

2、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由于疫情的原因停办一届。

 

3、一部新戏的创作正在进行中。

 

4、 复排和修改《白蛇》。


满顶 (中间剧场艺术总监)

 

 

1、做直播,和我们的观众做线上交流,深感网络主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很难。

 

2、除了停摆歇业之外,今年的节目计划就全部打乱了,要重新调整。

 

3、心理准备,缓解焦虑最为重要。

 

4、问问每一位观众在疫情期间都做了啥。

   

5、我主要做制作和节目规划,疫情之后的一段时间,有些原来计划的作品就不适合此刻的语境了,得换得改。


丁一滕 (戏剧导演、演员)

 


 

1、应媒体朋友的邀请在家直播了几次,感觉还是挺新鲜的,但是隔着镜头还是紧张,没有在舞台上自如,更喜欢面对面交流吧。

 

2、主要是4月初在北京要开的导演表演工作坊延后了,4月底在如论讲堂演出的最新作品《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也取消掉了。本来在丹麦欧丁剧团的一些工作安排随着疫情在欧洲暴发,也都延后了。

 

3、 还是重拾信心吧,很多东西是看不到的,比如心里的东西。现在应该说是疫情在欧洲发酵的时候,我的一些国外戏剧人朋友有心态崩了的,由于没法工作交不起房租的,也有考虑转行的,所以我经常通过网络跟他们交流交流,互相鼓鼓劲儿。昨天很感动,接到尤金尼奥·巴尔巴导演的一通电话,主旨还是让我们青年戏剧人不要失去信心。然后就是丰富一些导演构思,给未来的创作做一些计划。

 

4、 很想念我的戏剧团队,会更珍惜跟他们一起在剧场工作的时光,原来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会觉得能在一起就是缘分,弥足珍贵。我打算先请他们吃一顿铜锅涮肉!

 

5、虽然不会刻意创作关于“疫情”的作品,但我觉得作品中会多几分眷注内心和平心静气。大家都说艺术圈浮躁,现在被迫的停下来让你把一件事儿或一个构思多思考几遍,对我们创作者来说其实是好事儿,所以我预计疫情结束之后会出一些原创的好作品。

 

黄盈 (国家一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

 

 

1、每天吃一片维生素。尝试以海德格尔为坐标,向前向后梳理西方哲学发展脉络;同时重读汉武之前的诸子经典,企图窥探一点点跨时空关联。

 

2、热爱戏剧的人都热爱面对面的交流,现在不得不暂停。以诺兰为代表的电影从业者都在强调影院空间对于人类群体社交生活的意义,尽管影片本身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数字拷贝。


很多司空见惯与理所应当,在疫情期间,给了人类一个“陌生化”的机会,开始是中国,现在是全世界。

 

有一种曾经理所应当的小事就是——吃饭。我们仿佛太习惯于随心所欲地填饱肚子,甚至为吃什么而纠结。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才发现这种酒足饭饱的奢侈,来之不易。进出口工作人员、菜农、运输员、超市员工、快递小哥这样的普通人坚守岗位,才提供给了大家居家防疫时最根本的生存保障。

 

吃饭,本不是一件小事。我通过电话与网络,开始采访长辈们,伴随自己的童年记忆,去发现那些轻易忘却或者根本没体验过的,关于吃饭的点点滴滴。

 

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会是疫情过后,我创作的一部新戏的出发点。


还有不少小事,需要时间去陈酿。

 

3、这两个月,黄盈工作室一直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创作策划会。尽管效率比见面会议低,但我们大量增加开会次数,实现勤能补拙,希望可以厚积薄发。

 

 4、希望在排练场拥抱老伙计,在剧场感受观众的呼吸。《打开一九九〇》3月的演出计划取消了,希望6月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演出能够如期,这样就能快速实现愿望。

  

5、相信不只是我,是全世界的创作者都会自发或不自觉地产生变化。某种意义上,我是个笨人,世俗生活经常慢半拍……但这对于创作也许是个好事,细嚼慢咽品出的滋味,就算简单也不会肤浅。我愿意先给自己时间,再知道答案。

 

李国杰(戏剧制作人和策划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演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开微信公众号“戴口罩的猪”,在朋友圈预售父母种植的烟台大樱桃。

 

2、原定的邀请日本艺术家来中国演出,只能暂缓。春节前已经开始排练的一部戏,暂时停止排练。

 

3、已经将原来的工作计划梳理了一遍又一遍,一旦复工,可以立刻投入工作。

 

4、去剧场看戏。


缪歌 (戏剧导演、演员)

 

 

1、下载了抖音。


2、疫情打乱了已经安排好的演出计划,从按部就班到全部停止,没有一点点防备,它就这样出现。


3、因为暂时还无法预计开始演出的时间,正在洽谈的工作也暂时搁置,所以就利用这段时间多找些剧本来看,网上又有了很多戏剧影像可以欣赏,尽可能多的武装自己吧。


4、好好排戏,努力挣钱,让自己安心,家人放心。


5、通过这次疫情,我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主题,要更关注人,关注身边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爱,虚头巴脑的没意思。


