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全数字化展览怎么玩?九种技术演绎《中华千秋颂》壁画
新京报 记者 倪伟 李木易 编辑 刘梦婕
2019-12-21 16:07
展览涵盖数字画廊、全息投影、体感套装、数字导览墙、VR互动、AR讲解、CAVE全景沉浸空间等九大展项。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20年前曾轰动一时的《中华千秋颂》大型彩色浮雕壁画,如今以全息投影、VR互动、数字画廊等技术重新演绎,再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场“世界艺术云图2019——云立方·千秋颂”全数字化展览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面前的导览墙上,飘浮着一块块岩石碎片,每块岩石上的浮雕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如《四库全书》、开国大典等。点击浮雕,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便显示在屏幕上。这是“云立方·千秋颂”展览的第一个体验项目,所有浮雕均来自同一幅壁画《中华千秋颂》。


观众在数字导览墙上点击观看壁画浮雕中的内容。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戴上VR眼镜,通过移动位置连缀起视野里的北斗七星,便能看到周文王解读八卦与河图洛书的画面。八卦与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也被镌刻在《中华千秋颂》上。


观众通过VR眼镜观看八卦与河图洛书的展示。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1999年,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中华世纪坛落成。与此同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担任总设计的环形彩色浮雕壁画《中华千秋颂》,在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完成。


这幅环形壁画高5米,周长达117.6米,采用15种全国不同产地、颜色、质感的天然石材。整幅壁画上至伏羲氏、良渚玉琮,下至梁思成、三峡大坝,将中华文明史中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经典文化、珍贵文物等贯穿一体,宛如一幅历史长卷。


但由于空间限制,这幅壁画难以被更多人欣赏。20年后,展览技术和呈现形式极大丰富,得以有机会用数字方式重新演绎和传播壁画的内容。


这是一个需要观众“动手”的展览,体验项目贯穿始终。除了数字导览墙,展厅的“时空探索”板块,呈现了宋代浑仪、水运仪象台等装置的全息影像,观众可以通过感应用手拨动角度,观察细节。“博物之志”板块是一个数字拼图游戏,观众可以将“打碎”的《坤舆万国全图》、《天工开物》插图和《本草纲目》插图拼成完整图像,获取知识点讲解。在“盛世霓裳”板块,观众可以在AR换装游戏中戴上明代皇冠和凤冠,留下照片。整个展览的展厅设计也有隐喻,九大板块首尾相衔,组成环形结构,象征“千年手卷”。


数字画廊里呈现了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此次展览涵盖数字画廊、全息投影、体感套装、数字导览墙、VR互动、AR讲解、CAVE全景沉浸空间等九大展项。“全数字展览除了好玩,也反映着当下观众观展方式的演变。例如数字导览墙将整幅壁画解构,以碎片化方式将古代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原来观众只能被动看,现在能充分发挥自主性。”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副馆长王昭祎说。


该项目也是一个实验。据介绍,这是一种面向社区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尝试,可以将数字艺术内容云化,通过5G连接,在小型空间实现部署。这样,公众在自家周边就能欣赏到艺术馆的艺术作品,大量不在一线城市的人们,也可以欣赏数字化艺术。


20年前,《中华千秋颂》的创作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九易其稿,历时近两年。近几年,不少当年的参与者陆续谢世。据悉,重新演绎这幅壁画,也是对当年参与者的纪念。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12日。


新京报记者 倪伟 协作记者 李木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李木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10月28日-11月3日文艺资讯丨北舞展演季开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9月9-15日文艺资讯丨2024展演季精彩继续
娱乐
“大戏看北京”9月9-15日文艺资讯 | “大戏看北京” 2024 展演季,精彩继续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