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旅游结合了脱贫 村民外出打工不如在家门口景区上班
新京报 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2019-08-16 14:58
河南是农业大省,旅游能给当地村民带来什么实际的收益?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河南西部,豫西百草园所在的三门峡市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景区通过租赁土地的“租金”、参加景区务工的“薪金”、老房屋入股的“股金”,这种“三金”模式让官道口镇新坪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太行山区陡崖断层地貌构成了宝泉景区独特的自然景观,薄壁镇是通向宝泉的必经之路,村民在家门口经营超市、饭庄、农家宾馆和生态果园,借助景区辐射功能,带动村民直接就业千余人;尽管处于济水发源地,但是,花石村周边10公里范围内并没有知名景区,花石村通过村集体股份制改革,自筹资金,打造滑雪场、水上乐园、梅园等旅游项目,2015年股改前,村集体收入仅887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000万元。对于农业大省——河南省,旅游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什么?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部分市县,或许能一窥究竟。

 

豫西百草园。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新坪村:景区越红火,村民分红就越多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者三五户,少则一两家。”

 

这则民间谚语准确地描述出豫西峡谷村寨的分布情况。记者在进入豫西峡谷的路上看到,由西向东绵延的峡谷,草木茂盛,滩多水急。峡谷深处,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沿溪而建,山里人家分布在不同的沟岔里。

 

立秋后的一个清晨,伴着一声声公鸡打鸣,69岁的新坪村民鲁老汉坐在自家门廊下,看着儿子儿媳妇把刚从山上采下来的艾蒿尖、白麻叶、柏树籽摊晾在院里的水泥地上,昨天山里刚刚下了一场雨,必须尽快晒干这些野生药材,否则卖不上好价钱了。

 

新坪村民鲁老汉家。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鲁老汉告诉新京报记者,5年前从豫西百草园搬到这里,儿子儿媳去官道口镇上打工,偶尔回来照看他们老两口。他和老伴平时没事会上山采药,晒干后卖些零花钱。

 

鲁老汉说:“在豫西大峡谷里玩漂流的游客,一般都会到百草园这边转转,来的人可不少,景区越红火,我们的分红就越多。”

 

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卢氏县的新景区,豫西百草园自2018年起,利用流转的近2000亩土地,栽植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五角枫等苗木。带动农户种植中草药10000亩,从而实现综合收入3亿元,容纳就业2000人。

 

豫西百草园景区把当地村民宅基地以占股25%的形式和百草园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村民提供股金收入。2017和2018年村民每人每年已经拿到1000元的股金分红。鲁老汉家在景区里的老宅子产权还是归他,修旧如旧的老房,每年还可以给他带来“租金”。

 

豫西百草园。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52岁的村民焦小欧家离百草园景区只有一二里路,她在百草园负责打扫卫生。焦小欧说她家8亩地,按照每亩每年450元流转给景区,她除了每月从百草园领取1500元工资外,还能按年领取“租金”“股金”,一个月平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

 

据介绍,过去新坪村留在村里的人经常打牌喝酒,现在旅游旺季忙旅游,旅游淡季外出务工做生意,村里几乎看不见闲人。今年7月28日,新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辉县:外面打工不如在景区上班

 

新乡市往西60多公里,太行山大峡谷的开端,辉县市薄壁镇宝泉景区所在地。这里山体雄浑,流水清透,陡崖断层的地貌形成了太行山密集壮观的瀑布群。

 

宝泉景区山体雄浑,流水清透。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辉县宝泉区所在的薄壁镇是河南省“三山一滩”中太行山的精准扶贫重点地区。

 

据介绍,在2014年宝泉景区开业前,薄壁镇非常穷,穷到当地男子娶不到媳妇,只能走出大山去做养老女婿。

 

今年49岁的周玉苹是薄壁镇西沟村人,腿部有残疾。10年前,因丈夫儿子不幸遭遇车祸,家里欠了10多万元的债。为了还债,周玉苹从2015年开始,在宝泉景区卖矿泉水。每天要背一编织袋瓶装水进山,一袋有六七十斤重。

 

村民用编织袋装上水,背到山谷里卖水也能带来收入。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周玉苹告诉记者,景区开业不久就了解到她家生活情况,免费让她承包了玉女瀑景点的独家经营权。3年时间,周玉苹还清了外债,儿子也娶妻生子,在山下圪针庄开起了旅游餐厅。

 

“我刚来景区的时候,家里连炒菜的油都没有,这几年每年卖水就能挣十几万元。”周玉苹告诉记者,同村五六个贫困家庭都在景区做生意。

 

沿着景区参观步道进山,到达峡谷里最后一个景点飞龙瀑,单程3公里。暑期旺季,宝泉景区接待部主管丁广越每天要走3个来回,和她一样,接待中心的十几位导游每天的行走里程都在十七八公里。

