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地铁阜成门站将试点人脸识别安检
新京报 记者 裴剑飞 郭薇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2019-11-28 15:23
这项服务针对经常坐地铁的通勤乘客,要求申请乘客上一个月使用亿通行或一卡通坐地铁超过十次。



新京报快讯(记者 裴剑飞)近日,在北京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立起了用于人脸识别的安检门。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地铁正在进行人脸识别安检的准备工作,乘客可在智慧安检APP上传面部信息并认证通过。此外,北京地铁路网内暂时还没有推广人脸识别安检的计划。


加装人脸识别功能的安检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主要针对通勤乘客,需通过智慧安检APP采集信息


今天(11月28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C口处看到,在安检区域前增加了两台形状特殊的安检门,新设备的上方加装有带显示屏的监控探头,能识别乘客的面部信息。站外立着人脸识别安检服务的宣传海报,上面印有人脸识别安检专用APP的下载二维码。然而,早高峰的乘客大多步履匆匆,很少有人停下来仔细了解。


地铁工作人员介绍,乘客参加人脸识别安检需要下载专用APP——智慧安检APP。乘客在APP内开通智慧安检服务,添加人脸及实名信息,阅读并承诺遵守《智慧安检开通服务协议》相关内容,通过认证和审核,即可使用智慧安检服务。


记者下载APP后,按照提示操作进行实名认证和人脸录入。据介绍,在提交审核信息后,乘客等待大约7个工作日,后台将反馈审核结果。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项服务针对经常乘坐地铁出行的通勤乘客,需要进行“通勤乘客认证”,系统将绑定乘客的亿通行和一卡通账号,要求申请“智慧安检”服务的乘客上一个月使用亿通行或一卡通乘坐地铁超过十次。


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携带小双肩背、小挎包等小件行李的乘客在开通“人脸识别安检”服务后可以使用这一通道,无需排队,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仍需进行正常安检。


安检门上带显示屏的监控探头。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尚处于试点测试阶段,仅在阜成门站试行


记者注意到,作为地铁2号线上的重要一站,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地铁阜成门站的客流量都比较大,特别是晚高峰时段,排队通过安检耗时较长。在现场采访时,有市民期待能在一些客流更大的站点安装人脸识别安检设备,提高通勤效率。


对此,记者以乘客身份分别致电北京地铁公司和亿通行公司,双方客服人员均表示,目前“人脸识别安检”正处于试点阶段,暂时没有在其他站点推广的计划。


亿通行公司的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这段时间乘客可以先下载相关软件,进行信息审核,“审核的内容主要是乘客是否有违反地铁乘车规定的相应失信行为,如果没有的话,就具备了初步条件,正常出行的乘客一般都能申请审核通过。”


记者注意到,在《智慧安检服务协议》中也明确提出,“目前智慧安检服务尚处于试点测试阶段,仅在2号线阜成门站试行。”


地铁站外立着人脸识别安检服务的宣传海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追访:谁在审核乘客的人脸信息?

政府有关机构审查个人历史行为,有违法等行为将无法开通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也有不少乘客表达了对人脸识别安检的疑惑:“谁在审核乘客的人脸信息?他们有没有相应权限?”


针对“个人信息校验”问题,地铁方面在该软件的《智慧安检服务协议》中表示,开通本服务,乘客就需接受政府有关机构对其进行个人历史行为的审查,如有违法、违规等行为,如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将导致本服务无法成功开通,地铁公司将以政府有关机构的审查结果作为依据。


此外,开通本服务,还意味着乘客需自愿履行在进入地铁车站时接受并配合随机抽检的义务。


而在隐私保护方面,《智慧安检服务协议》明确,开通本服务,须进行实名认证并采集面部识别信息,地铁公司实行乘客自愿开通原则。“地铁公司将保证收集的相关信息仅限于本协议约定的范围内使用,不作他用。”


背景: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广州已实践


记者注意到,地铁应用人脸识别安检并不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早在2017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相关负责人就曾公开表示,为了提升地铁进站安检速度,减少乘客等候时间,北京市研究通过提升安检技术手段,包括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减少乘客安检等候时间。


而从国家层面上看,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推广应用智能、快速的安检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建立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点相适应的安检新模式。


作为地方实践,去年10月,“人脸识别安检设备”已经在广州地铁的部分车站试点运行,乘客实名认证、人脸采集审核通过后,可“刷脸”通过实名认证安检通道。广州地铁方面称,“刷脸”安检在乘客自愿的前提下进行。


在今年10月29日举行的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论坛上,北京地铁和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地铁人脸识别安检,并建立地铁“白名单”及快速安检通道制度,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


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人物同检效率低,与轨道交通海量乘客出行形成的量、力矛盾十分突出。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研究建立人员分类标准,并形成对应的人脸库。依托人脸识别系统对乘客进行判别,并将信息推送给安检人员,安检人员据此对应采取不同的安检措施。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郭薇 协作记者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世辉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贵彬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首条外埠公交开进北京,往返河北大厂与地铁6号线潞城站
北京
河北公交首次开进北京,跨省通勤族如何从中获益?记者探访
时事
去看芜湖神山音乐节,必看攻略!
新京号
北京近四成地铁线路运营已超十年,“升级改造”地方标准征求意见
北京
确认了!央视不转播
新京号
京津交通有大动作,28项举措来了
北京
“一卡通”串起幸福生活——京津冀瓣瓣同心故事
新京号
京沪高铁10趟列车将试点宠物托运,一文读懂托运全流程
时事
早安北京0326:最高温17℃,有沙尘;十条扫墓专线陆续开通
北京
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即将竣工,实现酒店、交通一体化设计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