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诺奖颁给发展经济学 与中国扶贫实践殊途同归
新京报 编辑 汪世军 陈诗怡
2019-10-15 08:08
中国在扶贫脱贫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效,对全球扶贫实践都具有巨大借鉴意义。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获得者所做出的扶贫实验相比,虽然道路不尽相同,但对全球扶贫治理的贡献却有殊途同归之妙。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陷入低迷,最受伤害的就是先前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红利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广大尚未脱贫的穷人群体。本次诺奖颁给发展经济学,体现了评委会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全球经济仍存阴霾的当下,为那些致力于扶贫事业的人们带来了些许暖意。


对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以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穷人,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有能力的各国政府以及全球富有爱心的企业和慈善人士都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和物质援助,但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扶贫只是体现了“爱心”和“关怀”,却并没有真正让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广大穷人摆脱“贫穷陷阱”。也就是说,外部的“输血”并没有带来这些国家和穷人群体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本届诺奖得主们,在试图探寻贫穷的根源后发现,过度的、没有章法的外部援助可能是坏事,援助越多反而导致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巴纳吉和迪弗洛认为,多年来的全球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产生的根源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因此,这些学者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改造了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寻找经得起科学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致力于扶贫事业的人士提供重要的行动指南。


关注过扶贫领域的人可能都知道由于金融扶贫拿到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尤努斯是一个具有良好理论储备的实践派,依托格莱珉银行针对穷人进行放贷,在孟加拉国扶贫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今年的获奖者阿比吉特•巴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是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精华的杰出学者,他们并没有把扶贫局限在金融手段的支持上,而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以获得对于消除全球贫困的最佳途径。在把扶贫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来探讨的同时,他们将扶贫问题分解为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中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问题,例如如何改善儿童健康等更容易有针对性提供方案的话题。在我国大谈学习尤努斯推广普惠金融理念开展扶贫的当下,本届诺奖得主的研究似乎应当启迪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注重穷人本身的需要,更关注穷人家庭生活的细节,提供不限于金融手段的扶贫支持。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让更多普通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为解决好“怎么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此外还有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总体就是因地因人制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陈文(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 汪世军 陈诗怡 校对 杨许丽

相关推荐
北京图书市集妇女节限量福袋发售中
文化
一位图灵奖获得者的中国教育实验
新京号
他们是北大2024学生年度人物
新京号
多名院士探讨“AI4S”:AI将改变未来科研范式
科技
北大,把青春风采写在新中国的史册上!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9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红色娘子军》引领展演季
娱乐
【公益视点】高静华:中国特色企业慈善的驱动因素、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
新京号
2023,他们离我们远去
文化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新京号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全文)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