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020年,北京城市服务全面进入2.0时代
新京报 记者 李玉坤 吴娇颖 吴为 编辑 陈思
2020-01-12 10:52
告别2019年,迎来21世纪第3个十年。进入2020年,北京的绿色将更多,市郊铁路将更长,夜经济也将更多样化……

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 吴娇颖 吴为)1月12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告别2019年,迎来21世纪第3个十年。记者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2020年,北京的绿色将更多,市郊铁路将更长,出行方式更多,夜经济也将更多样化,老旧小区整治有了新的经验,冬奥保障全面提速,“接诉即办”向前端延伸,北京城市治理和服务将全面进入2.0时代。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角。


副中心2.0

行政办公区二期开建 广渠路东延实现通车

 

报告提出,2020年,北京将深入落实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出台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整个2019年,副中心城市框架有序拉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落实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出台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设立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第一批市级机关入驻平稳,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也已经启动。

 

去年1月11日,北京市完成第一批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和30余个相关部门,包括四大班子下属的相关部门约1.2万人已经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办公。

 

在交通建设方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按站城一体化模式启动建设,东六环路入地改造等项目实现开工,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建成通车,连接通州和北三县的燕潮大桥建成通车。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东延至乔庄东站并开通运营,有效缩短与行政办公区的接驳距离。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建设进入设施安装阶段,周边配套交通建设也基本完成。

 

2020年,北京将深入落实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出台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向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赋权。加快推进行政办公区二期、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广渠路东延实现通车,推动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游船通航,全面完成城市绿心绿化任务。

 

记者了解到,广渠路东延是继京哈高速、京通快速路后,连接市区和副中心的第三条重要快速通道。

 

广渠路东延西起怡乐西路,东至东六环路,全长7.6公里,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地面道路主路双向六条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每小时;地下道路全线下穿,设置为双洞隧道,双向六条车道,设计速度80公里每小时。道路施工中下穿地铁八通线高架桥,通三铁路、北运河等三处重要节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广渠路东延(怡乐西路—东六环路)建成之后,从东二环可以直达副中心,而过了四环大郊亭桥后,几乎以高架和地下隧道为主,极少红绿灯,也不收费,往返副中心将更加便捷。目前,该工程已实现全线进地施工,积极有序加快推进,按照工程计划安排,将于今年年内建成通车。

 

燕房线阎村东站,乘客在候车。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市郊出行2.0

市郊铁路将增100公里 解锁出行新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整个2019年,北京市郊铁路运营里程新增59.7公里、达到241.3公里。

 

市郊铁路有“铁路公交”之称,可以快速连接中心城区和卫星城。目前,北京共有三条运营中的市郊铁路——副中心线、S2线与怀密线。

 

2008年8月开通运营的S2线是全国首条市郊铁路,开通时由北京北站至延庆站,主要目的是实现绿色奥运承诺、满足八达岭旅游观光需求、改善北部市民出行条件。列车沿途停靠黄土店、南口、八达岭、延庆4站,个别车次开往河北沙城。

 

怀密线全线贯通运营后,为满足不同乘客出行需求,执行分日运行图,日开行列车4对,周末及节假日以旅游客流为主,平日以通勤为主,在保障通勤需求的同时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客流大幅提升。乘客可在雁栖湖站换乘H80路前往怀柔城区;在怀柔北站乘坐H59路前往怀柔科学城,或者乘坐H82路去雁栖湖、红螺寺和慕田峪景区;此外,古北口站还设置了前往古北水镇景区的专线接驳车。

 

去年年底,怀密线延至清河站,从昌平北站到达清河站最快仅需26分钟,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远期市郊铁路怀柔-密云线有望引入北京北站。去年6月,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东延至乔庄东站后,全程最快运行时间39分钟,日均客流增长115%。

 

2020年,北京将完善区域快线线网规划,将新开通城市副中心线西延、怀密线引入北京北站等市郊铁路,新增运营里程超过100公里。

 

目前,北京还有几条市郊铁路在研究中,挖掘既有铁路线的资源,开辟更多的市郊铁路。此前,北京城市铁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已与铁路部门达成一致,推进市郊铁路京原线规划建设。市郊铁路京原线初步规划自市中心北京南站出发,服务北京市域内的丰台区、房山区,满足沿线通勤需求。

 

去年12月中,市发改委发布第三轮城南行动计划最新进展。房山正在积极推进市郊铁路规划建设,研究利用京原线和良陈铁路为乐高乐园项目提供大运量轨道交通服务,加快推进区域快线S6线前期工作。同时,结合长阳整治提升计划,研究利用既有西长铁路、京广铁路实现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延。

 

城市绿化2.0

一道绿隔地区百个城市公园闭合成环

 

报告提到,2019年,注重提升城市森林体系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完成新一轮北京绿化2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

 

