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抗震安居的“新疆样本”
新京报 记者 周依 编辑 张畅
2019-09-05 19:30
2004年以来,新疆地区已建成的农村安居房经受住了60多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检验,无一损毁。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位于欧亚地震带中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实现房屋抗震尤为重要。

 

2004年起,新疆在全国率先开展抗震安居工程,截至去年底,已完成约238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目标是2020年底基本实现农村全覆盖。

 

而在抗震农居的背后,从地震预报到活断层探查的各项工作,也为构建地震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土坯房到抗震屋

 

家住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托里镇叶里斯南也肯村的兰英英,还记得2017年8月9日6.6级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地面突然摇晃,自家房屋一下就裂了长长的口子。经过频繁演练的一家人,立刻反应过来,“地震了!”儿子赶紧把老人和孩子从屋里背出来。房子顷刻间坍塌。

 

那次地震中,兰英英所在的村庄是受灾最严重的村,共有113户房屋倒塌。不过村内几户按照8度抗震设防标准提前翻盖的房子,震后“一条裂缝都没有”。

 

新疆地震局局长张勇在《中国新疆及邻区地震构造图》前介绍新疆震情。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新疆地震局局长张勇介绍,上世纪,新疆农村住房通常是家庭自建的土坯房,由于村民建房知识水平及自身经济实力有限,房屋建筑用材、结构等根本达不到抗震要求。

 

2003年2月24日,喀什地区伽师、巴楚两县交界处发生里氏6.8级地震,268人死亡,超出解放以来新疆所有地震死亡人数之和,灾害损失高达十余亿元。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势和新疆农村的住房现状,2004年起,新疆在全疆范围内开展抗震安居建设工程,通过抗震加固、拆迁重建等方式,提高全区城乡住宅抗震设防水平。

 

震后3个月,经过恢复重建,叶里斯南也肯村村民都住上了原本靠家中种地收入无法负担的抗震安居房。一亩地的院子里,80平米的“三室一厅”,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抗震结构。

 

“农村安居工程由政府提供资金补助和建房设计图纸,目前补助金额最低每户2.85万元。同时派专人指导监工,一旦不合格就推掉重来,保证房屋满足抗震设防标准。”张勇介绍。

 

截至2018年底,新疆已完成约238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2019年将再实施30万户工程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自治区农村安居房全覆盖。2004年以来,已建成的农村安居房经受住了60多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检验,无一损毁。

 

叶里斯南也肯村村民兰英英站在自家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前。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去年10月,精河发生5.4级地震,兰英英再次感到震感,但房子“毫发无损”,“这下心里不害怕了。”

 

探明活断层 为造房子“避雷”

 

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词是“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很多情况下,搞清楚地下,才能确保建结实。

 

根据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全疆94个县市(区)中,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以上的为69个,约占全疆所有县市(区)的73%。

 

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所长胡伟华说,新疆地震灾害频发且发生的地点非常分散,全疆各地州市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但仍有规律可循——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已知的活动断层带上。2017年精河6.6级地震就发生在北天山山前断层带,离断层带最近的正是叶里斯南也肯村。“如果先把断层带查明,建房时避开就可以有效防震,对后面的地震灾害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已知”的背后,是地震人数十年的探索。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研究员柏美祥,随同丁国瑜院士等,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富蕴地震断裂带研究。

 

1931年富蕴8级地震遗址现场,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研究员柏美祥介绍断层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1931年,新疆阿尔泰山区发生富蕴8级地震,在大地上造成的176公里长的“裂痕”,于上世纪80年代一次修水电站的工程时被发现。柏美祥团队来到震中,为眼前的景象震撼:最大的错动左右拉开了14米左右,塌陷区最深的地方有60多米深。“我们的工作就是从地质角度研究,地震为什么在这里发生,破坏到什么程度,断层是不是仍在活动,为推测这个地方在百年内可能会发生多大地震提供依据。”最终,他们用5年时间摸清了此次发震的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活动断裂带,绘制出详细的地震断裂分布图。

 

随后,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完成了阿尔金断层、可可托海-二台断层和北天山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填图,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1:1万填图等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年来,还发现了13条全新世活动断层,包括5条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并对26条全新世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勘测。目前,新疆共计206条活动断层,已完成详细勘测的活动断层主要针对人口密集区域,约占三分之一。

 

1931年富蕴8级地震遗址现场,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研究员柏美祥介绍断层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探明活断层,还可为重大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标准提供重要参考。“例如正在修建中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到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的铁路,我们就会对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避开活动断层,提供相关设计参数。”胡伟华说。

 

一次避免人员死亡的短期预报

为了摸清地震的“脾气”,新疆还做了更多努力。

 

叶里斯南也肯村村支书马金生回忆,地震前两个月,精河县地震局干部带领全村进行地震演练和培训。“震前就知道可能会发生地震,只是不知道哪天。”

 

新疆地震局预报中心研究员高国英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地震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017年5月,精河县地震局前兆监测仪器显示的信息出现了短临异常特征。经过研判分析,5月26日,新疆地震局向自治区政府汇报新疆近期震情工作时提出,2017年下半年北天山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精河县地震局向县政府汇报,提出可能存在严重地震形势,对重点区应采取预防措施。县政府随即布置了各乡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当年6月起,县政府在包含极震区在内的乡镇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等应急准备工作。最终,8月9日地震发生后,尽管房屋损毁严重,但未造成一人死亡。

 

高国英介绍,新疆地震局预报中心在多次中强地震前做出不同程度的中短期(临)预测预报,但更多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求索。

 

2003年巴楚-伽师6.8级地震前,新疆地震局根据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预测,强度和时间判定较为准确,但地点判定存在偏差。“地震发生在2月24日早上10点,赶去现场的同事下午打电话报告说这次地震已经造成200多人死亡,我一下子眼泪哗哗地往下流。非常内疚。”高国英说,这进一步体现出地震预报的难度所在,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防震减灾工作就是‘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地下搞清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先把房子造好才是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高国英说。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 张畅 李国君 校对 李立军

相关推荐
H5丨昆仑神话成真记
新京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出席大会
时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出席大会
新京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出席大会
新京号
中央代表团在新疆多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王沪宁参加活动后带领一分团返京
第一看点
中央代表团在新疆多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王沪宁参加活动后带领一分团返京
新京号
习近平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
时事
这是总书记心中“很有意义”的一个事业
新京号
因兴奋剂违规,CBA外援吉伦沃特被禁赛3个月
第一看点
​中共中央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 中央军委关于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贺电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