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宅在家中看什么?《犯罪心理》十五季助你心理健康
新京报 编辑 吴龙珍
2020-02-23 12:20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从第七季、第八季开始祈祷《犯罪心理》“还有下一季”,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成长岁月后,这部美剧终于在第十五季结束。久违了的吉迪恩、艾莉、霍奇纳、摩根、FBI前局长……逐一向粉丝们打招呼告别。


《犯罪心理》海报。


美剧在专业性方面可以形似专业,也可以神似专业。前者如《千谎百计》,真假参半让全民信以为真的时候,微表情专家纷纷指出各式小错误。后者如《犯罪心理》,涉及犯罪心理的内容基本有心理学理论支持,尤其是万人疼爱的瑞德博士说话如翻书时提及的新研究成果,可谓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一点不奇怪,有些心理咨询师在非学术交流时(如社交工具上)会引用《犯罪心理》的剧情、内容进行社会犯罪心理分析——非严肃场合《犯罪心理》已经够用了。


看完《犯罪心理》,能让你懂得他人、了解自己


《犯罪心理》粉丝虽多,看了几集就弃剧的也不少,原因主要归结为太过血腥、恐怖、压抑等。如果多看几集入了神,会发现与普通的恐怖片、犯罪片因吓人而吓人不同,《犯罪心理》中大多数故事里都能找到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动机,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为将来的犯罪行为埋下伏笔。


第二季里(S02E21)有一对在森林中长大的兄弟随机作案,绑架在公路上汽车抛锚的人扔到森林里当成狩猎对象猎杀,手段极其残忍。我们正常人没法理解,为什么他们把杀人当成人生乐趣?为什么在受害人苦苦哀求下他们能继续无情地痛下杀手?剧中给出了解释:兄弟俩与世隔绝,由心理变态的叔叔带大,猎杀人类被当作正常娱乐。


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理论来解释,兄弟俩停留在9岁前的前习俗水平,做事纯粹从满足个人需要出发,没能正常发展到习俗、后习俗水平,去寻求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认可。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角度看,兄弟俩没能发展出控制、约束原始本能欲望的超我,本我黑暗、残忍的一面放任自流。兄弟俩不同于缺少共情能力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兄弟听到哥哥被击毙的枪响时,恐惧又焦虑地问:“哥哥怎么了?”他有共情能力,不过他将其他人类列入不被共情的名单。


第二季片头,探员们背后是嫌疑人们的照片。


剧中FBI主要针对连环杀手、跨州杀手出勤。这些连环杀手基本都是心理变态者,大部分人有糟糕的童年经历,被虐待、性侵、领养以及家庭成员有严重的吸毒、酗酒问题等;或者遗传上出了问题,如染色体异常、家族精神病史;或者大脑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比如车祸导致头部受伤、颅内病变长出肿瘤,出现精神异常。几乎所有类型的心理变态都能在《犯罪心理》中找到范本,看完十五季美剧再来研读专业的《犯罪心理学》教材,势如破竹。


一定程度上,《犯罪心理》掀起了连环杀手神秘的面纱,把普通人“无法理解”变成了“原来如此”,懂得了极端行为以后,理解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行为相对变得容易了。单纯从道德角度探讨他人的行为往往只剩下评判是非对错一条道路,尝试着去理解和懂得他人,则为我们在黑与白的两端中留下了灰的余地,变得更加宽容。


连环杀手们心理变态,正常人很难理解,似乎研究他们的心理对正常人谈不上帮助。但实际上,那些与创伤经历相关的剧集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有一集女嫌犯原本是优秀女生,遭遇强奸后重复自己被强奸的经历,指使两名男同伙帮她绑架并性虐、杀害同样品学兼优的女生,并且把犯罪过程记录下来寄给她们的父母,毁掉她们和她们父母的人生。受害者变成施害者,让其他女性重复自己的不幸经历。再想想,原来日常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有些人童年在酗酒、吸毒的原生家庭中饱受折磨,意识层面上他想成为好父母,行动上却延续了自己的悲剧,酗酒、打骂子女。《犯罪心理》为我们提供了警醒的素材,把现在一些不受控的行为与童年、过去的经历、经验结合起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


