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委员建议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新京报 记者 许雯 编辑 樊一婧
2020-01-13 15:54
生命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至少应当包括人生观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急救常识教育、生命关怀教育和死亡教育等。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来自妇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建议,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贯穿义务教育全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肯定会困扰,我为什么活着,人生意义何在。”佟新在调研中发现,青少年的生命观不容乐观,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态度积极乐观向上,但有18.2%的学生偶有轻生的想法;对“自杀”现象有20%左右的学生持可接受的态度,有20%左右的持“说不清楚”的态度。


佟新认为,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当务之急,而现实中,家庭和学校皆缺少有效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她调研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只有15%的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偶尔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和比较重视生命教育的占55%左右;在教师中,有21.24%的老师经常给学生讲解与生命相关的知识或案例,偶尔提及的老师占50.03%,近25%的老师从未提及生命教育。


在她看来,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他教育和活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此,她建议生命教育应为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学期至少2-4小时,并贯穿义务教育的全程。选择部分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的学校系统地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以利于全面推广;对开课有困难的学校,应根据学生需求,选取关键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佟新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至少应当包括人生观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急救常识教育、生命关怀教育和死亡教育等。


“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学生参与是重要方式。”佟新认为,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课堂教育,而需要多渠道,采取生动的教育方法,比如生活实践课程、生存技能专题训练、生命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人生价值讨论课程等,特别是发生突发事件时增加生命知识的讨论。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相关推荐
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杜绝“代劳式”使用,教育部发布两指南
教育
北京海淀已聘请143名心理副校长,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
教育
“心理副校长”上岗,为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 新京报社论
观点
北京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让孩子动起来、笑起来、强起来
新京号
九部门部署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教育
北京市政协召开议政会,专家建言扩大城市立体绿量
北京
四川: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家长陪餐,家长可自主申请
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研讨会在北大举行
新京号
活动预告 | 第三届北京大学“科技点亮生活”校园科技科普暨劳动月成果展示活动如约而至!
新京号
北京中小学“上新”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怎么学”?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