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建公寓吸引年轻人回老城?法源寺街区探讨城市更新计划
新京报 记者 倪伟 编辑 白爽
2019-09-16 17:55
法源寺街区在北京各个城市更新项目中的特色,就是对共享空间的探索。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法源寺社区迎来一场变身。以烂缦胡同为中心,辐射交错连接的南半截胡同和天景胡同,一共设置了近20个城市更新的点位,呈现了共享空间、生活服务等老城的改造可能性。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西城分会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站,以“城市·法·源 烂缦新生—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为主题,由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公司主办,清源视野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担任总策展。这是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的第二年,更多实际成果今年已经可以呈现出来。


腾退的院落展出了老北京生活物件,法源寺居民寻找曾经用过的物品。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


开辟展厅、健身房,将整个街区作为共享空间

 

说起法源寺街区,如今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名刹法源寺。其实在历史上,这一带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是汉代蓟城城址所在地,辽南京时期则位于东城墙及护城河附近。法源寺一带可以视作北京860多年建都史的肇始之地。

 

这里也是宣南文化的典型地区,综合了以唐代悯忠寺为起源形成的寺庙文化,因清代居住制度形成的平民文化,以及由科举制度形成的士人文化和会馆文化。在区域内的几条胡同里,曾聚集了几十家会馆,鲁迅曾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住过,毛泽东也在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歇过脚。

 

过去几十年,烂缦胡同里却找不到烂漫的影子。胡同里多违建、堆物堆料,路面狭窄。去年年底,牛街街道对烂缦胡同进行违建拆除,清理了28处私搭乱建,4到6米的路面拓宽了近2米,残疾人专用坡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引入。

 

一批院落空间也被清理出来,但未来如何使用,目前尚未有定论。此次街区更新计划探索性地展示了其中的一些可能,并欢迎社区居民参与决策。

 

这次活动突出“共享”两个字。总策展李建芸说,更新计划是以整个法源寺街区作为共享空间,将历史建筑中零散而有限的房间组织起来,把城市服务、文化展示与文旅配套有机结合。


“法源寺景影——水彩艺术原作及周边展”素材都取材于法源寺街区。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


例如烂缦胡同沿街的几处空房内,临时作了应用性陈列。其中一处空间被划分为美甲、健身等功能区,供居民和游客体验,模拟将来酒店、文创办公启动后此类生活服务需求;另一处空房布置成了展厅,陈列着以法源寺地区为主体的水彩画和周边文创产品。


烂缦胡同南口陈列了“老胡同、新潮玩”展览,结合中秋节和法源寺丁香元素,为法源寺街区专门设计了丁香兔儿爷娃娃,吸引更多人关注老城故事。等待进入房间的游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烂缦胡同南口的“老胡同,新潮玩”展览吸引了很多当地居民参观。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


四合院营造共享空间,提出长租公寓、短租酒店设想

 

主展览是位于烂缦胡同108号的“Co-living·共享生活”展,通过对一个完整院落的规划、改造和利用,探索性地展示一个胡同共享空间的样板间。将零散而有限的空间组织起来,植入城市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

 

走进108号院,大门内墙壁上是一个小型的老照片展览,名为“牛街记忆”,呈现了附近牛街上世纪的生活景象:小贩在小吃摊卖清真食品,市民在小饭馆里吃涮羊肉。照片也展示了上世纪烂缦胡同的景观和法源寺山门。

 

院落环境修葺一新,院中空地修了全新的排水系统,形成一道环形水道铺设在院中,隔着上面覆盖的玻璃,可以看到锦鲤在水中游弋,利用设计将排水与景观功能合二为一。


烂缦胡同108号作为样板间,院落里新建的排水渠里养了锦鲤。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


小院内的四面房屋现在都有了新的利用方式。南房为社区历史文化展,北房为北京“纸上声音”书吧,也是一个共享知识空间,西房为社区党建展。

 

东房的“Co-living•共享生活”展览呈现了几种此类腾退房屋再利用的设想。例如,改造成短租型酒店,卧室平均面积6平方米、阅览室10平方米、水吧15平方米、公共休闲区20平方米。


总体而言,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概念方案的一个愿景,是稳步融入青年血液,为街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改造为长租公寓的设想,就是希望让年轻人在胡同里拥有新生活。


如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所说,法源寺街区在北京各个城市更新项目中的特色,就是对共享空间的探索。新的文化元素和共享理念的注入,有望吸引年轻人关注、甚至回到老城。

 

不过,对于老城的改造,首要的任务还是补齐民生短板。

 

近两年,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集约化利用胡同空间,最大限度安排协调各专业管线交叉作业,实现了雨污分流改造,解决了低洼院落的积水问题。同时,推进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重现胡同内蓝天;敷设干式消防管线,消除胡同消防隐患;引入燃气管线,为后期厨卫入户创造条件。

 

截至目前,片区内所有胡同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根据历史文献、图片、知情人走访等方式,对历史建筑采取保护。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5月12-18日文艺资讯丨京剧《四重境》展国粹新韵
娱乐
震后曼德勒:日常好像从未被中断
时事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北京的美在于“度”
新京号
把“顶流”冰墩墩搬进四合院,在西城体验多元公共文化服务
北京
千泉竞涌,古城济南汇集时尚潮玩业态
第一看点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朝阳区百年商业地标,变身年轻人打卡好去处
北京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交道口福祥社区党委书记李德青:让居民过上胡同里的新生活
北京
热门评论
奋斗
7天前
希望能够顺利的推广和普及,这样对于租房而言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lycorisindy
7天前
这是很好的开始,对于年轻人而言喜欢公寓住房无非是因为便利,如果老式平房也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tomn..
7天前
是否建公寓并不重要。外观保持历史,内部进行改善优化就足够了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