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李傲)说起秧歌,除了比较著名的东北秧歌,就要属同样享誉国际的山东商河鼓子秧歌。在商河每个人都会跳上那么几段,现在的秧歌队里还有70多岁高龄的老人。近日,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他们在村里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继续大丰收。
秧歌队里最年轻的刚刚成年,而年岁最大的都有70多岁了。王川 摄
商河县孙集镇袁窦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也是一个秧歌古村。秧歌文化的根源在农村,其发展历程从未离开过农村和农民。据商河鼓子秧歌项目发起人,目前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李传英介绍,他们将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融合起来,在村里建有祭祀表演场、军阵演武场、庆丰收表演场三个鼓子秧歌表演区,“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不少活动。”
商河鼓子秧歌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川 摄
商河鼓子秧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王川 摄
为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民开展了祭祀表演场、军阵表演等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王川 摄
商河鼓子秧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产生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因舞技遒劲,气势磅礴,被尊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在今年丰收节期间,村里的秧歌队进行了祭祀表演,“古时候,我们村里会扭秧歌进行祭祀活动,现在这个传统延续了下来。在丰收节我们就要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风调雨顺,让农民们都可以有个不错的收成。”李传英表示,除此之外,当天他们还进行了军阵表演,“唐宋时期,秧歌最为流行,当时就有好多版本,军阵也是当时流传下来的,根据孙子兵法改编而成。”
李传英表示,这些秧歌表演都是村里人闲暇时期练出来的。据了解,秧歌队里最年轻的刚刚成年,而年岁最大的都有70多岁了,秧歌队的教练也已65岁。“在村里没有人不会跳,基本上从懂事的孩子开始,每个人都会开始学习,一跳就是一辈子。别看秧歌队里有岁数大的,但他们的腿脚还很利索,跳起来并不比年轻人差。这跟一直跳秧歌也有很大关系。”
小朋友正在学习商河鼓子秧歌。受访者供图
其中一位名叫刘兴臣的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活动当天他也早早的换上了衣服,开始准备表演。“老爷子也跳了有年头了,十几岁就开始了,现在还跳着呢。这不一大早就打扮上了,他跳的是‘外角’,又称‘丑角’,这类都是比较滑稽角色,他扮的就是丑婆。”
李传英称,大家都是农民,为了丰富村里的娱乐活动,就一直在开展扭秧歌活动,由村里专门的教练指导,时不时还会出去演出。据了解,国庆期间,他们还将进行7天的鼓子秧歌的表演,届时欢迎游客前来欣赏。
新京报记者 李傲 摄影 王川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