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故乡经济|大庆“上色”,石油城“三代”打起绿色牌
新京报 记者 张泽炎 编辑 王进雨
2020-01-26 14:53
在采油一厂的家属区,常会遇到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这一代石油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会战”。


2020年春节前夕,刚刚下过雪的大庆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烟火味。从大庆萨尔图机场乘车驶向市里,路边的磕头机鳞次栉比,年逾80岁的许长贵看得有些愣神。


“那时候这地方啥都没有,都是望不到边的盐碱地,长着高不盈寸的小草,从全国各地来参加石油会战的人住的都是‘干打垒’(一种简易泥土房), 条件非常艰苦。” 作为“老会战”,许长贵见证了大庆平地起高楼,从莽原变成现代化城市。


时至2019年,大庆油田已走过60个年头,大庆人口达到近300万人(2017年数据),如今第一代青春飞扬的大庆人已是耄耋之年,年轻人成长为第三代大庆人。


“老会战”的苦尽甘来


“萨尔图”是蒙古语,意为“月亮升起的地方”。它位于大庆市北部,是60年前大庆石油会战的主战场,现在仍是采油一厂所在地。在采油一厂的家属区,常会遇到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这一代石油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会战”。


现年84岁的纪师傅于1962年和丈夫一起来到大庆,曾做过家属生产队队长,后来通过招工成了油田女工。当年,大庆油田发现后,从全国各地调来的队伍、设备很快到达大庆。但对于“老会战”来说,“一无房屋二无炉灶,天寒地冻住‘地窨子’”,即干打垒。


回忆起女子采油班的日子,她表示,油田里的职工学校是半工半读的。当年,四百多号学生出去串联,职工学校的采油井没人干活了,只好从食堂调来女工顶班,组成女子采油班。


年纪相仿的王师傅也是转战来到大庆——家属们在大地里挖野菜,自己开荒种点玉米。1962年家属们开始被组织起来在大地集体干活。大庆有意识地开创了一种男工女农的生产模式,解决油田的吃粮问题。1963年大庆石油会战,孩子带上咸菜、米,被送至托儿所,交由年纪较大的家属看管。托儿所四点半开门,五点家属奔赴岗位,直到晚上六点才能回家。


让纪师傅和王师傅走下火车时没有预料到的是,三代人的青春都将交付给这片土地。60年过去,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23.9亿吨,上缴利税2.9万亿元,被誉为“共和国加油机”。


根据大庆市政府披露,2018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01.2亿元,经济总量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中排名第2;全口径财政收入786亿元,上划中央和省的份额达到77%,超过全省的1/3;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401.3亿元,总量在13个地市中排名第1,占全省总量的48.6%。


走上转型路,引来4000多家科技型企业


作为全国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大庆也在探索着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如今,这座城市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和目标:把大庆打造成世界著名的石油和化工城市、中国新兴的高端制造城市、中国绿色生态典范城市。2010年,沃尔沃大庆整车项目签约落地,XC经典样车下线、S90型豪华轿车出口欧美市场、S60新车型投产,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产能已扩大至15万辆。而作为大庆高端制造产业的核心,沃尔沃汽车大庆制造基地已吸引多家零部件及工艺设备供应商进驻。2019年12月6日,沃尔沃汽车2019年度亚太供应商大会在大庆召开,8个新签约项目落户大庆高新区。


数据显示,近五年,大庆市新成立科技型企业4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建立各类研发平台178家,年平均转化成果100项以上;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随着企业的发展,一大批人才会聚于此,将成为大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除重工业外,大庆作为“百湖之城”,宜人的居住环境格外引人注意。大庆的蓝天、白云改变了很多人对油城的固有印象,通过林甸温泉、大庆龙凤湿地公园等著名景点,游客能够感受到大庆旅游人潮带来的热度和魅力。


尽管年迈,许长贵经常带着孙子去“油立方”(大庆石油馆)、城市规划馆等转一转,让他感知城市快速成长的轨迹。“大庆是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灵动的城市。通过参观这些创业历史,希望下一代能够继续把铁人精神传承下去,无论如何,精神不能丢。”许长贵说。


新京报记者 张泽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项玲

相关专题

故乡经济|归乡见闻里的中国经济

新京报2020鼠年特别策划│这是我们的春节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