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高镇同: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
新京报
2019-07-27 12:16

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


熟悉高镇同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别人在睡觉他在忙工作,别人准备工作他才刚刚入眠。因研究的是结构疲劳学,高镇同还被称为“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


从事科研教学60多年,高镇同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率先提出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工作之余,他乐善好施,见不得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吃不饱饭,个人累计捐款200多万元。


“法军兵举犯台湾,败走谅山镇南关。昏庸腐朽清政府,《中法新约》苟求安。”


这是高镇同晚年写下的小诗。为国奋斗,复兴中华,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


怀揣着为国造飞机的理想信念,1946年,高镇同考取了北洋大学航空系。1950年毕业后,他在清华大学航空系短期任教,后来赶上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组建,从此高镇同扎根北航工作67年。


1958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高镇同开展对飞机座舱模拟的疲劳实验研究,开始涉足结构疲劳领域。


结构多次重复受力后会在某些薄弱部位产生裂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裂纹不断扩大,达到一定使用期限,最终完全断裂,该使用期限就称为疲劳寿命。若飞机达到结构疲劳寿命,就会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断裂解体,机毁人亡。


高镇同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其一系列疲劳试验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优于国际通用方法,被列为航空工业部部颁标准。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发生一起直升机高空坠毁事件,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作为事故分析小组成员,高镇同调查发现,失事原因在于旋翼系统轴颈疲劳破坏。


“要提高飞机结构的疲劳强度、科学合理地确定飞机使用寿命!”高镇同根据多年经验,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将飞机的使用寿命从1400~1800飞行小时延长到3000飞行小时,涉及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多种飞机型号,数量多达数千架,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


民族的复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知疲倦的高镇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国育人上。


高镇同的教学方法是,用学生的话讲新内容,即利用既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事先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基础水平,台阶一步步上得很小,但升得很快。他给这一授课方法命名为“大梯度、小台阶”。1980年,高镇同讲授的“材料力学”课程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观众反映“通俗易懂”,这门课程也因此成为全国范围内基础力学类课程远程教学的先驱。


高镇同对教学的付出,用“讲究”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改革开放后,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材料力学采用双语教学。高镇同备课极其认真,学生们佩服不已,“老师,您备课真认真,中英文讲稿写的字像打印机打出来的,与印刷字体基本没差别。”


高镇同说,认真源自自己的上学经历。


高镇同上大学期间,一次考试,他的俄语得了99分。年轻气盛的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全答对了,为什么要被扣1分。便跑去向俄语老师询问。“我现在还记得,教俄语的是一位白俄罗斯老太太,她告诉我,错了一个标点符号——俄文句号是实心的,我却写成了空心圆。”这让高镇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语文对待标点符号都如此严格,教书育人更是丝毫马虎不得。


“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动力、智力、毅力。”从教六十多年,高镇同一直都是这么鞭策自己、要求学生的。他的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在他的学生中,产生了钟群鹏、陶宝祺、谭建荣、张福泽和闫楚良等五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


“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高镇同一笔一画地写下这首诗,旁边是掉了漆的家具和几株绿意盎然的盆栽,颇有一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韵味。生活节俭的高镇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却能慷慨解囊。


见不得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吃不饱饭,他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36万元,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了23万元,给《希望书库》捐献3.5万元,为印度洋海啸难民捐3万元,为江西瑞昌地震灾民捐款6万元等,并捐献120万元在北航成立“高镇同基金”,扶贫助学。2018年11月,在90岁生日之际,高镇同再捐90万,助力空天人才培养。


帮助困难学生,高镇同也讲究方式、方法,不轻易让对方有“被施舍”的感觉。他的首位博士生王中曾因为家庭情况,萌生了退学的打算。高镇同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交到他手里,“这是法国勒马赫教授投的稿,主编希望我审一下。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顿了顿,他又说,“如果可以发表,就把它翻译成中文,这是有稿费的。”王中感激得说不出话,正是这30元稿费,将他从退学的边缘拉了回来。当时,这笔钱已经可以支持一个月的生活费。


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高镇同个人累计捐款已达200余万元。


在高镇同眼里,捐助教育事业,也是发自“初心”。晚年的他曾作诗谈及这一感受,“攀越青山戏海河,世间乐趣何其多。琴棋书画皆称道,为善最乐且自得。”


编辑 倪艳楠



相关专题

最美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

相关推荐
二十年行走长城:记录横亘2500公里的长城人文故事
新京号
二十年行走长城:记录横亘2500公里的长城人文故事
新京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逝世,曾培养6名两院院士
教育
茶博会百花齐放,香飘世界
新京号
被“积极”伤害的人,如何走出自我倦怠?
文化
顶配搭档幕后对谈:为托尔金创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化
陈忠平:用“社会网络”重绘海外华人的历史图谱
文化
杨文利:八十年代的北大先生们
新京号
山西永乐宫,被低估的传奇!
新京号
“AI幻觉”:一场人机之间的认知博弈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