按照北京新一轮北京绿化行动计划2019年度建设总体方案,北京推进了城区公园绿地、城市森林、平原区和浅山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完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进一步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建成城市休闲公园24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60处,新增造林绿化25.8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在城市森林建设方面,北京落实每个区建设1 处成规模的城市森林要求,石景山区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密云冶仙塔城市森林公园、大兴区狼垡城市森林公园、朝阳区金盏森林公园、延庆冬奥森林公园等都已经开工建设。

 

同时,北京持续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建设,开工建设丰台大瓦窑公园、朝阳杜仲公园二期、朝阳孙河郊野公园等公园绿地,新增城市公园绿地约400公顷。

 

2020年,北京将继续推进新一轮北京绿化工程,更加注重打造连片成规模、连通成体系的完整绿色空间,新增造林绿化17万亩。中心城新增城市绿地600公顷,建设30处休闲公园、13处城市森林和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推进朝阳区广渠路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实现一道绿隔地区城市公园百园闭合。

 

记者了解到,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的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涉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六个区,总面积约310平方公里。新版城市总规中提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生态空间格局,其中“三环”包括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和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一道绿隔”是其重要组成。按照规划,一道绿隔地区规划绿地面积约占规划总面积的53%(约165平方公里)。

 

早在2007年,北京就启动了“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建设。到2015年,一道绿隔地区建成以郊野公园为主的各类公园共计81处,总面积约7.68万亩(5120公顷)。结合当时城市功能,公园以自然、野趣为主,注重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

 

“十三五”时期,随着城市发展,一道绿隔地区已基本完成城市化。2017年,经中央审定,新版总规中确定了“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的建设目标。一道绿隔公园环的定位,也由“郊野”向“城市”转变。

 

2019年9月,华熙LIVE·五棵松,市民在观看篮球比赛。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夜经济2.0

“深夜食堂”升温 “夜间研学”上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点亮北京”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计划,扩大夜间经济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2019年,北京出台十三条发展“夜经济”的相关举措,其中就包括推出1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培育16区特色精品夜市;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推出“最美北京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等,明确到2021年底形成一批“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

 

深夜食堂、24小时书店、博物馆夜场、公园“夜游”……北京“夜经济”在过去一年快速升温。2019年9月,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一批“深夜食堂”悄然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营业时间多开放至凌晨;三里屯、王府井步行街等开放式街区开始提供外摆摊位;华熙LIVE·五棵松聚焦电竞赛事等科技快闪和数字文化消费;不少书店、便利店都延长了营业时间。

 

此外,北京首家夜间动物园亮相南宫,营业时间延长至22点;北海公园在荷花湖景区尝试开发“夜游”线路,7-10月每晚19时至21时,开放10条摇橹船带游客夜游太液池;天坛公园推出2条夜游线路,一周多次开放;首博、国博纷纷延长运营时间。

 

最新发布的《2020夜京城消费指南》中,首批“夜京城”4个地标前门和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9个“夜京城”商圈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合生汇、郎园、食宝街、荟聚、中粮·祥云小镇、奥林匹克公园,以及9个“夜京城”生活圈上地、五道口、常营、方庄、鲁谷、梨园、永顺、回龙观、天通苑正式上线,涵盖书店、电影院、博物馆、公园、商场、深夜食堂等近万个“打卡”网点信息。

 

此前,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消费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文博馆等,商业领域也可以拓展市场化的文化功能。“如有企业在商圈建设小型水族馆、自然博物馆等,设立演出场所,能吸引更多消费者。”

 

2020年,除了吃喝玩乐,更多“夜经济”形态也将登陆北京。据悉,海淀今年将开发夜间研学旅游项目,区域内高校博物馆、图书馆等优势资源夜间向学子们开放,并穿插开展露营、夜游等项目。此外,还将在商圈改造中和大型商业空间,布局一批音乐名家工作室、音乐教室、音乐直播间Livehouse;打造中关村森林公园、海淀公园周六夜间5公里自由走和自由跑和10公里夜跑“品牌”。

 

老旧小区整治2.0

提升综合整治力度 力推老楼加装电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现新开工80个项目,加装电梯开工400部以上、竣工200部以上。

 

2018年出台的北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提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主要实施“六治七补三规范”,即:治危房、治违法建设、治开墙打洞、治群租、治地下空间违规使用、治乱搭架空线,补抗震节能、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居民上下楼设施、补停车设施、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小区治理体系、补小区信息化应用能力,规范小区自治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地下空间利用。

 

近两年,北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据北京市住建委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中心城区和通州区29个小区列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项目,已全部进场施工,截至目前已完工26个;133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完成4个,在施4个。

 

其中,老楼加装电梯作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 也是2019年北京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2019年全市新开工693部,完成555部,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为巩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成果,防止改后失管现象,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将规范物业管理作为重要内容。2019年,市住建委将完善小区物业服务列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前置条件,拟申报改造的老旧小区业主需要同意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选定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才能进行改造申报。

 