 

在景区工作的丁广越。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1995年出生的丁广越在2015年入职宝泉景区时,才刚刚毕业。目前,景区400多员工,其中三分之一是和丁广越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景区不仅提供免费食宿、五险一金等福利,还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作为宝泉景区短视频传播的网红,丁广越说她的粉丝已经增长到1.7万人,“没想到发个抖音就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关注宝泉。”她告诉记者,随着粉丝的增长,她拿到的奖金已经从600元一路增长到5000元。

 

性格开朗的丁姑娘告诉记者,因为在景区工作,还结识了同在景区工作的未婚夫,他们打算今年结婚。她不无骄傲地说,新房是景区帮助山区村民盖的电梯楼房。

 

在宝泉景区的发展带动下,村民都把能在景区工作当成值得人前夸耀的事。不在景区工作的村民,在家门口卖旅游商品,开餐厅、农家乐等,从事配套服务,生意红火。

 

据不完全统计,宝泉景区提供大巴和观光车司机、保安、片区管理员、售票、检票等各类岗位,安置农村青年百余人,让他们既能工作挣钱又能照顾家人。从事餐饮、民宿、民俗和土特产品经营的达到千余人,使每户的收入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在外面打工不如在景区上班,这里工作环境好,在家乡工作有一种自豪感。”丁广越说。

 

花石村:集体资产确权后,村民管理监督意识提高了

 

承留镇花石村距离济源市区仅十多公里,这里建有水上大舞台、商山剧场、民俗商业街等。据当地村民介绍,花石村还建有河南省第一个乡村足球场。

 

在花石村,每天晚上都有才艺表演,表演者来自全国各地,每场演出吸引观众达千人。

 

花石村村貌。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和景区带动村民致富不同,花石村的独特之处是,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度改革实现人人致富。

 

“我们围绕旅游抓产业,抓好产业促旅游。”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告诉记者。作为村级试点,2015年5月开始,花石村承担“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任务,在完成股权改革后,成立了“花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村集体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滑雪场。据介绍,滑雪场靠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带动群众入股161万元。2016年1月9日,滑雪场投入运营,开业当年获得110万元的收益,每一万元股金分红4000元。

 

今年上半年花石村还拿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这意味着村集体组织拥有了法人地位。有了这样的身份,花石村顺利从济源农商银行贷款90万元。

 

朱全喜说,这90万元将用来购买小火车、游船、碰碰车。“小火车绕着村道转一圈,村里就能多收入100元。”前来观看乡村才艺擂台赛的游客,都会坐坐小火车,孩子在村里也能找到适合的游玩项目。

 

“集体资产确权后,村民管理、监督意识提高了,因为这跟每一个村民股东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朱全喜说。2018年开始,花石村村民平均收入达到2.24万元,包括4项:地租,在旅游项目上班的工资,村民投入项目的钱,集体经济收入的分红钱。“股改之前,村集体经济是887万元,发展到目前,村集体经济拥有4000多万元。”周全喜说。

 

农旅融合的河南样本

 

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河南是中原河洛文化发源地,每到一地,都能听到有关当地山水的历史故事,这是一块流淌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

 

正在借助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乡村,除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勤劳淳朴的民风也成为吸引八方游客一再到访的“由头”,正在从观光旅游升级为度假旅游的河南,为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河南样本”。

 

新京报记者采访中注意到,今年5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关于推荐2019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通知》,把吸引贫困人口就业且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占比达到25%作为培育和认定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条件。同期印发的还有《关于开展2019年全省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开展A级景区评定中要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其中明确了标准和带贫能力,并通过一票否决加以考核。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中获悉,2018年根据《河南省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设定的创建标准,评定出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7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50个、旅游扶贫示范户431家,但奖补资金至今没有落实,在资金保障环节,出现个别“掉链子”现象,不利于调动旅游脱贫积极性,相关部门仍在协调推进。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郭利

相关推荐
“村企结对”:神木新模式初探 | 新京智库
智库
南水北调移民故事:渔民成了护水员,荒山上建起橄榄园
时事
深改在山东——全国主流媒体调研行到了济南聊城这些地方
新京号
播州这条乡愁路为乡村生活带来无限收获
新京号
首都乡村展现振兴新气象
北京
躺在床上就能看到长城,山旮旯里的小村变成“国际村”
北京
投入近70亿实施项目800多个 北京对口援藏30年1280余名干部人才前往阳光之城
新京号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投入近70亿实施项目800多个 北京对口援藏30年1280余名干部人才前往阳光之城
新京号
逝者 | 64岁的农民老赵,与北京火锅店老板一起下河救人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