探员们调查目标的儿时。


探员们为我们证明了可以不选择糟糕的人生


自从原生家庭理论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后,不少人歪曲理解了这个理论,为自己糟糕的人生开脱,为罪犯辩解:都是童年不幸的错。


《犯罪心理》里匡提科BAU(FBI总部下属的行为分析部)探员的故事反击了“因为童年不幸所以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果推断,类似的创伤和成长环境,一些人成了罪犯,而匡提科探员成了捉拿罪犯的执法者,证明人生可以自主选择。


这个团队的成员差不多都有不堪的成长史或者苦难经历。甜妞洁婕的姐姐自杀身亡,她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去过。后来办案才回了家乡,揭开姐姐自杀之谜。勇敢的“踹门哥”摩根自幼丧父,在橄榄球队时被性侵,最后把性侵他的Buford绳之以法。智商高达187的瑞德博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有精神疾患,父亲很早抛下母子俩离开。母亲的疾病有遗传性,瑞德在焦虑中一直等到三十岁才确定自己不会犯病。“扑克脸”霍奇纳小时候同样有性侵的创伤,办案过程中又遭到罪犯性侵。吉迪恩出场时是正在就医的躁抑双相患者。罗西结了又离、离了又结。加西娅是被招安的黑客,青春期是不良少女。


曾是不良少女的加西娅和曾在儿时被教练性侵的摩根,他们都有不堪的成长史,却选择了光明。


故事开始时匡提科探员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练熟手,中间洁婕从发言人转岗侧写师,只有瑞德一人是新手。初见瑞德,粉丝称之为“瑞德宝宝”,一方面谈起犯罪心理及各种相关知识口若悬河,另一方面却天真可爱,屡屡被同事们“捉弄”。十五季电视剧,导演让瑞德经历了被绑架、注射毒品、母亲精神病发作、亲眼目睹暗恋女友被罪犯打死、自己被设计陷害坐牢……一天天地由书呆子成长为优秀的匡提科探员。眼见着他成熟长大,映照出十五年中《犯罪心理》粉丝们自身的成长,我们既喜欢这部剧,也喜欢自身的成长过程以及经过这个过程后成熟起来的自己。最后一集安排瑞德头部受伤,昏迷状态下回顾了剧中他最重要的时刻,编剧知道粉丝们需要一整集和他告别,和自己的成长岁月告别。


正因为探员们大多有创伤经历,他们办案时时常展现出人性的一面。第十季(S10E16)里,杀手梅根的父亲曾为了应召女郎抛弃了母女俩,长大后的梅根做了应召女。偶然见到探员霍奇纳,他成了梅根眼里唯一可靠的男人,霍奇纳果然不负所望,陪伴她直至死去。第二季里精神分裂的退伍中士以为自己仍然处于战争中,意欲保护小男孩不受伤害。临死前问男孩是否安全,吉迪恩满怀善意地说:“安全。”第十季另一集里加西娅共情了一个众叛亲离的死刑犯的孤独后,陪了他最后一程。他死前对她说:“谢谢你。”类似触动人心的场景还有很多,担心看了这部剧后会变得冷酷、心硬是多余的。


探员们是一家人。


匡提科大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工作团队,“我们是一家人”,探员们经常挂在嘴边。面对犯罪分子和上级们的政治斗争,匡提科永远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私生活情绪基本不带入工作中,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猜忌,坦诚相待,有创伤相互倾吐,有快乐共同分享……天堂在哪里?天堂在《犯罪心理》里的匡提科,关系良好的范本。缺点也在于过于完美了,个体选择总有与集体利益有出入的时候,剧中鲜有提及,显得不够真实。剧终时卢克约佩洛·内普外出吃饭,一切如此美好,让人不禁感叹:留下完美的“瑕疵”也挺好。


□翠红(专栏作家)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卢茜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