在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中,朝阳区劲松北社区探索形成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劲松模式”。据介绍,劲松北社区将劲松一区、二区作为先行试点由社会机构投入改造,通过后续的物业管理、服务的使用者付费、政府补贴、商业收费等多种渠道,形成社会机构对城市老旧社区改造介入的吸引点。

 

针对居民在缺少停车位、小区整体破旧、缺少绿化卫生环境差、缺少公共空间、需要加装电梯等方面的集中需求,小区改造“对症下药”,同时引入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等大量便民业态。2019年8月,劲松北社区“一街两园”示范区完成改造。今年年底前,劲松北社区将全部完成改造。

 

据悉,2020年,北京将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提升力度,实现新开工80个项目,加装电梯开工400部以上、完工200部以上,完成160个单位(小区)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共生院”试点改造。

 

2019年12月31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整体亮相。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冬奥保障2.0

竞赛场馆全部建成 迎接三场测试赛

 

在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所有竞赛场馆全部完工,加快冬奥村等非竞赛场馆建设,同步完善交通、气象、安保、无障碍等配套基础设施,办好高山滑雪世界杯等3场测试赛。

 

2019年,是北京冬奥场馆建设的关键一年。12月31日,随着国家速滑馆实现封顶封围,“冰丝带”整体亮相,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冬奥工程建设2019年目标全部完成。

 

此前,北京赛区首个新建比赛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已建设完成,将承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项目;国家体育馆扩建部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赛时将承办冰球项目的比赛;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地下的冰上运动中心“冰立方”全新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将实现“冰水双驱”。

 

非竞赛场馆中,北京冬奥村主体结构全部封顶,赛时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保障服务,赛后将作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在延庆赛区,中国第一条高强度双曲面雪车雪橇赛道实现合龙贯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速赛道率先完工,测试赛相关雪道造雪工作在约50天时间内完成,为今年2月“相约北京”首场测试赛做好准备;赛区内、外道路系统、电力、通信系统也已实现联通。

2020年,多个场馆将迎来建设的关键节点。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全力打造“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馆”,计划6月完工;北京冬奥村计划年底完工;国家会议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年底具备基本使用条件。

 

此外,还将提前谋划冬奥经济带动和赛后场馆利用,细化冬奥赛事组织、赛会服务等工作计划,做好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加快实施“科技冬奥”示范项目。编制场馆运行计划和运行方案,办好高山滑雪世界杯等“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世界体育大会何冬博会。发布火炬传递标志,成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深入开展“共享冬奥”公众参与计划,组织系列大众冰雪文体活动。

 

“接诉即办”2.0

完善接诉即办 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北京大力推行“接诉即办”,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联动,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年共受理群众诉求类来电252万件,解决率由53.1%提高到75%、满意率由64.6%提高到87.3%。

 

作为北京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市委书记蔡奇对“接诉即办”工作高度重视。他在一次专项调研中逐一察看接诉即办调度大厅市民诉求分类清单,并强调,12345市民服务热线是民生大数据,各种诉求都有,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在北京西城,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14层老楼广安北街20号楼,由于年久失修,污水管道塌陷,污水持续外渗,一到用水高峰,下水道就反味儿。居民反应,反反复复一年多,就是没人修。去年10月,居民把投诉电话打到了12345,接线人员当即把诉求单派到属地西城区广内街道。街道第一时间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核实。

 

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重新铺装污水管线。广安北街20号楼有两家产权单位,双方在拨款问题上争执不下。街道两次“吹哨”,把产权单位叫到一起,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施工于2019年11月11日顺利进行。没用一个月,管道铺装和路面恢复全部完成。

 

“12345真管用”“有难事儿就打12345”的评价在广安北街,在西城,在北京各街乡,成为老百姓的新评价。蔡奇在一次调研中强调,“接诉即办”就是要围着群众转,奔着问题去,沉到一线干,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

 

此外,北京市还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与“接诉即办”,解决市民诉求紧密结合,着重抓好市民诉求集中的29个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作用,建立“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将更大程度地调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蔡奇强调,要坚持“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相结合,有一办一、举一反三,从群众关注的高频问题出发,梳理共性,主动治理,综合施策,务见实效。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吴娇颖 吴为

编辑 陈思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李玉坤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吴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聚焦2020年北京两会

相关推荐
“垃圾不落地 北京更美丽”|荣耀爱心慈善义工服务队开展零垃圾品牌志愿服务
新京号
早安北京0508:最高25℃;今明天有明显降水过程,出行注意
北京
谋局布新 聚焦各区各系统2025年重点工作(六)
新京号
党员干部的 “有我”与“无我”
北京
未名书香4月书单,让思想在书页间生长
新京号
从“卡脖子”到“金名片”,她和团队保障千万人次秒过地铁闸机
北京
茉酸奶首家牧场奶仓店开业,高标准重塑现制酸奶行业格局
消费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 通报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部
新京号
雍禾医疗去年业绩改善,董事长张玉:“内修”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
消费
谈“对等关税”,中国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说了三个“坚定”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