闫楠 (戏剧导演、演员)

 

 

1、 把对家人的爱说出来。

 

2、 工作计划都被推迟和打乱了。

 

3、 尽力保持好的心态和身体吧。

 

4、 最想看到观众坐满剧场。

 

5、 会更好。


宫哲(戏剧演员)

 

 

1、目前没有,和往常一样。


2、在等待复。


3、做功课,锻炼身体。


4、把观众席所有的椅子都坐一遍。


5、希望可以拍一些让大家看了疗愈的作品。


韩清 (北京人艺导演、演员)

 

1、这段时间我正好不在北京,除了给家人做一些防疫知识的普及,自己也在家里不出门。跟朋友一起捐了几台呼吸机给武汉的医院。我们先是联系了医院,得知他们最急需的是呼吸机,就和朋友一起找了厂家,买了呼吸机运到医院。

 

2、我们的演出取消了,本来做好的排练和演出的安排都改变了,我原来根据工作时间定好了回北京的机票也因此取消了。

 

3、首先在心理上是时刻准备着,等剧院需要,第一时间回去,做好隔离后投入工作。同时演员队每天给我们发文章,我都在学习,自己也看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做好记录,希望这些积累对以后的创作有帮助。参加了剧本朗读的线上排练,每天用视频的方式跟同事们排练,朗读剧本,分析人物,每天都在投入地工作。

 

4、现在每天都在盼着有通知来让我们复工,我很想念舞台,很想念演出。复工后,我会像原来认真地对待排练和演出,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5、这场疫情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个放大镜,它让一些人的生活天翻地覆,也又让另一些人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旁观着。对我们来说,也会因为灾难去思考:未来的生活应该怎么办?我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无常是常,要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吗?这种思考对我们的创作有帮助,我们会更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会把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思考沉淀下来,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

 

刘智扬 (北京人艺演员)

 

1、线上朗读剧本是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此次人艺组织的青年演员剧本朗读活动,我读的是《天之骄子》中的曹植,这个人物的台词量大而且半文半白,唐烨导演每天来给我们排,对我的台词有很大的帮助。

 

2、原本大年初三就要排演话剧《古玩》,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

 

3、我每天都在家健健身,提高免疫力。也看看书看看电影,给自己充电。

 

4、我最想演一场话剧,然后回后台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

 

5、疫情期间我看到了更多的大爱与奉献,见识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所以在疫情之后我的创作中一定会受到这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努力地去创作好自己的每一部作品。

 

闫锐 (北京人艺导演、演员)

 

1、一个是在网上给我们人艺的学员班授课,通过网络,我们的教学没有中断,这是一次尝试。

 

2、疫情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在舞台上的演出停滞了。

 

3、这段时间就是修心和充电。在家里研习创作文本,也为了以后的戏做些前期工作。

 

4、我最想在台上演出和坐在台下看戏,能够去感受台上台下曾经熟悉的一切,弥足珍贵。

 

5、我会把这些日子的经历和所感受到的美和爱、丑及恶,都浸润在今后的戏剧生命里。

 

杨佳音 (北京人艺导演、演员)

 

1、在疫情当中通过网络连线的形式给人艺学员班授课。在线上带领大家进行剧本朗读活动。这种新的形式是之前没有过的。


2、剧场艺术是群体性的,这对我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是有一个广泛的影响。

 

3、我随时在为复工复演做准备,居家期间增强学习增加思考,这两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一些拓展,还有对自己专业的更多逆向思考,反复推敲。

 

4、在停工的几个月当中我积攒下来很多心得和体会,等到剧场复工复演之后,最希望的是能够通过我们的艺术作品把这些心情、所思所想和在疫情当中记录的点点滴滴呈现出来。

 

5、可能不会有太多变化,我仍然希望并且会努力去塑造平凡人物的伟大。

 

李熟了(戏剧导演 )

 


 

1、疫情把我的生活简化成了两件事:阅读、写作。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此持续性的、高密度的、每天单纯只去阅读和写作,确实是此前没有过的。

 

2、春节前后正是傩戏在民间的传统演出时间,本来安排了考察湖北、江西两省的四种傩戏,自然都只能取消。4月原计划去考察广岛、奈良等几个地方的民俗艺能祭典,也已经退了机票。对研究而言,田野调查是彻底不能做了。

 

3、很多没法做的工作不会因为不去做就能自行消失,只是都堆积到了未来。目前能做的就是好好利用时间,比平时更刻苦,提前完成一切能完成的事,这样复工时才不会陷入忙乱。

 

4、我这两年更多是研究民间演出的传统戏剧,其实已经很少进剧场了。但今年复工后,如果看见真诚的创作者推出的新作品,我想买票走进剧场去支持。当下提供给真诚创作者的创作环境并不算好,很多人都比较艰难,疫情恐怕是雪上加霜,这算是我暂时能想到的一点略尽绵力的方式吧。

