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雨绵绵密密,悠悠的菡萏风,拂面而过。等着雨,望着若即若离的校园。不由得,心生惆怅。不管用什么语言、什么幻想,都不能得到那种美的程度。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世界,它让我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去辛勤耕耘,去施肥浇水,让荒漠遍布绿洲。一切熟悉的景物却使我内心微微恻隐,世间万物但说梅与雪,就是“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彼此不分伯仲,那可有世间唯美?
久久凝神,梅雨已在片刻的凝神间停止,身后的熙熙攘攘,尘世间的喧嚣隔阂,却已转入数里外。眼前一片葱绿、一片豁然,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已置于身外。雨后远山如黛,云雾缭绕,置身于清凉与舒爽,体会唯有清风徐来的意境。赤红的晚霞于天边仅仅留下一个瑰丽的背影,匆匆而过。
行走于荫间的小路上,回想起安妮在“林荫道”上所感悟的:“不管用什么语言、什么幻想,都不能得到那种美的程度。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世界,它让我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恰恰,爱德华王子岛景色所带来的意境之美,些许让人忘却了,只顾得事物的表层。谁说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又有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报晓穿朱户?
更何况,一草一木皆有情,梧桐凄凄惨惨凄凄,寒蝉哀柳一片愁,春花秋月,沧海大漠,名山大川涌入心头,赞叹于这种“岂无情”的意境美。意境美,往往藏匿于漠漠的暮色、绚丽的夕阳、晨昏的拂晓,其中,晕染着独特的意境。
至于是人世沧桑、世事渺茫,往往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潇湘馆前的几根翠竹清秀可人,竹荫微动,在书桌上掩映出几雯波痕,可谁能料得,贾氏一族终成明日黄花;易安窗前的几枝残菊在帘卷西风中憔悴,却透出一股哀婉而清高的气质,谁能想到这位才女在面临着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杜甫庭下的一棵疏桐挂着残月,沉默着等待漏断人初静后的黎明,可谁能料到,繁荣的开元盛世之后隐藏着寂寞天宝后。人事间的美不同于寻常,是一种有着双层性的意境美,却于历史的长河、岁月的轮回中,展现别样风采。
吾祖国,中华,地广物博,山河湖海尽秀其间。看山便有赤壁,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名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一个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来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亿万人的生计。
它并不著名,但没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中如此一跌,才深得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大好河川、古今文化,血脉相承,噫!此乃文化之美!何亦不为意境之间美?
意境也许是自然而然、无为而自成。常言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人生如此,世上万物莫不如此?意境的意象则更深一层,而其实,从意境到绝境只是一段心的距离,从葳蕤到萧索,从希望到绝望,只要不置身于绝境,此意境间,原本就没有绝路。
在空山小路的尽头,细思,顿悟,世间万物唯美在于一种特殊的意境烘托之间,而人所感悟的美仅仅是一种心所向往的美好。是啊,往往简单、平凡的风光中蕴藏着琐碎的意境,其间可曾发现美的意境?又可曾细细品味?
散文组 作者:陈柬含 作品ID :100164