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这条胡同里藏着真正的老北京│北京表情
新京报 记者 韩舒雯 编辑 王琳 彭雅莉
2019-10-19 21:27
胡同,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亦是连接这座五朝古都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胡同的故事》

北京二环里东南一带“藏龙卧虎”,这里有法华寺、永生巷、笔杆胡同、北岗子街、南岗子天主教堂……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胡同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比如,永生巷最初只是因雨季河水汇集而形成的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许多社会名士喜欢在这里放生,因此得名“放生池”,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老北京城南历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独特的文化韵味刻在老街道、老建筑的每一块砖瓦房檐上,也渗透进这里居民的日常生息中,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就在不远处,可是只要一走进胡同口,就像是开启了某个开关,老北京独有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


南城曾经的大寺之一法华寺遗址。


胡同里开起了文创园,曾经的北京三露厂,变身詠园,近百年历史的九如楼,迎来非遗传承人入驻。


古老的文化韵味一代代传承至今,父女二人的笑容给胡同带来新的生机。


一群大爷在打牌,这是胡同里最常见也是最生动的场景。


清晨走进胡同,与左手抓大饼、右手拿豆汁的行人擦肩而过,他们脚步匆忙,但脸上却是恬淡悠然的神情。耳边传来一阵清澈的笑声,迎面跑来几个小学生,孩子们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在台阶上跳来跳去像极了“酷跑”。仿佛是听到了孩子们的笑声,路边小院里的花朵拼命把头探出院墙,与此同时,院子的主人也提着鸟笼走出了家门。


每家每户布置的像一个小花园。


中学生们鱼贯而行,给胡同带来了年轻的力量。


永生小学的孩子们放学了,路上遇到小姐妹,开心到飞起。


随处可见的鲜花,让生活气息浓重的胡同散发出浪漫气质。


京剧声沿着胡同悠扬而来,原来是两个老伙伴又支起了他们的茶桌,桌子上放着古铜色的茶壶,上面的纹路写满了老北京的传奇。脚边的铝水壶、椅子上的老式播放机是最忠实的“听众”,每天都听82岁的爷爷讲他的故事,“我从小就在这个胡同住着⋯⋯”讲到兴起,他们端起茶杯相碰,传奇故事和京剧、茶香在胡同蔓延着,周围的邻居闻声而至,人越围越多。


爷爷们以茶会友,想听胡同的故事,找他们就对了。


古铜色的茶壶,物件有点“年纪”了。


听过爷爷们的故事,再听听大爷们的传奇吧。有位遛鸟大爷不但热爱养鸟,还喜欢摇滚。如果你某个晚上曾在后海撞见一位唱摇滚的大爷,说不定就是他。还有位大爷是风筝高手。自家门口支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些外人看不懂的零件,细问一句,原来大爷在制作能发光的风筝。现在看没啥特别,但到了晚上,这炫酷的风筝就会变成夜空的美妙风景。


身处“鸟语花香”中的大叔,有点幸福。


胡同里的每个人都相互认识,对陌生人也不见外。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摆几把椅子方便路人休息、邻人相聚。你若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身边的大爷马上会打趣说“有人想你了”。你若驻足瞧一眼某户人家的鸽子,他就会把家里珍养的鸟儿都拿出来给你看。


家门口支起便民理发摊,还能烫染修眉。


90多岁的奶奶财商出众,把自家的石榴搬出来卖,价格不要太实惠。


这家裁缝铺开了12年,想知道十年前的流行元素,不妨亲自去看看。


一条胡同像是一个结界,一旦进入这个空间,你便能感受到最真实的老北京魅力,它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 质朴而生动, 只要看上一眼,就能让你瞬间着迷。


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摄影 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编辑 王琳 校对 危卓

相关推荐
申遗成功!北大学生交作业
新京号
一张票根如何让北京商圈 “不打烊”?
新京号
谁在成为“待宰的羔羊”?
新京号
甲亢哥:从“被看见”到“被懂得”
新京号
赏冬:在一棵棵树身上,体会四季流转
文化
“北新桥大爷”,向地铁乘客“发射”快乐
时事
胡同乡愁六记
北京
城市褶皱里的善治之道——北京“里子行动”调查
北京
徐京坤:水手的决心
时事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 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