 

5、我感觉我们剧团的创作是比较超前的。2018年我们排了一个戏叫《年轮怪》,剧情很重要一部分就是瘟疫来临,主角们本以为安逸无缺的生活被击碎、被迫面对寒冬,他们的生活被真实入侵了。编剧老师在里面谈到的很多问题当初还不是公共话题,但我看现在就有更多人在讨论了。这让我的创作信心越发坚定,我们会更坚决沿着之前的路走下去。


杨小乱(剧场摩天轮主编、剧评人)

 

 

1、在电脑里积压的差不多十年来的各类资料,之前一直因为工作之类的原一直没有分类整理,这次终于破天荒地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了。

 

2、原本我今年过完年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上半年已经安排了好几个项目与活动,由于疫情的原因,项目延期活动取消,我是自由职业,所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疫情到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工作了,同时也说明没有什么收入了。

 

3、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随时都能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做的最多的准备就是每天关注疫情的形式,以及各地关于线下演出活动恢复的各种信息,期待剧场的恢复。

 

4、最想做的肯定是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演出,在谢幕的时候没心没肺地使劲鼓掌叫好,走出剧场和朋友大声讨论。

   

5、我做的是戏剧自媒体以及演出相关的工作,所涉及的创作其实不多,工作方向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就个人来说,我还是很期待国内的创作者们能够根据这次疫情我们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而创作一些相关作品。退一步来说,最近这两个月来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其实也可以创作出一些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作品。


魏嘉毅 (好戏主编、剧评人)

 

1、因为剧场演出全部暂停,我们在更积极地尝试开发“表演”与很多领域的结合。比如在这一阶段内我们开展了一些线上的表演直播课程,也和直播以及视频自媒体行业有了不少交流与合作。

 

2、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作为行业媒体,当演出暂停,我们的内容素材几乎就停滞了,所以现在也属于半休息的状态,不过随着疫情的好转也在逐渐复工,最近正在策划一篇深度的产业稿,分析疫情对于整个行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影响。

 

3、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主要是调整心态。

 

4、肯定还是把原本制定的2020年计划一一完成,在前两年我们有很多的筹备,本来在2020年都会和大家见面,希望早日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吧!

 

5、我就不答啦,不是创作者。

 

孙博 (戏剧导演、演员)

 

 

1、吃早饭。和父母视频。十分关注体重、血压、血糖。参加志愿者。和宠物24小时在一起。参加云读剧。卤菜。

 

2、大部分工作停滞,没有演出和演出收入了,没有紧张的工作安排了,电话微信少了。

 

3、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参与创作新剧目的前期工作,等待复工。

 

4、在剧场门口的台阶上晒一会儿。

   

5、现在还不知道,希望灵感常来有新的更好的创意 。


胡璇艺 (青年戏剧编剧、导演)

 

1、踮起脚尖接快递员从铁门那边递过来的快递;提前想好十四天内要吃什么菜;因出门忘戴口罩而羞愧;一直一直穿睡衣。

 

2、虽然线上也可以讨论,但有些想法还是要见面才能互相激发出来。虽然枯坐书桌前也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写作分析,但有些事情是走在大街上才能想明白的。好像被迫站在一个悬崖上,稍有不慎便会堕入自溺和隔绝。

 

3、没怎么停过工,但也不算是正常工作。主要是在准备专注力。

 

4、去剧场门口看一看有多少人还会继续戴口罩。

   

5、会更迫切。


何齐 (青年编剧、导演)

 


1、吃饭的时候不再刷剧或者综艺,吃饭就是吃饭。

 

2、因为难得这么长时间滞留老家,把很多买来没时间看的书看了之后,产生非常明确的两个新剧本的创作思路。

 

3、然后又看了更多的书!

 

4、排练啊。

   

5、不再逃避针对当下的创作。


刘添祺 (青年编剧、导演、演员)



1、认真学习烧菜做饭。


2、不能外出工作,不能和朋友面对面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专业。


3、读书、看电影和训练写作。


4、回老家看看爷爷和爸妈。


5、更抓紧时间,更有紧迫感。借此机会向医务人员致敬!


新京报记者 刘臻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启幕,北京乐山双城联动打造戏剧盛宴
娱乐
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即将启幕,北京、乐山共绘艺术新篇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大戏看北京5月文艺资讯丨五月演出精彩纷呈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新闻8点见丨查封、召回、致歉......“3·15”晚会曝光问题最新回应
时事
新闻8点见丨一揽子金融政策重磅推出;对基层医护晋升不宜“卡论文”
时事
新闻8点见丨起底“下载即玩”手游乱象;谁在买上百元的发霉橘子?
时事
盖茨青年时的兴奋与慌张,像极了你今天面对AI的样子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